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恒
[摘要] 剖析傳統哲學教學模式的弊端,根據哲學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學生特點,探索哲學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建構起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的新的哲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雙主體教學協同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084-02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存在的現實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它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存在著多方面的弊端。
1教學理念片面,誤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根本任務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并為人類提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指南,它的價值取向和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去獲得真理性知識,并去指導現實的生活實踐,從而實現人類的解放和自由。高校哲學教師在教學過程,往往片面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就是讓學生學好理論知識,掌握好基本原理,就是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由于受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模式的束縛,受教育者必然被培養為恪守理論教條的保守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這既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也不適應新時期建設實踐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
2教學模式單一,突出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校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哲學僅采用“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程序是:回顧舊課—傳授新課—鞏固練習—總結評價。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講授法,老師講、老師念,學生聽、學生記。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地發揮,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成長的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問題,更談不上創新,只是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和記憶知識。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愛問、不想問、也不知道該問“為什么”的懶惰習慣,形成了對書本和教師盲目崇拜的思想。
3教學方法陳舊,忽視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互動
哲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傳遞—— 接受”的教學模式,就決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單向的關系,缺乏雙向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對關系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它既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包括教與學雙方的工作關系。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的主導性,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忽視了師生雙方的互動關系。學生把教師講授的知識儲存在自己的頭腦里,在考試的時候就從她腦海里記憶的老師傳授的知識全部搬到試卷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形成良好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氛圍,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很難發揮。這是傳統教學模式造成的落后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
4理論和實踐脫節,忽視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國高校哲學教學“傳導——接受”的教學模式,導致哲學教學方法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 刻意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內容的系統性, 這種呆板單一的教學方法, 就形成了“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哲學教學把哲學學科的理論特質確定為,強理論、弱實踐;強研究、弱應用。哲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課堂、重理論、重說教、重教化,輕課外、輕實踐、輕養成、輕內化等現象。在這種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教學狀況下,學生只是被動式地、機械地接受哲學理論,而不能把哲學理論化為方法、化為自己的能力、化為行為方式和實踐方式。所以,哲學的生命力、哲學的物質力量就難以發揮出來,這種脫離實踐的純粹理論灌輸,忽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淡薄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5考核方式追求標準化,忽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檢驗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標準化的試卷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判斷一個人哲學素質的高低,僅靠分數來衡量,這與哲學的本性是相背離的。現在的哲學考試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內完成一張由名詞解釋、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組成的試卷,而且出題絕不會超出老師所講授的范圍,這樣的考試方式,考的不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考的學生背誦和記憶的能力。哲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跟隨這個指揮棒而轉動,教師在考試前劃出考試重點,學生平常不學只須用上一周背誦一下別人的筆記便可以應付考試。這種落后的、簡單的考試方式,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
1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中,要克服“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真正落實, 才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局面,才能達到探究知識、啟迪思維、形成能力、激勵創新的目的。教師主導作用實施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過程。如:設計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然后讓他們對此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又增強了哲學教學的針對性。哲學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真正達到教學相長,不僅促進了哲學教師在理論上的創新與思考,也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有所改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信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哲學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理論與實踐協同教學的新模式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在哲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傳授哲學基本理論,讓學生掌握哲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能給學生以信心和力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為哲學理論根植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的理論只有在不斷發展的實踐中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長期以來,哲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單一化,哲學教師較多地強調基本理論的灌輸,學生在實踐中不能親身體驗理論與知識的內涵,從而導致學生對哲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生抵觸情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這就要求在哲學課程教學中必須堅持實踐性原則,體現實踐性特征,引入并強化社會實踐環節,有組織地使學生從學校課堂走向社會課堂,經受社會大熔爐的錘煉,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實效性。大學生哲學素養的培養,必須與大學生的生活現實相結合,向生活問尋。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回歸現實生活當中,學生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現實生活問題進行分析,辨析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真偽、善惡、美丑等現象;并根據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這不僅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構建理論與實踐協同的教學新模式,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3培養創新型人才,實行多種教學模式相互兼容的新教學模式
“傳授——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不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符合新時期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少專家學者對哲學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筆者認為對哲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要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吸取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拋棄弊端,構建起多種教學模式相互兼容運用的新的教學模式。即雙主教學模式、啟發探究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相互兼容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是在哲學課程所有內容中同等地運用,而是根據內容靈活選擇某種教學模式。這種多維度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教學理念新。從重視教師的教轉向重視學生的學,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從重視知識傳授轉向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第二,師生角色定位新。多種教學模式兼容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教學模式構想新。多種教學模式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吸取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而且又兼容了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新突破。第四,教學關系新。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和諧,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力求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第五,教學方法新。這種教學模式凸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特點;同時,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注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改革考試方式,實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考試作為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傳統的考試方式重知識、重理論、重記憶,輕能力、輕操作、輕創新。在考試過程中具體表現為:閉卷考試多、客觀題多、記憶內容多。這種考試方式固然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但在一定程度上創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種考試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背景下,在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今天,哲學考試務必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要不斷改革考試方式,積極推廣多樣化的考試模式,將考試方式與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哲學課程的考試要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采用開卷、閉卷、口試、論文寫作、答辯、面試、分組團隊考試等多種方式,這些考試方式靈活應用,能夠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研究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