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75年中泰兩國建交以來,雙邊貿易合作卓有成效,貿易總量持續快速增長,貿易地位日益凸顯。在中泰雙邊貿易合作中,中國對泰國出口以制造業產品為主,進口則以初級產品為主;貿易產品日趨多樣化;貿易關系競爭性較強,互補性較弱。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背景下,中泰應增進政治互信,依托兩國資源稟賦優勢,加強互補性產業投資,優化貿易產品結構,擴大互補性產品出口,減少競爭性產品出口;務實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強產業投資合作,提升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水平,實現中泰雙邊貿易互利共贏與快速發展。
關鍵詞:中泰貿易;互補性;競爭性
中圖分類號:F75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007-04
[作者簡介]鄭國富(1981-),男,瑤族,廣西恭城人,講師,研究方向:東盟國家經濟。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5年度重點調研課題“關于中泰(崇左)產業園發展瓶頸與政策效應調研”(項目編號:2015DY011)。
一、中泰貿易合作發展現狀
(一)貿易規模
自1975年7月1日中泰兩國正式建交以來,雙邊貿易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75年,中泰雙邊貿易額僅為0246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泰國出口01067億美元,中國自泰國進口01395億美元,中方貿易逆差00328億美元。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中泰經貿合作邁入新的歷史階段,雙邊貿易發展駛入“快車道”。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滑,全球貿易發展萎靡不振,然而2015年中泰雙邊貿易“逆勢而上”,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雙邊貿易總額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5532億美元,同比增長401%,為兩國建交時雙邊貿易額的3000多倍。其中,中國對泰國出口38310626億美元,同比增長1171%,中國自泰國進口37221138億美元,同比下降288%,中方貿易順差1089488億美元。
隨著中泰雙邊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相互貿易地位日益凸顯。2015年,中國在泰國對外貿易中已連續三年蟬聯首位,中泰貿易額占泰國外貿總額的1829%。其中,中國在泰國進口貿易中雄居榜首,占比由2014年的1505%提升至1896%;中國在泰國出口貿易中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占比由2014年的1684%提升至1765%,中國已成為泰國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同期,中泰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相對低微,占比僅為191%。泰國在中國出口貿易中排名第十一位,占比由2014年的146%小幅升至168%,在中國進口貿易中排名第十位,占比由2014年的196%小幅升至221%。泰國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排名第四,占比為1598%,僅次于馬來西亞、越南和新加坡。
(二)貿易層次
按照SITC分類標準:0—4類為初級產品,5—9類為制造業產品,第6、8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5、7、9類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2001—2015年,在中國對泰國出口貿易商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75%—80%,初級產品相對較少,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呈下降趨勢,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略微上升。在中國自泰國進口貿易產品中,初級產品占比相對較高,基本維持在50%左右,相對穩定,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增長乏力,占比徘徊在10%左右,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導(見表1)。
(三)貿易產品結構
2015年,在中國對泰國出口產品中,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HS85)位居首位,金額為8634501億美元,占2254%;第二位為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HS84),金額為6515107億美元,占1701%;第三位為鋼鐵(HS72),金額為2012015億美元,占525%;第四位為塑料及其制品(HS39),金額為1453173億美元,占379%;第五位為鋼鐵制品(HS73),金額為1301064億美元,占340%;第六位為車輛及其零件、附件,鐵道及電車道車輛(HS87),金額為1255250億美元,占328%;第七位為家具,寢具、褥墊、彈簧床墊、軟坐墊及類似填充制品(HS94),金額為1194920億美元,占312%;第八位為食用水果及堅果,甜瓜或柑橘屬水果的果皮(HS08),金額為1114640億美元,占291%,主要包括蘋果、梨、葡萄、柑橘等溫帶水果;第九位為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HS03),金額為991597億美元,占259%;第十位為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HS90),金額為963152億美元,占251%。
同期,在中國自泰國進口產品中,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HS85)位居首位,金額為8290215億美元,占2227%;第二位為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HS84),金額為6830599億美元,占1835%;第三位為橡膠及原料(HS40),金額為4007991億美元,占1077%;第四位為塑料及其制品(HS39),金額為3548175億美元,占953%;第五位為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HS90),金額為1800919億美元,占484%;第六位為食用蔬菜、根及塊莖(HS07),金額為1706224億美元,占403%;第七位為有機化學品(HS29),金額為1499454億美元,占403%;第八位為天然或養殖珍珠、寶石或半寶石、貴金屬(HS71),金額為1325403億美元,占356%;第九位為木材及木制品,木炭(HS44),金額為1261271億美元,占339%;第十位為食用水果及堅果,甜瓜或柑橘屬水果的果皮(HS08),金額為1168638億美元,占314%,主要包括香蕉、榴蓮、山竹和紅毛丹等熱帶水果。
(四)貿易結合度
貿易結合度(TCD)主要用于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關系,其數值越大,表示兩國貿易關系越密切;反之,則越疏遠。
二、中泰雙邊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指數測度
(一)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主要用于衡量一國貿易商品在世界市場中的比較優勢。其公式為:
RCAij=Xij/XitXwj/Xwt
其中,RCAij代表i國j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Xij代表i國j產品的出口額,Xit代表i國的總出口額,Xwj代表世界j產品的出口額,Xwt代表世界總出口額。
若RCA>25,表示該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中具有極強競爭優勢;若125 (二)兩國貿易產品顯性比較優勢 2015年,中泰兩國出口產品在比較劣勢項目中交集較多,在世界市場中均缺乏競爭優勢;在極強競爭優勢和較強競爭優勢項目中交集較少,兩國該類產品在世界市場中的相互競爭性較弱;在中度競爭優勢項目無交集,兩國該類產品在世界市場無競爭性。 2015年,在中國對泰國出口產品中,競爭優勢產品占比達6844%。其中,較強競爭優勢產品占比超過一半以上,達5026%,極強競爭優勢產品占1253%,中度競爭優勢產品占526%,比較劣勢產品占3156%。在泰國對中國出口產品中,競爭優勢產品占比高達8450%。其中,較強競爭優勢產品占4343%,中度競爭優勢產品占2609%,極強競爭優勢產品占1492%,比較劣勢產品占1550%(見表2)。 (三)互補性與競爭性測算 若兩國的RCA>1時,表示兩國某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同時具有比較優勢,即兩國貿易關系為競爭性;若一國RCA>1,而另一國RCA<1時,表示一個國家在某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個國家在該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即兩國貿易關系為互補性,而若具有比較優勢國家的RCA>25時,表示在該產品上兩國貿易關系具有極強互補性。 2015年,中國自泰國進口貿易中,競爭性產品占比高達8021%,互補性和極強互補性產品合計占1579%;中國對泰國出口貿易中,競爭性產品占比為6345%,互補性和極強互補性產品合計占2780%;中泰貿易競爭性較強主要是雙方勞動密集型產品(HS85、HS84)的產業內貿易所致(見表3)。 三、深化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的政策建議 (一)增強政治互信,推動貿易合作戰略升級 中泰兩國建交40年來,政治關系發展平穩,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人文交流廣泛,民間合作根基深厚,“中泰一家親”深入民心,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基礎與保障。2014年,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泰國的積極響應與參與。2015年11月22日,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關于修訂<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項下部分協議的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該協議作為對2010年自貿區協定的一次全面補充與完善,將大幅提升該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水平,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升級版”新框架下,中泰經貿合作煥發生機,迎來新的機遇,應增進政治互信,加強政府協商,構建部門間對話機制,擴大民間交流與合作,推動雙邊貿易實現互利共贏。 (二)依托兩國資源稟賦優勢,深度挖掘互補性貿易合作潛力 立足中泰兩國資源稟賦優勢,發揮各自國內產業的競爭優勢與互補性優勢,挖掘互補性貿易潛力,拓展貿易領域和商品種類,適當減少相互競爭性貿易,營造互利共贏合作氛圍。針對泰方國內對中泰貿易合作對其國內經濟產業沖擊的顧慮,在未來經貿合作中應重點推進泰方具有極強競爭優勢且中泰兩國具有互補性特征產品的貿易合作,如中方可適度擴大進口泰方的谷物(HS10)、制粉工業產品、麥芽、淀粉、菊粉、面筋(HS11)、糖及糖食(HS17)等商品,不僅可推動雙方互利共贏合作,扭轉貿易不平衡局面,也可幫助泰方提振其相關產業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實現更大領域的合作共贏。 (三)加大互補性產業投資力度,提升貿易合作層次 加強中泰兩國互補性經濟產業對接合作,構建國際合作產業鏈,轉變單純依賴資源等初級產品進口的“粗放型”擴張模式。長期以來,泰國橡膠(HS40)在世界上具有極強競爭優勢,RCA值高達566。泰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橡膠生產國與出口國,也是中國橡膠進口第一大來源,其橡膠進口占中國自泰國進口總額的10%以上。隨著中國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汽車工業產品需求旺盛,對橡膠產品的需求將大量增加,而國內長期嚴重自給不足,進口貿易潛力巨大。因此,應立足兩國資源稟賦優勢,推進中泰兩國橡膠產業領域合作,鼓勵和引導中國相關企業“走出去”,參與泰國橡膠產業的精深加工及相關制造業領域投資合作,提升附加值,延伸價值鏈,實現雙邊貿易更大發展。 (四)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貿易合作新領域 2015年5月16日,中國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將推動國內具有競爭優勢的重點行業如鋼鐵、建材、鐵路、化工、輕紡、汽車、通信、電力、有色、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走出去”。長期以來,中泰雙邊投資合作發展緩慢,制約了雙邊貿易合作領域的拓展。未來應增強投資合作,帶動兩國制造業中間產品貿易發展,提高產業內貿易比重,優化制造業產品結構,擴大雙邊貿易總量。同時,借助“亞投行”、“海上絲路基金”等區域金融機構,推進中泰兩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提升兩國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 (五)創新國際產業園模式,鼓勵地方經濟主體積極參與 創新國際產業園模式,推動兩國經濟產業互補性優勢對接,深化兩國制造業領域生產合作,延伸生產制造價值鏈。目前,中泰兩國已經建立了泰中(羅勇)工業園和中泰(崇左)產業園,但目前合作尚處于初級階段,同中國與新加坡產業園合作、中國與馬來西亞產業園合作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未來中泰雙邊經貿合作中,應充分發揮兩國產業互補性優勢,鼓勵地方經濟主體參與國際產業園共建以及地方有實力企業“走出去”,深化兩國產業制造領域合作,促進雙邊貿易合作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雪貞.中泰貿易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基于顯示性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2(5):43-44. [2]涂莊.中國與泰國雙邊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研究[J].北方經濟,2014(12):56-57. [3]陳富橋.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研究,2004(2):40-43. [4]張嵐.中泰雙邊貿易模式下的比較優勢分析——基于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J].經營管理者,2011(12):127. [5]尹曉波.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3-30. [6]邢莘.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下的中泰經貿合作探討[J].對外經貿實務,2015(5):31-33. [7]凌勝利.中泰合作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J].當代世界,2016(6):69-71. [8]陳庶平.中泰貿易的主要進出口商品構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4):137-140.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