許玉萍
【摘要】幼兒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發展成長起來的。游戲環境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的游戲水平,也直接決定著幼兒的發展程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度。但是,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存在嚴重的趨同化傾向,在創設幼兒游戲環境時,我們可以有效借力本土資源,優化游戲品質,傳承地方文化,幫助幼兒成長。
【關鍵詞】本土資源環境創設幼兒游戲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各類幼兒園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施素質教育,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們要依據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戲材料。
游戲在幼兒成長中有著特殊的教育價值,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幼兒教育就是在富于生命成長意義的游戲過程中完成的。
游戲是趣味盎然的活動,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通過精心設計的游戲活動,讓幼兒獲得身心的發育,留下難忘的印象。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幼兒感知動作,學習觀察,促進記憶,激發思維,激活想象。無數事實證明,在幼兒教育中,游戲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
眾所周知,幼兒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發展成長起來的。游戲環境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的游戲水平,也直接決定著幼兒的發展程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度。重視游戲環境的創設,就需要將德、智、體、美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有機滲透在游戲環境中。
然而,當前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存在嚴重的趨同化傾向。娛樂性的公園設施,過度追求那些所謂“高大上”的洋氣,從場館建筑到普通的活動空間,包括游戲材料的選擇,都恨不得呈現出迪士尼樂園的風格,而幾乎完全舍棄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的元素。結果,幼兒的游戲品質并沒有獲得優化,兒童發展的個性化與園校發展的本土化都受到了限制。如何有效借力本土資源,優化游戲品質,傳承地方文化,幫助幼兒成長,成為我們幼兒園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們果園幼兒園,坐落于蘇州市西北郊的太湖之濱,左右兩側是蘇州和無錫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區。望亭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既是水陸交通要道,又是山溫水軟的游覽勝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依托這樣的區域優勢,我們在創設幼兒游戲環境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 本土資源對環境的映射
對幼兒來說,環境是一種無聲的刺激。輕松愉悅的環境給幼兒帶來舒適和諧的感受,更容易形成同伴間其樂融融的氣氛,提高游戲活動的效率。大到校園設計,小到班級區角,都必須把輕松愉悅作為環境建設的第一要素。而最能給兒童帶來輕松愉悅的,往往是那些他們最為熟悉,也是最愿意親近的事物。在這里,本土資源有著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望亭物產豐富,具有本土氣息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如麥秸、漁網、草席、稻草等。這些身邊的自然材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卻比那些鮮艷漂亮的成品玩具更讓孩子們產生快樂的體驗。
在幼兒園整體環境的布置上,我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廢舊材料,師生共同參與制作,營造出鄉土氣息濃厚而優美的校園環境。園內大廳內,我們特別設計了很多體現家鄉民俗文化的展板和圖片,還有親子植樹等各類活動的留影。公共活動室中,我們組織師生用稻草、草席編織了很多精美的作品,有草席編織的板凳,稻草扎成的桌子,看上去十分溫馨,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
我園堅持“每個年級一個大主題,每班一個小主題”的環境文化創設宗旨,班級的環境也都努力體現本土資源特色。有的用草席編織成漁網和手工制作的小魚布置主題墻;有的在裝雞蛋盒子上作畫,剪成各種小動物的形狀,裝扮教室內各個區角的吊牌;有的把廢舊的鞋盒和紙箱做成小衣櫥、小桌子、微波爐等家用物品裝扮娃娃家等區角。
我們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也盡可能地納入本土化思維。教師們有效利用廢舊物品以及農作物等本土資源制作游戲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家鄉的了解。用稻草制作成的稻草人籃球筐,用草席制作成的草鞋和飛鏢,用麻繩制作成的小球等,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很受歡迎,因為材料來得方便簡捷,又是幼兒們日常接觸的物體,幼兒們在游戲中沒有緊張,充滿愉悅,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更大的激發。
我們把區域內優美的自然風光也融入幼兒的游戲環境之中。根據四季變化,采取不同方式,讓幼兒走進自然,感悟自然。春天,組織幼兒植樹,踏青,與家長共同種植瓜果蔬菜,體驗農作快樂;秋天,組織幼兒秋游,撿拾落葉,制作標本,體驗勞動的艱辛,豐收的喜悅;冬天,帶領幼兒堆雪人,打雪仗,感悟季節的變換。
此外,我們還把家鄉的文明發展成果有意識有選擇地展現在幼兒園的游戲環境之中。復制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模型,陳列在教室的區角,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家鄉,關注生活,開闊眼界,豐富情感。
二、 本土資源對游戲活動的滲透
我們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針對各個年級幼兒的發展能力,投放符合該年級幼兒操作的區域游戲材料,讓游戲環境的創設更貼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不同發展需求。
(一) 小班年級的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小班幼兒各項能力都處于發展初期,他們天性好動,喜歡新鮮事物,但還無法做到長時間的專注。
于是,我們在小班年級組利用草席、織布、鞋帶、硬紙板等材料,在班級的各個區域進行了投放使用。如在生活區將織布剪成大小相同的兩片,讓幼兒用鞋帶將其穿在一起,制成屬于自己的小拎包;另外將硬紙板剪成鞋子的模樣,讓幼兒為鞋子穿上漂亮的鞋帶。
富有本土化特征的游戲活動,因為與幼兒的日常息息相關,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動腦能力在興趣帶動下獲得了很好的提升。在娃娃家以及超市中,用草席編織成的各種物品,讓幼兒開展“買賣”游戲,不僅提高了幼兒的鑒賞能力,也培養了幼兒對金錢的正確認識。
(二) 中班年級的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經過一年的訓練,中班幼兒的動手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游戲環境創設中,本土資源的優勢可以有更大的發揮。
望亭很久以來一直承傳著出色的編織傳統工藝。毛線是望亭鎮隨處可見的資源,織圍巾、織毛衣是媽媽們和奶奶們的日常興趣之一,甚至有不少男的也具有精巧的編織能力。
中班年級在班級區域游戲中重點投入了麻繩、毛線等資源。在美工區,教師用鞋盒制作成一個底座,將毛線一圈一圈地繞在鞋盒上,手工織成一條圍巾,編織游戲鍛煉了幼兒的動手和動腦能力。以這些材料組織的游戲活動引進幼兒園,讓環境變得格外的親切而溫馨。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到了溫暖,從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生活區,教師將爬行墊剪成孩子的小臉形狀,用麻繩制作成兩個小辮,讓幼兒為小娃娃編辮子,這一活動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既很好地利用了麻繩這一本土資源,也很好地鍛煉了幼兒手部的靈活性。
(三) 大班年級的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有了更大的發展,許多孩子在編織等方面甚至已經能獨當一面了,從而使幼兒深入探究、發明創造的興趣得到增強。本土資源并非只是行將消亡的明日黃花,在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中,我們也不能停留在懷古和迷戀等層面,而要讓它們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散發出生命的魅力,激發生長的動力。
黃豆和綠豆是望亭特產,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被很好地利用到了課堂上。游戲中,小小的綠豆和黃豆有效訓練了幼兒的探究和創造能力,也讓它們有了特殊的教育意義。
大班年級組采用黃豆、綠豆、大米等生活材料投放到班級的游戲區域中。美工區投放黃豆和綠豆,幼兒自由探究玩法,觀察發現,幼兒們玩出了許多不同的花樣:能拼貼各種圖形,還可以進行不等價的交易游戲。在生活區,利用樹枝材料,幼兒們開展了修剪和裝飾的游戲,最后竟呈現出了一批獨一無二的小樹苗……
三、 本土資源與環境創設的思考
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全面開展區域活動,這是我園長期堅持的辦學策略,也是我園發展積淀的一大特色。發展區角作用,把本土資源有機、有效、有選擇地帶進幼兒區域活動中去,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創造性地打扮每個區域,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及身心特點,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游戲課程和游戲活動,利用本土資源制作相應的游戲器具和教具,與幼兒教育的現代設施和先進理念相輔相成,多方面訓練幼兒動手、動腦以及動口能力,讓幼兒主動學習,快樂成長。
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大課題。通過研究實踐我們發現,有效利用本土資源是其中很有實踐價值的思路。無論如何,拓展游戲空間,開發游戲方式,豐富游戲材料,優化心理環境,激發游戲欲望,鼓勵自由探索,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是我們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