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亮 霍洪田

[摘 要] 隨著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備受關注。本文以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六方面的就業數據,論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結構雜、規模大、就業率略有增高,就業層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業、薪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專業的相關度不高,滿意度不低等三個特點,提出了加強校企互動的培養機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素質教育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1-0007-03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方式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通過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加快、社會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社會、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自1999年高校擴招后,國家新建本科院校600多所,占到全國高校的一半以上,這些院校的教育質量如何?培養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如何?本文以山東省3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就業質量報告[1][2][3]為依據,分析說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一 有關概念、研究對象的界定和數據來源
1 有關概念
(1)總體就業率
總體就業率=學校跟蹤正式就業率+靈活就業率;
(2)跟蹤正式就業率
學校跟蹤正式就業率=升學率+正式簽約率+非派遣省外簽約率+勞動合同率+出國率+自主創業率;升學率=升學人數/畢業生數*100%;正式簽約率=(國家基層項目就業人數+部隊就業人數+入伍人數+黨政機關就業人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高等教育單位就業人數+科研設計單位就業人數+國有企業就業人數+非國有企業就業人數+艱苦行業企業就業人數+民辦非企業就業人數+其他企業就業人數+三資企業就業人數)/畢業生數*100%;非派遣省外簽約率=非派遣省外簽約人數/畢業生數*100%;勞動合同率=勞動合同就業人數/畢業生數*100%;出國率=出國人數/畢業生數*100%;自主創業率=自主創業人數/畢業生數*100%。
(3)靈活就業率
靈活就業率=靈活就業人數/畢業生數*100%。
(4)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中小型企業。
2 研究對象的界定
山東省自1999年以來有28所高校升為本科院校,其中公辦普通本科院校16所,具有行業背景的學校有4所。本文選取已升本有10年時間的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等3所公辦普通本科院校為樣本,考察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情況。
3 數據來源
根據山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15年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本文采用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的就業質量報告為數據來源。
二 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1 總體就業率
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2015屆畢業生中有本科、專科兩個層次,本科畢業生規模分別為:79.57%、60.17%、80.21%。從總體就業率來看,三所學校的總體就業率都在93%以上,本科就業率和總體就業率基本持平。
2 就業去向
從就業的去向來看,絕大多數考生在山東省就業,工業發達的濰坊市就業率較高,德州市民營企業發展較快,中小型企業較多,當地就業學生接近就業學生總數的一半;三所學校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流向企業,在實際就業的學生中能占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在非國有企業,包括微型企業、私有企業等;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201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提到,2014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為11.7%[4],三所學校的考研高于國家考研的平均比例,濱州學院的考研比例尤為突出。
3 個別工科專業的就業率
為更好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專業的就業情況,我們選取了三所學校都有的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三個工科專業為例,說明工科專業就業情況。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專業的就業率明顯高于整個學校的總體就業率,均在95%左右。
4 本科畢業生薪酬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本科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于2000元的占到總人數的90%以上。
5 專業相關度分析
數據顯示,三所高校畢業生的專業完全對口率差距較大,濱州學院接近40%,濰坊學院不到20%;累計對口率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均在80%以上,德州學院較低,為63.75%。
6 畢業生滿意度分析
從調查的數據來看,80%左右的學生對工作滿意或比較滿意,20%左右的學生對工作滿意度一般,少數學生對工作不滿意。
7 山東省2015年就業市場分析
“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共有2.1萬家單位發布針對畢業生的用人計劃,需求總人數38萬多人,其中與本校專業相關的需求共計6.46萬人,涉及省內外單位6500余家。
從招聘單位地域來看,主要分布于青島、濟南、濰坊,需求量占需求總人數60%以上;從用人單位行業來看,制造業、建筑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批發與零售、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需求量較大;從招聘單位性質來看,非國有企業占84.22%,國有企業占13.28%,事業單位占1.47%,黨政機關占0.63%,其他占0.40%。
三 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
1 畢業生結構雜、規模大、就業率略有增高
(1)畢業生層次多、結構雜。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都以本科生為主體,濰坊學院、德州學院是2000年升本學校,本科生能占到畢業生的80%左右;濱州學院2004年升本,本科生能占到畢業生的60%左右。三所學校的本科生中,主體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少量專升本考生。專科生主體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五年一貫制考生或三二連讀考生。山東省自2013年開始,安排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接收春季高考(生源主體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通高中學生也可報考,考試科目涉及兩門專業課)考生,規模每校在300人左右,隨著職業教育立交橋的搭建,這部分學生的規模還要增大。
(2)畢業生規模大。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畢業生規模都在5000人以上,學校規模都在20000萬人以上,生源主體來自山東各地,少量來自全國各地。三所學校本科工學類畢業生分別占到34.44%、18.56%、31.06%。由三所學校的規模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承擔著較重的人才培養任務。
(3)就業率略有增高。濰坊學院、濱州學院、德州學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平均為94.18%,高于2014屆畢業生就業率(92.6%)[2],提高的原因是大學生的就業意識有所改變,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創業的理念被學生接受。同時,工科類專業的就業率明顯高于全校總體就業率。
2 就業層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業,薪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就業地區流向主要是本省。三所學校2015屆畢業生就業地域以山東省內為主,省內就業畢業生占已就業畢業生總數的平均值為91.61%,其中分別在學校所在地就業的比率并不均衡,因濰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企業較多,所以濰坊學院畢業生在濰坊就業的比例較高,而濱州、德州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所以濱州學院、德州學院分別在濱州、德州就業的比例較低。
(2)就業單位性質主要是非國有企業。數據顯示,企業是接收三所學校畢業生就業的大戶,占已就業畢業生總數的平均值為93.62%,其中在非國有企業就業的平均值為82.47%。考錄到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比例較低。就業質量報告中未顯示就業單位規模,參考麥可思調查結果,2014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比例最高的用人單位是300人及以下規模的中小型用人單位,比例能占到47%,可以反映出非國有企業中一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也就是說,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有很高的比例就業在中小型企業。
(3)畢業生薪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所高校平均具有34.85%的畢業生薪酬高于3000元,多數學生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2014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3487元,由此可見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薪酬較低,要低于全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
3 就業專業的相關度不高,滿意度不低
三所高校畢業生專業完全對口率平均僅為27.64%,基本對口率平均為49.39%,說明學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還不能一一對應,但學生知識結構和崗位需求可以匹配,相差不大。從滿意度數據來看,學生大多數對工作還是滿意的。從專業的相關度不高和學生的滿意度不低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能夠很快的適應崗位需求,愉快地工作。
四 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啟示
1 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互動的培養機制
從調查的數據來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大多數要到企業工作,從大學生的專業相關度分析,完全對口率偏低,說明高校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要的人才還不能完全匹配。這里面既有市場變化較快、高校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的原因,又有企業和高校的聯系還不暢通、密切,企業用人時到高校聯系,沒有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或不重視人才的前期培養,沒有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體制,責任分擔不清。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特點,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正由高校為主導的供給驅動變為行業企業為主導的需求驅動,為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校企雙方應密切聯系、積極溝通,建立校企合作發展平臺,將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落實到校企雙方,雙方共同培養人才,逐步形成雙方互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2 轉變思想觀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從畢業生就業相關度和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中可以看出,學生需要職業能力的培養,更希望學到能夠應用到實際中的知識和能力。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緊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按需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和流程,緊緊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結構,通過改造傳統專業、設立復合型新專業,尤其是面對將來經濟結構由服務業主導的趨勢,集中力量辦好行業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專業[5]。
在專業優化的同時,新建本科院校更要加強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的開設和內容要注重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推動信息化教學、虛擬現實加濕、數字仿真實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加強實驗實訓室基地建設,根據實際生產的真實技術和環境,構建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場地。
3 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從畢業生的相關度不高和滿意度不低的特點來看,說明畢業生能夠很快適應崗位需求,并能夠順利開展工作,這與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分不開的。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一點就是立德樹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實踐中,應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應注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通過開設課程、社會實踐、開展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行的習慣,培養學生積極、樂觀、豁達、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技能,進而養成鍛煉習慣,從中磨練意志品質,養成堅韌、勇敢、勇于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意志品質,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濰坊學院.就業質量年度分析報告(2015屆)[EB/OL].
http://www.sdgxjy.com/zlbg/pdf/11067.pdf.
[2]濱州學院.201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分析報告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9.pdf.
[3]德州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2015屆)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8.pdf.
[4]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
社會文獻出版社,2015.
[5]教育部.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
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