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邵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精神上的享受。古箏是我國較為古老的一門藝術,在我國許多詩歌中,都有對古箏的描寫。基于時代的發展,古箏也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創新自身發展的形式,以便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審美感受。古箏在演奏的過程中,融入肢體語言,不僅能夠提高演奏的效果,也有助于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如此一來,觀眾在聆聽優美曲調的同時,也從視覺上感受到了古箏帶給他們不一樣的審美感受。本文主要從肢體語言的根本概述、運用的方面、運用的意義、運用中度的把握四個方面加以展開。
關鍵詞:古箏;演奏;肢體;語言;合理;運用;試論
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更多傳統藝術被挖掘。古箏是我國較為久遠的一門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古箏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趣,對于培養一個人的修養也是極為有利的。目前,較多的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古箏,觀看古箏演奏會。孩子們在聆聽古箏的同時,也提高了對其的興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是有利的。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加上自身的肢體語言,加深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如此不僅有利于古箏藝術的傳播,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也是極為有利的。
1 肢體語言的基本概述
1.1 定義
肢體語言指的是,人們運用形體、手勢、臉部表情,來達到一定目標的表達形式。在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指的是演奏者利用形體、臉部表情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音樂,也可以說,只要符合演奏的曲目的手勢、臉部表情都可以被稱為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有利于觀眾更好地明白演奏的曲目的感情基調,對與觀眾達成情感共鳴也有所幫助。
1.2 分類
肢體語言一般可以分為動態的和靜態的,靜態的肢體語言指的是,音樂在靜止處的時候,演奏者運用的語言形式。此種語言形式是通過沿著的臉部表情、眼神等表現出來。一般情況下是演奏者處于準備的時候,所表現出的肢體語言形式。演奏者通過開場的醞釀情緒,有利于給觀眾想象的空間,帶動現場的氛圍。例如,如果演奏者所演奏的曲目是歡快的,其心境也是非常平和,表現的肢體語言也是較為喜悅。如果演奏的是一曲較為悲傷的曲目,那么演奏者的臉部表情一般是較為沉重的。
動態肢體語言,主要是通過演奏者的形體、手勢等表現出來的。此種肢體語言,能夠最大程度的調動觀眾的內心情感,讓觀眾聆聽的過程中,能夠達到一種情感共鳴。因此,其對將演奏推向高潮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 肢體語言的運用分析
2.1 靜態語言的運用
靜態語言在古箏演奏的運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古箏樂曲的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在古箏樂曲演奏之前,演奏者要將自己的心境進行調整,醞釀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國著名的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在演奏之前,就將自己的心境加以調節。在一次演奏會中,他就足足醞釀了好幾十秒鐘,才開始演奏。觀眾們通過他的靜態語言,慢慢地也在調節自己的心境,如此一來,才能夠更好地感受古箏的藝術魅力。當曲目接近尾聲的時候,演奏者運用靜態語言,將古箏其他的韻味傳達給觀眾,達到意無窮的效果。
第二個方面,靜態的語言運用在樂段之間。古箏有多個樂段,這些樂段之間需要加以協調、融合。演奏者在不同樂段之間運用的肢體語言也是不同,比如,上一個樂段是表現歡快的,肢體語言就要求是放松的,舒適的,而下一個樂段是悲傷的,演奏者也要改變其肢體語言。不同的樂段,演奏者有不同的心境,肢體語言也就不同,也就更能夠感染觀眾,讓觀眾走進樂曲中,體會古箏的不同的韻味。
2.2 動態語言的運用
動態語言的運用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運用在情感較為濃烈的曲目中,以及表現雷電等自然景觀的音樂中。演奏者的肢體語言表現為:身體向前,大臂主動用力,帶動小臂來用力,手腕盡量放松,最終的力主要表現在手指上,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表現樂曲的魅力,也有利于提升演奏者個人的藝術修養。
第二個方面,運用在節奏較快的樂曲中。演奏者一般會運用手臂和手指來進行演奏,達到優美動聽的效果。例如,演奏者在演奏《漢江韻》的時候,就需要手指較為靈活,且身體和頭部需要前后進行仰動,這樣一來,不僅表現了樂曲的輕松靈動,對曲目中的河南人的樂觀精神也有了一定的表達。
第三個方面,在抒情性較為濃厚的樂曲中。演奏者的肢體語言表現在表情舒適,帶著微笑。這種肢體語言不僅能夠加強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對于樂曲的深刻表達也是極為有利的。
3 運用的意義
3.1 有利于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
演奏者運用肢體語言,有助于讓觀眾更加懂得樂曲背后的韻味,更有利于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演奏者不管運用靜態的肢體語言還是動態的肢體語言,都能夠將樂曲中的情感很好地詮釋,觀眾通過演奏者的肢體語言,更加清楚明白樂曲的情感基調,提高欣賞力度。古箏演奏會上,雖然有著很多的古箏愛好者,他們對于曲目都較為了解,也能夠明白曲目的文化內涵,但是,也有一部分觀眾,對古箏的曲目還不是很了解,如果演奏者沒有過多的肢體語言,很難使得這部分人明白古箏的真正韻味,當然也就不能夠吸引他們,提高他們對于古箏的興趣。尤其是孩子們,他們對于古箏還沒有過多的了解,演奏者運用肢體語言,讓孩子們看到古箏曲目的神奇,一首曲子可以包含很多的韻味,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對于古箏藝術的傳播也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加入肢體語言,這樣才能夠溝通觀眾,促進古箏藝術的發展。
3.2 有利于觀眾產生視覺上的聯想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快的增長。人們開始關注與對精神的享受以及對下一代的教育上。這些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自己或者帶著孩子去聽演奏會。古箏演奏會在此背景下,也要提升演奏的效果,以便能夠促進古箏藝術的發展。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不僅要讓觀眾體會到聽覺的享受,還要讓他們體會到視覺的享受。這樣通過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結合,更能夠帶動觀眾們的情緒,便于他們的欣賞。當演奏者面帶微笑,神態舒適的演奏時,觀眾們的表情通常也是輕松的。觀眾通過視覺,感受樂曲表現的韻味,感受演奏者的心境,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觀眾對于樂曲的了解,對于演奏者本身的藝術修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3 能夠提高作品的表現力
設計人員提高對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不僅能夠提高信息的利用度,對于減少能源浪費、演奏者運用肢體語言,能夠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演奏者演奏樂曲的時候,就像是賦予樂曲第二次生命。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提高作品的表現力,賦予作品更多的感染力。演奏者也要將自己對于樂曲的感受通過肢體語言加以表現,這樣一來,才能夠將作品賦予時代感,提升作品的現實價值。古箏作品如果沒有演奏者加以演奏,只能作為作品出現,但是當一個出色的演奏者運用肢體語言將作品加以演奏,不僅(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有利于作品的發展,對于傳播古箏文化也是極為有利的。
4 對于運用度的把握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肢體語言的運用,對于古箏演奏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要把握運用的度。我國儒家文化就強調中庸,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度,避免過猶不及的狀況出現。在古箏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也需要把握度。演奏者要依據樂曲本身的韻味,施展肢體語言,并且,演奏者要堅持不影響曲目演奏的前提下使用肢體語言,避免出現刻意突出肢體語言現象的出現。
5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錢投入到精神的享受中,以及下一代的培養上。古箏藝術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修養,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在此背景下,古箏藝術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力度,更多的人會帶著家人一起去聽古箏的演奏會。古箏藝術也要結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創新自己的發展趨勢,促進古箏藝術的長效發展。
本文先對肢體語言的基本概述進行了分析,肢體語言是指,演奏者運用形體、手勢等讓觀眾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作品的一種語言形式。肢體語言分為靜態的肢體語言和靜態肢體語言。靜態的肢體語言,主要是在演奏開始之前,演奏者通過調節自己的心境,表現在臉上肢體語言。接著,本文對語言的具體運用進行了闡述,主要分為靜態語言的運用和動態語言的運用,其中靜態語言的運用主要指的是,在樂曲開始或者結尾處,運用肢體語言,加強與觀眾之間的溝通。動態語言主要是用在情緒較為濃厚的樂曲中。本文還就肢體語言運用的意義進行了闡述:肢體語言的運用,不僅能夠讓觀眾對曲目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也有助于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肢體語言的運用還能夠增加作品的表現力,賦予樂曲第二次生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要掌握運用肢體語言的度,要以樂曲的情感變化為依據,這樣一來,才能夠提升曲目的感染力,也有利于古箏藝術的發展。最后,希望本文能夠為相應的理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玲.論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藝術性[J].樂器,2014(05):46-47.
[2] 蘆雁.試論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J].音樂生活,2014(06):74-75.
[3] 楊紅.探索古箏演奏中的方法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02):103-108.
[4] 武芳英.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及運用[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03):53-55.
[5] 靳詩雨.淺談肢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1(14):110-111.
[6] 施娓.論古箏演奏中弦外語言的情感表現[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8):124-125.
[7] 靳詩雨.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1(17):17.
[8] 徐玉蓮.試論古箏演奏的創新[J].美與時代,2006(0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