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臺灣的文創產業發展蓬勃,這背后離不開大量優秀設計人才的培養。近年,隨著大陸與臺灣高校的文化交流頻繁,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走進臺灣高校的設計學院,近距離的觀察他們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其中有非常多的經驗值得我們大陸高校借鑒。本文主要展現的是臺灣設計教學中的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教學方法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保證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臺灣;設計教學
臺灣的設計教學比較有特色,它將學校、企業與社會支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備的利于設計教學的“生態圈”。在臺灣的設計教學的培養計劃中,并沒有將設計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課程完全分離,三者很好地融合在每一門課程之中,而企業的影響滲透在臺灣設計教學的每個環節。
1 平行課與選導師
教學質量的保證是整體性的,它包括教學管理與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綜合影響,首先從學校的排課方式談起。臺灣學校的設計學院的專業課程排課與我們有非常大的不同,大陸在排課時往往一個課程上完再開始上另外一門課,一個學期一般開2到3門專業課,依次進行。一位老師如果一門課程要上兩個班,那么必然會存在上課次序先后的問題,這樣會影響教學的先修后續的銜接。例如,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子,一個學期要開制圖課程、室內設計原理這兩門課程,這兩門課程是有前后關系的。如果制圖課程需要一位老師上兩個班,那么必然會存在一個班的制圖課程會開在室內設計原理課后,這個班的學生在沒有圖紙訓練的基礎下就面對設計課程,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臺灣學校的專業課延續一個學期,并且一個學期只有一門大的核心設計課程,再圍繞一些史論課或者其他選修課程依次安排。如在建筑專業的教學計劃中,有十大專業核心課程,分布在五個年級的每個學期,專業課難度循序漸進,以大三下學期為例,這個學期開設的核心課程是《建筑設計六》,每周兩課共8課時,安排在兩個半天固定的下午。這樣的專業核心課程從開學第一周開始一直延續到學期的最后一周,學校會設置期中考試時間,在設計專業就轉化為期中評圖,核心專業課延續時間長,有利于學生方案設計深入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學期還會安排臺灣近代建筑史、展示設計、建筑物理等其他課程,還有學校安排的英語課等選修課都會在核心專業課以外的時間插入。
這樣排課的好處是核心課程時間固定,有利于外聘教師的邀請。大量的外聘老師是臺灣高校設計學院的又一大特點,每個學校的外聘教師比例竟然占到師資的一半,有的學校的外聘教師竟然比專職教師人數還要多。臺灣的外聘老師有兩個大的來源,一是其他學校的在職教師,二是來自于設計事務所的在職設計師。這些外聘老師都非常負責任,在教學質量上并不會打折扣。這樣的方式促進了各校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企業與學校的交流。而大陸高校對外聘教師的認識上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找個人上課的基本要求,在設計專業代課的外聘教師大多數是在讀研究生,并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與資歷承擔大學課程。大多數學校本身對外聘教師沒有管理要求,外聘教師的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監控。
在這樣的排課方式中,所有的課程都是平行課,無論幾個班,所有課程一起開設,一個學期里課程的前后開設順序可以保證。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下,幾個專業老師可以同時被學生選擇,參與教學的老師會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來制定自己的作業內容,所以每組學生雖然上的同一門課,但是所做的課程作業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與感興趣的方向選擇老師課堂,受到不同老師更多方向的引導。而對于專業老師而言,對自身的教學水平就會有更高的要求。
2 靈活的校外教學制度
臺灣學校的設計專業根據自己的需求,都要求有一定的校外教學的課量。校外教學的種類有很多種,在課程中專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考察設計基地、參觀優秀設計項目、參觀優秀設計展覽、拜訪優秀設計企業等,并且在每次校外教學中,老師們都會對考察項目進行講解,上課時間與課程強度一點都不低于校內上課。校外教學的時間均由教師自行安排,即使是在上課時間走出課堂,教師也無需辦理手續,一切隨教學的需求調整,并沒有所謂的調課率或者督導隨時抽查課堂的尷尬,所有的教學管理都絕對圍繞教學展開。
在臺灣訪學參與教學過程的幾個月中,讓我非常感動的是為了不耽誤課程時間,老師們的很多校外教學都安排在周末,有年近六旬的老師在臺灣5月悶熱的天氣中,早上6點趕車到達臺中東海大學,9點與同學們一起集合,連續3個多小時為學生講解東海大學的建筑與規劃,課程的含金量非常高。這樣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在每次課程都能走出課堂,了解與認識更多的課外知識,輔助課堂教學。
3 外評制度促進校企的接近
在臺灣的設計教學中,邀請外評審進入課堂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延續一個學期的專業課程的教學安排下,教學過程的檢測做得很細致,在整個學期中斷設有一次嚴格的類似于我們其中考試的期中檢查,在最后設計課程作業完成時又有一次期末作業的發表與大評講。而在這兩次的作業評講檢查中,負責老師就會邀請校外評委參加評圖,一般每次評圖都會邀請2位校外評委,這些評委有的是別的大學的專職教師,有的是正活躍在設計一線的設計師們。期中評圖時,外評老師會對學生的構思或初步方案進行指導,給出建議以便學生后期修改,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作業進度有一個監督。期末評圖在臺灣學校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幾個老師做的課題是統一的,那么每位指導老師邀請的校外評審會集中到一起,這時評圖現場會有5到8位外評老師聽取同學們的期末作業匯報,每個小組挑選幾個比較好的方案全年級一起評審。但沒有被抽取評審的同學的作業都必須展示出來,供評委老師打分,在外評老師給分期間可以跟外評老師繼續交流聽取他們的建議。
這樣的外評制度很好的拉進了學生與一線設計師的距離,同時也將學校緊密的跟業界聯系在一起,可以隨時聽取業界的反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聽到更多來自于不同方面的聲音,更全面的獲取知識。
4 結語
臺灣的設計教學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很多,如每個學期結束時每個專業所有學生所有課程作業的大匯展、各專業各系的專業主題活動等等。所有的活動與管理制度都圍繞著教學展開,教師與教學管理部門形成了互信的良好循環,在學校中沒有督導巡查,教師要校外教學也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當然,老師們每個人都很敬業,無論是專職教師還是外聘教師都對自己的課程教學非常負責任,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臺灣高校的設計專業非常重視本科課堂教學。
對比臺灣的設計教學,我們大陸的學校可以借鑒的地方很多。在臺灣,關注教學的除了高校本身,設計行業與文化部門都會跟學校建立頻繁的聯系與幫助,拉進學生與業界的距離。大陸除了幾個處于北、上、廣、深的國家重點院校開始有這樣打通政府與業界的體系,其他大多數高校還處于孤立的狀態,這里不光有高校自己的原因,還有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異、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與行業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促進設計教育的整體發展,創造一個優秀的設計教育生態環境,我們需要改變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