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紹了赤峰地區遼代皇陵概況,敘述了遼祖陵、懷陵、慶陵的勘探與保護現狀,探討遼代皇陵的保護措施:利用3D技術建立數字博物館;設立遼代皇陵遺址保護基金;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積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
【關鍵詞】 赤峰地區;遼代皇陵;保護;對策
一、遼代皇陵概況
赤峰地區擁有6座遼代皇陵,即祖陵(遼太祖及其皇后)、懷陵(遼太宗,穆宗附葬)、慶陵(遼圣宗、遼興宗、遼道宗)。
祖陵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其皇后述律平的陵寢之地,建于天顯二年(公元927年)。坐落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一個口袋型山谷中,四面環山,景色宜人。因葬于祖山,故稱其為祖陵。19世紀60年代初,國內的賈洲杰等人對遼代祖陵進行了實地調查;20世紀初,法國籍傳教士閔宣化對祖陵進行了實地勘察。之后,國內學者董新林等人對遼代祖陵進行了科學挖掘。國內外對祖陵的實地調查,都詳細地記錄了祖陵的地貌和文化遺產等。祖陵出土了大量的漢文楷書經幢殘片及其構件、雙語石碑、鎏金雙鳳銀飾件、青釉執壺等,這些遺產遺存都對遼代歷史的研究工作起著重要的影響。
懷陵,亦稱“鳳山陵”,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及其長子遼穆宗耶律璟的陵寢之地。坐落于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崗崗廟北六華里床金溝山谷中。懷陵從1976年以來,進行過多次勘測和調查,出土了大量的壁畫和祭祀類建筑墓址等文物遺產,為研究遼代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慶陵是由遼圣宗耶律隆緒的永慶陵、遼興宗耶律宗真的永興陵和遼道宗耶律弘基的永福陵三座陵寢組成。慶陵坐落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白塔子索布力嘎以北,當地人稱為“王墳溝”。對遼慶陵實地調查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日本的鳥居龍藏、田村實造和法國籍傳教士閔宣化等人,并在實地調查中掘出了大量的石刻哀冊、墓志銘和具有以人物、山水為特色的壁畫等,著名的有“皇帝秦越國王墓志”、“羲和仁壽皇太叔祖哀冊”等,都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資料。
二、遼代皇陵的保護現狀
遼祖陵曾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董新林研究員主持發掘,現已回填。從整個陵園的表面可以看到的只有在豁口或平緩的山坡上筑有石墻,使陵園封閉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在陵園內部又通過石墻劃分為內陵區和外陵區,正如內城和外城劃分類似。祖陵玄宮是在半山腰上,依山而鑿建,地表部分土石分層的堆積,周邊有壘積的石墻作為護體。
懷陵南北長約兩千米、東西寬五千米,從結構上看,懷陵分為內陵和外陵兩個部分,在懷陵的北邊是太宗陵、南邊是穆宗陵。太宗陵目前的狀況是其陵墓的頂部已塌陷、出現了一個直徑十三米的大坑、坑的深度為一米左右;穆宗陵也存在被人為破壞的痕跡,在穆陵周圍有一個深兩米、直徑二十七米的盜洞。三處陵寢遺址分別隸屬三個遺址點:即果樹園子上坎、馬盤溝、來帶(音)溝。果樹園子在西南邊,來帶溝位于北側,再向北就是馬盤溝。來帶溝處的穆宗陵有深兩米、直徑碩大盜洞,果樹園子處就是太宗陵,馬盤溝或為其余皇室成員叢葬處。遼懷陵遺址上,除磚石廢坑以外,形制還隱約能夠看清。床金村的溝口上有兩處土堆,傳為懷陵墓闕。在土堆下可以見到幾塊碎磚。懷陵早年盜挖者甚眾,后國家進行了發掘清理,今地宮已回填。
圣宗永慶陵位于陵園的最佳位置,在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陵門尚存在,慶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園的神道,在山腳可以看到陵園的陵門。從陵門到陵墓,長1300米,寬3米的神道,神道兩側有其他建筑遺址。從慶陵的布局情況來看,該陵寢總共有七室,即前、中、后三正室,前室東西側室,中室東西兩側,以后室為主室。前室呈長方形,券頂,其余各室屋頂均為圓形,呈穹隆狀。陵寢整體是由三層青磚壘砌而成,內部抹有白灰,地面略向南傾,平鋪打磨平整的方磚,還設計了排水系統,防止陵墓進水。主室內有柏木組建的巨大槨室,各室間有通道相連,各室間都安裝由柏木做成的大門,門樓是用磚砌成,墻面有通體彩繪。現在陵內尚保存有較完好的壁畫、文官武士,表情肅穆,色彩凝重。藻井、墓頂描龍畫鳳、牡丹盛開,用色艷麗。中室的四幅巨大的山水畫,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這應該是描繪契丹皇室四季捺缽的場景,這些壁畫是極其稀少的遼代繪畫作品,使得這座陵墓顯得色彩紛呈,更加富麗堂皇。
三、遼代皇陵的保護措施
1、利用3D技術建立數字博物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3D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可以將它運用到博物館里來,使博物館中的實體文物、照片、幻燈片、錄像、文字等數據信息融為一體,讓人們與文物“零距離”接觸變為現實,開啟文物保護的3D時代。采用3D技術的高科技手段對文物遺產進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實現文物的自動化管理、精確檢索和三維展示。3D技術對于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對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以祖陵出土的鎏金雙鳳銀飾件為例,我們可以通過3D技術再現藏品,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3D打印等多種3D技術,讓鎏金雙鳳銀飾件“跳到”人們的面前,使游客們可以近距離全方位的欣賞到鎏金雙鳳銀飾件的重量、大小、外形等每一個細節。利用3D技術,將珍貴的藏品再現到人們的眼前,為游客們提供一場豐富的視覺和觸覺的華麗盛宴。
2、設立遼代皇陵遺址保護基金
赤峰地區遼代皇陵的保護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工作。目前,該項保護工作主要是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從長遠來看,我們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赤峰地區遼代皇陵遺址保護基金”,資金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其次,通過發展赤峰地區遼代皇陵的特色旅游,利用其產生的經濟價值中的一部分來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也就是實現開發與保護二者相互協調、相互發展;最后,是依靠一些企業、學者等的捐助和宣傳,促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進行文物保護的工作。通過建立基金會籌集資金為遼代皇陵的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為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資金支持,最終實現皇陵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媒體宣傳力度
赤峰地區遼代皇陵的保護不能單純依靠當地政府,更要面向大眾。地方政府除了在遼代皇陵保護方面健全法律法規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通過書籍、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開展契丹遼文化宣傳周等活動,使更多的人了解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使契丹遼文化得到傳承,強化人們對于文物遺產保護的意識,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從而實現對遼代皇陵的保護。
4、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遼代皇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種措施。首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會使遼代皇陵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和重視,不僅使契丹遼文化得到傳承,同時也能提高遼代陵墓的影響力;其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提高了遺產及遺產所在地的知名度,也是對遼代陵墓的對外推廣進行更廣泛的宣傳,不僅促使更多的人來參與到文物的保護工作中來,也使文物保護工作受到監督;第三,隨著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文化精神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如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后,遼代皇陵的知名度提高,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契丹民族的歷史文化,這恰好符合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毅.關于遼代皇陵的幾點認識[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3.
[2] 田廣林,崔振嵐.赤峰地區遼陵述論[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
[3] 董新林.遼代祖陵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N].中國文物報,2007.11.28.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考古發掘的新收獲[J].考古,2008.2.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等.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遺址[J].考古,2009.7.
[6] 巴林右旗博物館.遼慶陵又有重要發現[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0.2.
[7] 彭善國.遼慶陵相關問題芻議[J].考古與文物,2008.4.
[8] 王德恒.令人感慨良多的遼懷陵[J].塵封檔案,2013.3.
[9] 錢進.檔案仿真復制的意義與價值[J].學術園地,2008.1.
[10] 張焱洪.基于web3d技術的數字博物館設計與實現[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
馬曉麗(1972.8-)女,山西大同人,呼和浩特博物館文博館員,大學本科,主要研究:博物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