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柯
摘 要:本文將孔子關于學習三層境界——“知之”“好之”“樂之”的論述引入中國園林藝術鑒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知之”到“好之”,經由了解逐漸產生文化認同和喜愛;由“好之”向“樂之”的跨越,可以歸結為回歸自身的內修,其實質是一種根植自身修養的,與傳統園林所傳達的意境的應和與移情;是一個經由具象的藝術手法及形式向園林意象、再向園林意境的感同身受的逐步升華。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盡魅力,這種魅力必將喚起沉睡于年輕人文化基因中的集體記憶,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年輕學子投身于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事業中來。
關鍵詞:中國園林藝術;鑒賞;課程;作用與價值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對于學習三種境界的概括與表述,在此,我們將這一原則引申至園林藝術鑒賞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知之”,逐漸“好之”乃至最后“樂之”三個階段,從認識園林到喜愛園林最后體悟如何鑒賞園林并樂在其中,由此喚起學習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提升審美品位,提高個人精神境界,從而承擔起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當代的大學生,是以90后為生力軍的年輕群體,由于生存環境急遽變化,置身于全球化的語境以及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中,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提起中國傳統園林,更多是停留在標簽化、碎片化的文字概念以及模糊的圖像印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知,更遑論喜愛及品鑒并得以陶醉其間了。殊不知作為世界園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東方園林的源頭,中國傳統園林正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立體的詩畫,動態的審美感悟。甚至可以作如下斷言:認識和了解中國園林是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徑之一。
園林藝術的“知”首先通過“形式的觀照”,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形式語言。園林是利用土地、水體、植物、天空等自然的基本要素,結合園路、構筑物等人工要素營造供人游憩觀賞的藝術空間。這些具體的造園要素就是表達園林之美的基本語匯,達到“悅耳悅目”的目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園林要素中大多又具有擬人化特征,代表著特殊的文化含義,如有四君子之稱的“梅、蘭、竹、菊”;同時園林要素本身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審美取向,如造園實體要素之一的太湖石的形態選擇所講求的“瘦、透、漏、皺”以及整體造園形式上推崇的“曲折之致”等。因此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形式這一要素因其蘊含的特定寓意及美學取向,具備一定程度的表達造園之意的功能。通過分析講解園林藝術的形式構成使得學習者對于造園的立意、手法和審美追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但是,具體的形式要素具備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精準地傳達人的思想、情感等復雜的心理因素。因此,古代造園家直接將文學藝術的手法置入園林的藝術創作中,借助題名、楹聯等具體的語詞,把造園立意加以更明確、更直接地傳達,它們構成了中國傳統園林特有的“語言”,起著呼應、補充和加強實體要素,渲染園林藝術境界的作用。在蘇州名園拙政園內有兩處賞荷的景點,一處匾題為“遠香堂”,另一處為“聽留館”。前者得之于周敦頤詠蓮的“香遠益清”之句,后者出自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意。一樣的景物由于匾題的不同卻給人以兩種感受,物境雖同而情境則殊。在講授中國園林鑒賞的途徑時將這種精妙的構思加以展現起到加強學生們對中國園林藝術鑒賞的了解和體會的作用。
與此同時,將園林建造及其發展的歷史淵源和相關的背景穿插其中,完整地將園林藝術作為有機的整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如網師園舊稱“漁隱”,要表現園主放浪江湖、隱逸世外、欣然自樂的造園之意,中部近方形的彩霞池令人聯想到碧波蕩漾的萬頃湖泊。自彩霞池東南角引出幽深的“槃澗”,上跨“引靜橋”,旁立一石書有“待潮”,營造出了“幽澗溪谷,通海待潮”的園林意境,使人想到洶涌的錢塘江潮水即將奔涌而來,極小的實境生發出“潮至千艘動,濤喧萬鼓鳴”的巨大虛境。這種靜觀波瀾的心境也充分的表達了“漁隱”的造園之意。這是造園立意,如果將網師園建造之初的故事以及幾經易手,藏龍臥虎的經歷介紹給大家,令園林知識生動,便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造園構想,理解構筑手法。
至此為止,“知之”的第一步驟告一階段,以園林建造的豐富的語言及背景知識給學生留下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時,為進入第二階段“好之”展開充分的鋪墊。如果說“知之”是對于園林藝術的表征的介紹和了解,那么“好之”則是通過對園林藝術信息多層次的剖析,將形式語言以及引發的意象相互聯系,揭示園林藝術中所飽含的人文精神,虛實相生,激發年輕受眾的認同及熱愛。“知之”是“好之”的前提和基礎,“好之”是“知之”的提升和情感的喚起。以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為例,盡管都是以石斗奇,但又各自有自己的主題。表達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詩情畫意,在一塊小境地里,通過疊石造山,巧妙地融四時之景于同一時空中。充分滿足人們對于時間、季相特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創造性的征服與表達。同時,園林藝術中的奇石文化的本質蘊含著人類對生命本源的追溯、藝術理念的思索和審美理想的追求。體現了眷戀自然的人類本性,使得園林中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浸潤著靈性,使得景色分外誘人,“悅心悅意”。
“樂之”,樂在其中也,注重于更進一步強調在園林品鑒中對于意境的感同身受,從鑒賞園林到陶醉于園林所鋪陳的東方哲學以及美學境界中,達到“悅志悅神”的最高境界。中國古代造園家并不滿足于創造“移天縮地”的園林景象,而是注重園林景象所激發出的受眾的想象和情感,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體驗。深受道家學說影響的中國園林,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所以在中國園林中常見到路回埠曲,古亭兀然,境絕荒邃;曲徑上還偶然見得蒼苔碧蘚,斑駁陸離;又有佛慧老樹,法華古梅,虬松盤繞,古藤偎依,園林不僅供人們所居住,更重要的還在于供人們性靈所游,安頓人們失意的靈魂,以提升超越的情志。
品鑒園林,往往由于個人的性格、情緒、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感受到的內容就產生差異。需要品鑒者不斷地積累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素養,才能在園林藝術中應和及體會更高遠、更完善的藝術境界和哲學境界,最終達成人在園林中親近自然、改造自然,在物我相融中體會大自然真趣,從而最終實現精神層面上的自我超越。
由“知之”到“好之”,經由了解逐漸產生文化認同和喜愛;由“好之”向“樂之”的跨越,可以歸結為回歸自身的內修,其實質是一種根植自身修養的,與傳統園林所傳達的意境的應和與移情;是一個經由具象的藝術手法及形式向園林意象、再向園林意境的感同身受的逐步升華。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盡魅力,這種魅力必將喚起沉睡于年輕人文化基因中的集體記憶,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年輕學子投身于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事業中來。
參考文獻:
[1] 朱建寧.“立象以盡意,重畫以盡情”——試論意境理論的文化內涵與創作方法[J].中國園林,2016(05):86-91.
[2] 曹林娣.論江南古典園林的人文精神[J].蘇州大學學報,2000(02):113-122.
[3] 何小弟,仇必鰲.園林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09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