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林 于文靜 吳婷婷+ 謝佳璇 趙莎
摘 要:近年來,中俄雙邊貿易額增長迅速,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兩國貿易情況依舊良好。通過分析中俄兩國貿易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促進中俄雙邊貿易合作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優化貿易結構,轉變貿易方式;減少關稅壁壘,簡化入境手續;加快自貿區建設,提供更好的貿易平臺。
關鍵詞:國際貿易;中國;俄羅斯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032-03
[作者簡介]朱森林(1994-),男,漢族,安徽蕪湖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于文靜(1995-),女,漢族,安徽阜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吳婷婷(1994-),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謝佳璇(1994-),女,漢族,安徽黃山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趙莎(1995-),女,漢族,寧夏中衛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各主要國家經濟遭受重創,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和俄羅斯作為亞洲兩個大國,不但在領土上緊密相鄰,在經濟上也相互依靠和合作。近年來,兩國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合作不斷加深,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商品出口國,而俄羅斯對于中國來說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準確分析中俄兩國貿易現狀并判斷其發展趨勢,對于促進兩國貿易合作深入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俄貿易現狀
(一)雙邊貿易額波動增長,貿易規模偏小
2011年,中俄雙邊貿易額7233億美元,同比增長268%,隨后兩年,中俄貿易額增長率均有明顯下降。至2013年末,貿易額出現負增長,跌至68330億美元,同比下降90%。2014年,貿易額雖出現大幅反彈,但僅在一年后便又跌至新低。2015年,中俄雙邊貿易額63550億美元,跌幅達281%。預計2016年中俄貿易額將略有回升,但不會超過700億美元。雖然中俄貿易額整體上較2010年以前已有較大幅度增長,但與中國和美國、日本等國家貿易規模相比,中俄貿易規模仍然偏小。
(二)貿易結構有較大改善,但仍較單一
貿易結構單一是中俄雙邊貿易合作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劉華芹(1997)研究認為,中國對俄出口結構主要是以食品和輕紡產品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而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占比很少[1]。如今,將近二十年過去了,中俄貿易結構早已發生變化。通過整理排在前三位的2011—2015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和2012—2015年俄羅斯自中國進口商品,可以看出中俄貿易結構較以前已有較大改善。而據俄羅斯海關委員會統計,近五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中,雖仍以礦產品、原木及制品和化工產品為主,但植物產品、貴金屬制品、光學鐘表醫療設備以及動植物油脂等產品的出口數量均較2010年以前有大幅增長,而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也早已不僅限于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雜項制品,光學、鐘表和醫療設備等產品進口也有大幅增長。雖然中俄雙邊貿易結構與以往比較已有所優化,但要徹底改變貿易結構單一的現狀,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兩國貿易地位不對等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6年和2007年俄羅斯是中國的第八大貿易伙伴,但在2008年被澳大利亞超越,成為第九大貿易伙伴,2009年和2010年則被印度、巴西和新西蘭超越,跌出了十大貿易伙伴之列,成為中國第十一大貿易伙伴[2]。而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12年中國成為俄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13年這兩項排名分別為第六和第一;2014年和2015年中國均為俄羅斯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這些數據雖然說明中俄兩國在對方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仔細梳理中俄兩國近年來的貿易差額不難發現,中俄兩國在貿易方面一直處于不對等地位,中國始終處于貿易順差。盡管近兩年來這一問題有所緩解,但仍未徹底消除。若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將阻礙兩國貿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二、中俄雙邊貿易發展趨勢
(一)雙邊貿易額將逐步回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俄兩國受其影響國內經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再加上近兩年俄羅斯深受盧布貶值和石油價格下跌的沖擊,國內經濟一片混亂,中俄雙邊貿易額有所下降屬正?,F象。但隨著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減弱和全球經濟逐漸回暖,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未來中俄雙邊貿易將會逐步恢復并加快增長。而在其他貿易方式方面,零售電商行業將成為兩國貿易合作新的熱點。
(二)貿易產品結構將逐步優化
由表1和表2中的數據可知,近幾年中俄兩國往來的主要商品除所占比重有變化外,種類幾乎不變,這主要是由中俄兩國的國情導致的。俄羅斯疆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1992年后俄羅斯國內空前動蕩和經濟蕭條導致其雖有良好的工業和經濟基礎卻得不到充分利用,生產能力也未能有明顯提高[3]。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樣具有遼闊的疆域和豐富的資源,但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低,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目前兩國都無法大量生產和出口重工業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據中國商務部提供的信息,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已增至15類以上,其中不乏少量的重工業產品和部分高新技術產品,而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產品種類數量相同,其中運輸設備等部分重工業產品和雨傘等部分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均有較大幅度提升。這表明中俄雙邊貿易正在向高水平、高層次的方向推進和轉變[4]。在未來幾年,中俄貿易往來商品種類必然會更加豐富,貿易結構也會更加合理。
(三)將不會改變雙邊貿易不對等現象
由圖3可知,2011—2015年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額雖有所增長,但卻始終低于其自中國進口額。2014年和2015年俄羅斯的貿易逆差連續減少,中俄貿易不對等情況有所好轉。至2015年末,俄方的貿易逆差已降至6340億美元。這主要是由于近兩年俄羅斯自中國進口額大幅下降所致。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14年和2015年俄羅斯進口額分別為28593億美元和18240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04%和364%。雖然2015年俄羅斯自中國進口額僅為34950億美元,但仍占當年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920%。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好轉和國際形勢變化,未來俄羅斯進口額將回到正常水平,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繼續減小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可能出現反彈上升。
三、深化中俄貿易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貿易結構,轉變貿易方式
中俄雙邊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貿易結構單一,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高,不利于兩國貿易合作的深化和拓展,因此應努力提高雙邊貿易中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商品所占比重[5],如適當增加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兩國貿易中的比重。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中俄兩國可以適當轉變部分行業和商品的貿易方式,利用發達的網絡、通信等技術,提高兩國貿易效率和靈活度。
(二)減少關稅壁壘,簡化入境手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在全球抬頭,各國通過設置高關稅壁壘等來保護本國產業。2008年11月以來,俄羅斯已經推出了28項上調進口關稅以及補貼本國出口的措施[6]。這些措施無形中增加了中俄雙邊貿易的難度,加之目前前往俄羅斯的公務簽證辦理時間較長、費用較高、允許停留時間較短等原因,導致兩國貿易效率降低且貿易成本上升。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中俄兩國應當進行有效磋商,就關稅等問題進行商議并簽署協定,以提高兩國的貿易效率,降低兩國的貿易成本。
(三)加快自貿區建設,提供更好的貿易平臺
設置自由貿易區一直是世界各國促進本國與他國貿易的重要措施。在自由貿易區內,貿易和投資比世貿組織的規定更加優惠,外國商品可豁免關稅自由進出。我國應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自由貿易區,并且加快其他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步伐,完善自由貿易區內的各項制度和政策,吸引更多外商前往自貿區落戶和投資。中俄兩國可在充分利用自貿區的條件下,進一步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注釋]
①這里的“占比”是指該商品當年出口額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比例。
②這里的“占比”是指俄羅斯當年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和自中國的進口貿易額分別占當年俄羅斯出口貿易總額和進口貿易總額的比例。
[參考文獻]
[1]劉華芹針對中俄貿易現狀,調整對俄出口戰略[J]世界機電經貿信息,1997(11):9
[2]李敏,懷雅斌中俄貿易現狀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6):59
[3]婁芳俄羅斯:從計劃到市場的艱難過渡——透視21世紀經濟改革目標[J]東歐中亞研究,2001(6):33
[4]馬麗中國與俄羅斯產業內貿易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5]吳然經濟新常態下中俄貿易合作淺析[J]北方經貿,2015(10):13
[6]李敏,懷雅斌中俄貿易現狀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6):6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growth of bilateral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especially sinc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bilateral trade situation is still goo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nd future trends propose the promotion of bilateral trade cooper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optimize trade structure, change trade patterns; reduce tariff barriers, simplify entry procedures; speed up FTA, provide a better trading platform.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China; Russia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