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通過對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經驗進行系統梳理與借鑒,提出促進遼寧省經濟走出發展困境,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優先發展商務服務業;強化地方行業協會的作用;重視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廣“互聯網 +”的運作模式。
關鍵詞: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國內外經驗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061-02
[作者簡介]杜海玲(1976-),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聯2016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6lslktjjx-11)。
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全球服務經濟所占比重已達GDP的60%,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已超過70%,中低收入國家在40%左右。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長期以來一直偏低,2001年首次超過工業比重,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2015年首次超過50%(505%)。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不僅明顯低于美國(781%,2013年)、英國(784%,2014年)等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中的印度(521%,2014年)、俄羅斯(60%,2014年)。目前,我國服務經濟發展水平僅相當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初的韓國和90年代末的印度。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僅為15%左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美國經濟學家Shelp曾指出,農業、采掘業和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磚石”,而生產性服務業則是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的“水泥”。目前發達國家都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我國經濟也必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融合。2015年,遼寧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9768億元,增速高于GDP增速4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71%,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遼寧省服務業發展的主力軍。
二、北京市和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模式分析
(一)北京模式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北京市主導產業,其發展水平可以作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代表。2014年北京生產性服務業占 GDP 比例高達 569%,位居全國省級區域首位。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模式主要為:產業鏈垂直分解發展模式、產業支撐發展模式、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服務外包發展模式。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憑借著這些優勢,北京在發展研發、金融、物流、營銷推廣等高端產業鏈環節具有其他地區不具有的優勢,同時北京還是中國服務業外包基地城市,服務外包產業非常發達。
(二)上海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上海就開始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已經將近六成,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模式主要體現為產業集聚、服務外包等模式,其中,以產業集聚模式為主要發展模式。
三、發達國家和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經驗分析
(一)美國經驗
美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國際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總結以下幾方面的經驗。首先是政府制定合理的科技發展戰略,以戰略規劃為先導,同時普及科技創新和自動化輔助,從而推動服務業的更好發展。二是政府十分重視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給予創新性服務企業信息支持、財政稅收支持等。三是政府營造適合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允許生產性服務企業自由競爭,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銀行、保險等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歐盟經驗
歐盟將生產性服務業總體劃分為4 大類行業:運輸與通信、 貿易與旅游、金融與商業服務、社會服務。有關數據表明,早在 1995—2005年間,在盧森堡、比利時、法國等OECD國家,金融業與商業服務業就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占到了50%以上,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已經接近50%。
生產性服務業對歐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歐盟的服務業發展體現了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全球服務業的發展特點,引領全球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趨勢,大量研究文獻表明,積極的服務業創新戰略是歐盟國家取得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歐盟生產性服務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服務創新。在科技為先導的知識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歐盟的發達國家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大都完成了經濟轉型,實現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歐盟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給我們的經驗主要是:第一,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第二,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作用。第三,基礎設施完備。第四,注重人才培養。
(三)日本經驗
二戰后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一方面是工業的發展帶動整個日本經濟的飛躍,另一方面是靠生產性服務業支撐,尤其是信息與通信業的廣泛應用。日本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較高的科研投入與戰略調整,是日本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堅實基礎。第二,積極的科技制度及法規,是保障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第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協會的支持。第四,消除壟斷,營造公平競爭的氛圍,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促進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先發展商務服務業
受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遼寧省裝備制造企業的絕大多數生產性服務環節依然沿用企業內部自己研發、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的傳統模式,不能實現服務外包。長期受國有大型企業經濟運行方式的影響,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沒有給予生產性服務業應有的重視。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是發達國家實現經濟成果轉型的經驗,遼寧省經濟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應充分發揮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在引領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優先發展商務服務業,包括處于價值鏈起始階段的調研、設計、研發,中后段的信息、法律、會計、市場推廣等。
(二)強化行業協會作用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行業協會在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強監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行業監管力度較大,相關服務質量要明顯高于北方及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遼寧省并未充分重視行業協會的作用,發展水平不高。目前,遼寧省經濟持續下滑,處于老工業基地“船大難掉頭”的困境,要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構建行業協會的市場協作機制。
(三)重視創新和人才培養
縱觀發達國家及國內發達城市的經驗,要想帶動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環節,因其高技術含量而迅速崛起,并帶動地區經濟的迅速騰飛。美國科技創新全球矚目,歐盟的服務創新令人驚嘆。生產性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高素質人才是其發展的必要條件,從業人員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很多發達國家像日本、美國、歐洲很久以前便重視人才的培養,遼寧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必須重視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及人才培養方式和觀念創新。
(四)推廣“互聯網 +”運作模式
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必須靠科技創新驅動,強調商業模式創新、新興業態創新和經營管理手段創新。這就需要結合生產性服務業運作的具體特點,分類實施不同的追加科技投入的辦法,其中推廣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以“互聯網 +”運作模式,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整合、產業融合和經營管理手段的智能化,是促進科技投入追加的有效路徑。對此,遼寧省在實施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要求各行業及其所屬企業和經營者,加大對“互聯網+”運作模式的投入,明確禁止2年內還沒有線上業務的企業和經營者進入省域市場。
[參考文獻]
[1]王冬梅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雙向驅動發展研究[D]遼寧大學,2014
[2]賈敏長春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4
[3]湛軍“再工業化”背景下歐盟現代服務業創新及發展我國高端服務業研究[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6-140
[4]寇靜,朱曉青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與疏解[J]新視野,2016(1):86-93
[5]張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研究[D]首都經貿大學,2014
(責任編輯:張彤彤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