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70%。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純收入逐年上升,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運用聚類分析法對2004—2013年我國中部六省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進行分析,并根據八項指標變動情況,對中部農村居民消費行為三個階段特征及消費結構變動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部地區;居民費支出;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097-02
[作者簡介]劉苗妙(1991-),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一、中部地區農村居民消費行為階段特征分析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在一定經濟條件下,農村居民在生活必需品和勞務上消費的數量和規模。用人均消費支出額來衡量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可體現農村居民的消費質量,并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恩格爾系數是作為分析居民消費行為時的重要指標。消費結構通常從食物、衣物、居住、家庭設備用品、服務、醫療保健和其他8個要素去考查,且各要素間并非獨立。
本文選取2004—2013年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中部6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數據(見表1),剔除價格波動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利用各年居民消費價格分類指數進行可比計算。在此基礎上,利用SPSS軟件的系統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法時,選擇Ward最小方差法聚類,以歐式距離平方測度距離。在分析時為了剔除不同變量數量級的影響,對數據按變量進行了Z-scores標準化。
從圖1結果可見,中部各省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分階段性特征,并且依據結果可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環境和政策性的特點。
第1階段(2004—2007年):我國中部6省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還偏低,恩格爾系數處在50%左右。2004—2007年中部地區各省農村居民正由貧困生活過渡到小康階段,雖然生活水平隨收入增長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顯。食品支出依舊占生活支出中一半的份額,說明生活水平上中部各省農村居民并未改善很多。可見,在此階段中部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為從溫飽型到小康的轉變階段。
第2階段(2008—2010年):這段時期中部地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比較明顯,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恩格爾系數處于40%—50%,但吃、穿、住生活必需支出的比重居高不下,說明中部各省農村居民在此階段仍處于小康初級階段,雖然不用考慮溫飽問題,但在衣食住三項的支出仍占有較大比重,醫療保健類支出沒有提高。
第3階段(2011—2013年):在此階段中部6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40%以下,可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從小康步入富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消費支出各項比例均變化較大,消費結構不斷改善。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增加明顯,在總消費中所占比重已升至9%左右。文教娛樂用品消費支出也在提高,已接近7%。
二、結論
中部6省農村居民消費水平10年間呈現三個階段性變化, 這與政府在相應時期推行的政策密切相關。 在20世紀初,政府對中部地區農業沒有推行太多的扶持政策,中部各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使得其生活水平處在貧困線上。自21世紀起,隨著 “三個取消、兩個調整、一項改革”的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的實施與推行,中部各省也在各地區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將農村稅費規范化作為工作重點,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2008年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后,農村經濟更加受到了中央的重視,農民基本都解決了溫飽問題,步入小康水平。從2011年開始,食品消費已不作為大部分支出,中部各省開始了從小康到富裕的過渡。
[參考文獻]
[1]高曉兵 重慶市農村居民收入對消費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2
[2]李紅梅 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問題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8
[3]胡琳琳 拓展農村消費市場的財政政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1
[4]韓勝娟,俞鈺凡 基于聚類方法的江西省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09(7):3287-3288
[5]王方舟 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評價與影響因素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2(9):5645-5647
[6]李雪芬,隆鑫 我國各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分析——基于系統聚類分析[J] 商,2015(12):94
(責任編輯: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