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玲 楊文清
(甘肅省民樂縣順化鄉衛生院 甘肅 民樂 734500)
下肢靜脈血栓是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可導致其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甚至可使其殘疾。另外,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的病情嚴重時,還可發生肺栓塞,形成血栓后綜合征,甚至危及其生命[1-2]。為了進一步提高對手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護的效果,我院對2012年10月~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66例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分別進行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其中接受綜合護理的33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0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6例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這6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行走困難等癥狀。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66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每組各有33例患者。在這66例患者中,有男性39例,女性27例。他們的年齡在32歲~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9±3.5歲。在這66例患者中,進行脾切除術的患者有9例,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有31例,進行前列腺手術的患者有6例,進行胃腸道腫瘤切除術的患者有18例,進行顱內血腫引流術的患者有2例。其中,有4例患者并發雙下肢靜脈血栓,有51例患者并發左下肢靜脈血栓,有11例患者并發右下肢靜脈血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患者的病情,使用抗凝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和溶栓藥對其進行治療。讓病情較輕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同時使用復方丹參液對其進行靜脈滴注。為病情較重的患者使用肝素進行治療。另外,需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和溶栓治療,以防止其血管再次出現閉塞。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為:①讓患者臥床休息,將其患肢抬高,以保證其髂股靜脈松弛不受壓迫。②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③告知患者禁食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以免降低抗凝藥物的功效。④告知患者戒煙限酒。⑤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教育和健康知識教育,以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綜合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具體的方法為:①在用藥期間,對患者的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進行監測。②在用藥后,觀察患者有無傷口滲血、皮膚血腫、牙齦出血等出血現象,觀察其皮膚黏膜有無瘀斑或出血點。③定期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和大便隱血試驗。④遵醫囑為患者使用腫消散進行外敷,以改善其血液循環,促進其下肢腫脹的消退。⑤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皮膚的溫度和顏色、肢體的感覺及肢端動脈搏動的情況。
我們使用SPSS17.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false)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護,綜合組患者下肢腫脹消退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患者肺栓塞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腫脹消退的時間和肺栓塞發生率的比較(n,%)
經過治護,綜合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n,%)
有研究表明,對進行手術的患者采取積極預防性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其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3]。除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外應采取如下措施:①術前。A.應準確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B.對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及有靜脈血栓史的患者,在術前應積極治療其合并疾病。②術中。A.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協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并需避免對其進行過度牽拉。B.需保證患者血容量的充足,以免其形成靜脈血栓。C.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③術后。A.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督促其進行輕微的肢體活動(如屈伸下肢、進行足內外翻、進行趾曲背曲等運動),以促進其血液循環。B.告知患者要避免過度屈髖,并在其膝下墊上枕頭,以促使其小腿靜脈的回流。C.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進行深呼吸的速度為10~20次/min,以增強其膈肌的運動,促使其血液回流[4]。
綜上所述,對手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明顯促進其下肢腫脹的消退,降低其肺栓塞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