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美術教育,審美人格的建構,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進行探討,從分析當今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接著論述如何通過美術教育,建構青少年的審美人格,從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是本篇論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并探討了教師在其中發揮的各種作用。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育;人格;青少年;心理健康
1 建構青少年審美人格的意義
青少年處于成長的青春期,叛逆期,在學習生活、家庭環境以及社會上,學生在其中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例如焦慮心理、依賴心理、自卑心理等。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角度來對待他們,身為一名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思考,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是什么,我們要思考并運用解決這些心理上的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方式。當今家庭教育情況、學習、升學壓力和視覺文化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何化解和緩解心理矛盾和心理壓力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建構審美人格是關鍵。
根據現階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養的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只有身心健康地發展了,才有能力擔當此重任。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各種美術材料的積極作用,盡量消除消極因素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建構青少年的審美人格了。因為審美的人格可以預防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調控心理狀態和消除心理障礙。
2 建構青少年審美人格的主要途徑
建構青少年審美人格的策略主要是以通過美術教育來實現的。美術教育是建構青少年審美人格的重要力量,美術教育不僅對建構青少年的審美心理,對健康心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審美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美術教育更重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甚于對學習美術學科與美術技能、技巧的表層上。因為,美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從而促使他們個性的全面發展,并且提高人文涵養。
在美術教育中,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得到間接經驗、自信心,成就感和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力對審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完整而健康的人格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學校美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創作教學活動和美術鑒賞教學活動。
2.1 美術鑒賞活動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的提高
經典美術作品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墊腳石。美術經典作品中反映美術能使人們對于自然、社會、人生、他人與自我采取一種倫理態度,這種態度意味著對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與正義的事業的熱愛,對進步的信仰,對真理的追求就像我們能從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等類似的作品感受到的那樣。而齊白石的花鳥畫、黃賓虹的山水畫等都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和贊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鑒賞這些優秀的經典美術作品,培養學生審美的觀念和心理,對學生建立起審美的人格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欣賞、學習這些美術作品,學生提高了審美能力和情感并從中得到體驗、感受、思考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2 美術創作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學生在教室內進行繪畫創作活動,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到室外寫生,這樣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美術創作活動的核心是調動學生創作的動機和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并能夠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教授,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繪畫或者設計,這樣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
在美術創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課上,應當不只是直接告訴學生怎么畫或怎么設計,應當向學生提問,了解學生的興趣點,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要肯定學生正面的想法,鼓勵學生創新。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又能發揮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性作用。筆者在中學實習的時候,在一次美術課上,我發現有個同學與別人畫的都不一樣,他的作品十分有個性,顏色的使用非比尋常,但是產生的效果竟然也很和諧,我以他的例子跟學生們分享:“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手頭功夫可能不夠,但是這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畫畫最關鍵的是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
教師要學會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不僅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不僅要教師評價,還要讓學生自評、互評,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討論,從中汲取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
另外,教師高水平的審美認識和觀念對學生也有積極的影響。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美術創作技巧,還能提高文化涵養,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藝術家或者美術作品、形式等,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審美觀念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美術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審美素養和眼界,從而間接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是因為:首先,審美心理是一種和諧的心理,它能夠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美術創作和欣賞的體驗。因此,教師自身必須富有較高水平的審美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積累、沉淀,終身學習。其次,審美心理和審美人格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審美心理是個體在審美活動中的靈魂,包括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及審美心理能力,正確、健康的審美心理是人格得以塑造的基礎,當個體的審美人格逐漸建立起來,并且達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審美人格又會反過來促進審美心理的逐步完善與充實。
3 結語
綜合上述幾個觀點,審美人格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其中起著最大作用的就是美術教育。審美人格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某種需要外部刺激而被激發的潛能,需要依靠后天的努力來開發,需要依靠美術教育的培養和塑造。美術教育通過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觀念,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建構一個審美的人格。
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人們正確的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逐步建構審美的人格,由此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并實現不斷發展。因此,學校教育應當繼續加強對美術教育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42.
[2] 魏娜,張榮國.大學生審美人格的形成及培養[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99.
[3] 何齊宗.審美人格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
[4] 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0.
[5]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88.
[6] 白微.在美術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03(13):177.
作者簡介:郭飛(1991—),福建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