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微博時代的具體內涵以及高校微博發展新特點,分析了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微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途徑。要強化思想引領功能,堅持正確先進的輿論基本導向;建立危機引導機制,優化高校輿情管理模式;培養“意見領袖”,強化正能量的感召力;重視動態追蹤,全面樹立學校正面形象。
【關鍵詞】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困境;策略
一、微博時代的具體內涵以及高校微博發展新特點
微博在高校思政輿論宣傳的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更在高校的招生、就業、教務管理、團委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實用功能,已被各高校所重視。據統計,已有110所211高校在2015年6月底開通了校園官方微博,基本實現對985、211院校的用戶全面覆蓋(2015中國校園微博發展報告)。共有37760362名在校大學生(含海外用戶)(占比72.52%),共有14305188名新浪微博中可明確識別學生身份的用戶(占比27.48%),兩者總計52065550人。2015年上半年迎來增長的高峰期,2015年6月底相比于2014年12月底用戶總體增幅為23.37%。
這期間,高校微博的發展呈現出了新特點:首先,微博體系漸進式完善。高校的微博不僅僅發揮“官方發言人”的基本作用,各種以學工、教務、后勤等輔助功能存在的微博也應運而生,與高校官方微博形成良性互動,彌補了官方微博反應速度慢,回答欠專業,語言較為死板的缺陷。其次,微博管理難度增加。隨著高校微博總數的不斷提升,一些問題漸漸浮現出來,比如更新速度慢、復制黏貼比高、互動少而呆板等。但是,我們都知道,只有互動才是高校微博運營的精華所在,只有多互動、多交流,才可能在高校微博發展的過程中真正深入學生群體,發揮思想引領的作用。
二、微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現狀和存在問題
1、高校自媒體平臺運營不透明
“欠透明”是各大高校自媒體平臺在運行時的通有弊病。在高校管理過程中,“穩定壓倒一切”是同行的最高原則,因此在出現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時,秉持“家丑不可外揚”的原則,往往以“堵”代“疏”,以“捂”代“清”,都懷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來面對危機處理,刻意以“內緊外松”的政策來遮蓋事件處理的流程與結果。針對“90后”好奇心強,“維權”意識強的特點,要求高校輿情管理人員務必公平、公正、公開地處理網絡輿情事件,安撫學生恐慌心理,及時化解大眾對校方的懷疑與敵視。
2、高校輿情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及時
大部分的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引導缺乏系統的經驗,網絡輿情危機后期處理經常作為輿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規劃,而網絡輿情危機的前期預防和危機的正確處理卻一直被忽略。據調查,許多高校并未專門設置微博管理專職崗位,而是將官方微博管理的職責分配給內外宣部門或是安全保衛部門。試想,并沒有豐富的微博使用經驗或者是文字編輯能力的辦事人員如何能在短期內合理應對輿情突發事件,迅速整合資源?倉促應對往往令高校難以成功解決危機,反而使得事件向負方向進一步發酵。
3、高校輿情信息溝通缺乏聯動機制
量的積累帶來質的變化,眾多網絡輿情陷入引導困境是因為學生長期以來對高校的發展有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卻沒有有效而又通暢的表達途徑。很多高校的“校長郵箱”,校領導接待日其實形同虛設,加上學生又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反而選擇向校外的自媒體微博進行發聲,在大量的轉發和評論之后,反而會使得某些話題如“滾雪球一般”,將高校推向風口浪尖。
三、微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途徑
1、強化思想引領功能,堅持正確先進的輿論基本導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現階段,微博已經成為各色輿論斗爭的主要戰場,高校務必要重視微博的思想引領功能,要讓團組織深入基層微博,讓黨的紅色旗幟飄揚在新媒體陣地上。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引導廣大師生多看主流信息,屏蔽“壞聲音”,要趨利避害、疏堵結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引導,使思政教育由“課堂”教育單體平面的教育方式進化成為立體多面的,由被動變為主動教育模式。
2、建立危機引導機制,優化高校輿情管理模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危機出現時,高校應淡定冷靜進行處理,理性引導事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各高校要遵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基本原則,根據高校自身實際情況來重組高效有序的危機引導機制,從而可以快速集中各方資源,全力支援應急管理工作開展。危機發生之后,高校應在短時間內召開相應緊急會議,對內對外統一口徑,做出迅速反應,明確各自分工,組織有經驗的精干隊伍,加強與外部傳統媒體的交流溝通,與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后期的危機處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意見領袖”,強化正能量的感召力
在高校學子使用微博的過程當中,會更喜歡頻繁接觸媒體,直接發表對事件的深度剖析和理解,并通過對熱點事件的評價,發表相關看法來影響周遭的普通學生,這部分人就可以視為是“意見領袖”。就現有的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現狀來看,微博平臺的“意見領袖”,可以是學生干部、輔導員、團委干部以及學科帶頭人等。另外,“90后”的年輕網民不穩定性的特征較為明顯,召喚設置“意見領袖”,培養意見領袖的權威影響力和發聲能力迫在眉睫,擴大其發帖評論的視野,提升其文字編輯的邏輯性和說服性,盡量避免死板無力的說教式表達,要以“90后”比較喜愛的接地氣的方式進行解讀,從而進一步增強微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效果。
4、重視動態追蹤,全面樹立學校正面形象
現階段高校遇到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相對死板,因此,如何及時化解輿情事件給高校帶來的負面影響,修復高校正面形象,對思政工作者來說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大課題。首先,在發生輿情事件,陷入引導困境之后,高校絕對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應該勇于提供輿論發泄渠道,以“疏通”的方式來積極轉移公眾的注意力,將負面輿論事件對高校的傷害降低到最低值。其次,在處理輿論事件的過程中,高校校方應該秉承客觀的姿態,冷靜的態度對當事人進行妥善的處理和懲罰,及時在傳統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上公布事件處理進度,確保事件的責任認定既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又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最后,在輿情事件結束以后,高校管理方要及時總結優化輿情危機應對方法,對突發事件的基本性質、事件突發的原因、傳播的速度等進行深刻分析,爭取在實踐中提升輿論危機的應對能力。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已經進入了微博時代,高校要結合高校微博自身特色,優化高校微博管理體制,組織相對成熟的微博管理團隊,使得高校微博能實打實服務校園,面向社會,避免形式化的宣傳,確保高校輿論輿情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北京:2015高校微博發展報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0798a7ab8f 67c1cfbd6b820,2015.8.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作者簡介】
鄭 樂,浙江江山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寧波大學,任職于寧波大學海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共青團工作、高校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