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儀 文嘉儀
摘 要:通過對深圳30家外貿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從專業知識、技能、語言和品德四個方面深入了解企業對外貿人才的具體要求與變化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目前高等院校的外貿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下外貿行業的發展和企業需求,必須從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實踐體系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外貿應用型人才;企業需求;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158-03
[作者簡介]周敏儀(1988-),女,廣東廣州人,助理經濟師,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商務英語;文嘉儀(1992-),女,廣東深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創新強校重點項目--外貿應用型人才培養協同育人平臺構建(項目編號:HS2015CXQX02)。
在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總體放緩的背景下,全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國外消費需求持續低迷和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削弱等因素都制約了外貿行業的發展。一方面,外貿專業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外貿企業卻越發難以找到合適的外貿人才。為解決這“兩難”問題,課題組開展了本次企業需求調查,為高等院校的外貿人才培養提出改革建議。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是深圳從事貨物進出口、貨物運輸和進出口報關代理等企業。從企業性質來看,民營企業約占44%,是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也是深圳市外貿行業的主體力量。其余調查對象包括外商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和國有企業,覆蓋范圍較為全面。從企業規模來看,調查對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約占72%,與我國外貿行業整體企業規模分布情況基本一致。
一、企業對外貿應用型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分析
本文在參考吳阿林學者[1]的應用型人才層次結構和劉國欽等學者[2]提出的應用型人才素質要求和能力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外貿行業特征,對外貿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劃分為專業知識、技能、語言和品德四個方面。
(一)企業需求概況
企業對外貿人才的平均需求量為12人,其中35%企業的需求量為16-20人,55%的企業對外貿人才的招聘頻率為三個月一次,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了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外貿企業的人才流動性較大。被調查企業均設置了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報關報檢員和文書翻譯員等外貿相關崗位。其中,企業對外貿業務員的需求最大,所有調查企業均表示需要大量招聘開發客戶和拓展業務的外貿人才。
(二)專業知識方面的需求
調查數據顯示,94%的企業認為國際貿易實務知識非常重要,這反映了熟悉國際貿易的操作流程是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的最基本要求。89%的企業認為外貿英語函電知識也非常重要,體現了外貿函電對外貿業務的重要性。從客戶的開發與維護到業務的拓展與跟進基本上都通過外貿函電來完成,熟練撰寫外貿函電是外貿人才的必備技能。
此外,大多數企業認為外貿人才還需掌握一定的市場營銷知識和國際商法知識,但要求程度不高,僅為一般需要。整個貿易過程涉及多個外貿崗位,每個外貿崗位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致使企業對不同崗位的外貿人才在專業知識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據調查,企業普遍要求外貿業務員需掌握市場營銷知識,了解消費者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對市場趨勢有基本的分析及判斷能力,而外貿跟單員、報關報檢員和文書翻譯員類企業在這方面則沒有特別要求。國際商法也是涉外人員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一,它能幫助涉外人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貿易糾紛、保障交易順利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企業對應聘人員的管理學等知識沒有專門要求。管理學知識大多應用于事業單位或管理層的崗位,而企業招聘的外貿人才大多都被安置在外貿業務員和外貿跟單員的非管理崗位,因此對其管理知識沒有明確要求(如圖1)。
(三)技能方面的需求
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企業非常看重外貿人才的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一項外貿交易的順利完成需要企業內部各個外貿工作崗位的人員互相配合,若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配合不當都有可能影響交易的進行甚至給企業造成損失。因此,所有被調查企業都認為合作能力非常重要。此外,外貿企業作為供應鏈的管理者,需要跟上下游的多方打交道,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是客戶和供應商,此外還有貨運代理、銀行、保險公司、測試公司和驗貨公證行等。外貿人才一方面要跟客戶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要求并把這些要求及時、準確、完整地轉達給供應商、監控供應商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生產,另一方面還要懂得與各個服務機構溝通、及時了解其相關工作進度,配合企業搞好出貨和結算。因此,94%的被調查企業都十分重視外貿人才的人際溝通能力。
大多數企業要求外貿人才具備一定的商務實踐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此外,為了提高訂單的成交率,外貿人才需要時刻關注國際市場動態,把握客戶的需求走勢,密切跟蹤訂單進展,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按時交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幾乎所有外貿單證的辦理都是通過網絡系統完成,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開始采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因此,39%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計算機操作能力是一項較重要的技能(如圖2)。
(四)語言方面的需求
外貿行業的跨國界屬性決定了外貿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本研究通過調查企業對常見語言證書的認可度來了解企業對外貿人才的外語要求。
調查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被調查企業都認為外貿人才應該具備大學英語四級證書和大學英語六級證書,分別占比100%和98%,說明大學英語四六級是企業對外貿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此外,還有大多數企業對劍橋商務英語證書和托業證書有一般需求,分別占比68%和78%。
大部分企業不要求外貿人才懂得一些小語種,認為英語已經足以滿足對外交際的需要。僅有17%的企業有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一些外資企業,如法國安達屋深圳分公司,該公司設有法語外貿翻譯崗位,因此需要外貿人才能用法語閱讀和翻譯一些業務資料(如圖3)。
(五)品德性格方面的需求
據調查顯示,負責任、團隊意識和細心這幾項品德性格最被外貿企業看重,占比分別為100%、100%和89%。國際貿易業務的環節復雜繁多,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影響到整個業務流程,每個崗位都是整個團隊中非常重要的成員。
此外,有72%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抗壓能力也較重要。國際市場形勢變幻莫測,不同崗位上的外貿人才都要面臨著各自的壓力。(如圖4)。
二、對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一)目前高等院校外貿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一直以來,大部分院校都以培養通用型外貿人才為目標,培養重點不夠突出,沒有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第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大部分院校一直沿用多年以來的教學計劃,課程類型陳舊、泛而不精,課時分配缺乏科學性。
第三,實操訓練和實踐活動不夠豐富。目前大多院校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課時較少、形式單一,不能達到增強學生實操能力的效果。
第四,師資隊伍結構不夠完善。目前各院校招聘的教師大多是學術研究出身,缺乏外貿實踐經驗,在授課時只能單一地講授理論知識,難以把真實的業務技能傳授給學生。
(二)高等院校外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議
第一,明確外貿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企業的需要,外貿人才應該定位在應用型,各院校的培養模式應體現這一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改變一直以來泛而不精的通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二,順應外貿行業發展的趨勢和企業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課程設置。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各院校應適當增設跨境電子商務相關課程,豐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使培養出來的外貿人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第三,重視實操訓練、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根據課程類型和教學需要,為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適當增加實驗課時。通過開發或引進互動創新的實驗平臺,讓學生體驗和熟悉真實的業務操作流程,包括單證的制作、業務的申辦和信函的書寫等。另一方面,各院校可協同校內各學生組織舉辦各種模擬商業大賽,既可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也可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此外,各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交流,根據專業特點需要,選取合適的企業與其建立實訓基地或簽訂合作協議。
第四,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各院校應吸納更多具有外貿工作經驗的教師,也可聘請外貿企業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或定期舉辦企業講座,增強學生對外貿行業的了解。此外,各院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企業培訓,不斷豐富和提高教師的行業知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阿林應用型人才的層次結構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M]商業時代,2006
[2] 劉國欽,伍維根,彭健伯,李尚志,何永斌著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出版社,2007
[3] 韋蘇倢國際貿易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
(責任編輯: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