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梅
【摘 要】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是個較大的系統工程。文章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還大學語文人文性的學科性質;教材編寫要以滲透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為指導思想;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尤其要充分利用現今的影視資源。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人文性 教材編寫 教學方式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是個難題,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更是難上加難。這種現象與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現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學方式的單一化有著絕對的關聯。隨著人們開始對高校人文教育長期缺失狀況進行反思,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已經成為對大學生寄托人文關懷的載體。而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語文卻還在人文還是工具的學科性質間游移不定。作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筆者想從學科性質、教材編寫和教學方式三個方面談一談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看法。
一、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還大學語文人文性的學科性質
當前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強調人文性,有人強調工具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語文”二字對于中國人來講,涵蓋的內容太廣了。強調人文性的人認為職業院校學生在人文素質的高低和知識面的寬窄方面與普通院校的學生有較大差別,因此,職業技術院校需要加強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重要任務,這是語文的責任;強調工具性的人認為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要加強語文作為工具的實用性學習,強調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這也是語文的責任。這樣一來,大學語文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我們承認有些學生不會寫請假條、申請書一類的淺層次的應用文,但如果大學語文僅停留于對中學語文“欠賬”的“補課”的話,一定會受到多數學生的抵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課程,應是一門較高層次的語文課,應該體現文化的傳承和思想的升華。當然,會寫簡歷,不寫錯別字,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這是學語文最基本的要求。在高職院校開設實用寫作類課程可以很好地體現語文作為工具的實用性特點。所以大學語文是人文性重要還是實用性重要不該成為爭論的焦點。
其實,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可以通過兩部分內容體現出來。篇章閱讀賞析側重人文性,同時注重實用性;而寫作與表達則側重語文的工具性,無須再爭。撇開工具性的負累,還大學語文人文性的學科性質,大學語文才能夠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傳承文化,升華思想的重任。
二、教材編寫要以滲透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為指導思想
教材編寫應以文學史為線索,以滲透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為指導思想。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把人類優秀的人文素質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使之成為學生生命意識中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參與競爭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礎;同時,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在構筑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文化的內涵則包含在古今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它匯集著本民族文化中種種最基本的知識,諸如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哲學、歷史等社會科學知識,乃至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其中有傳統的道德文化、禮儀文化、審美文化、音樂文化等,有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更有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質。
儒家傳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試想一個不愛自己的家,不愛自己家鄉的人,如何能熱愛自己的國家?近年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青年學生的民族感情變得更加淡漠,更談不上擁有民族自豪感了。“韓流”的來襲引起了中韓傳統文化之爭,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不是拼命地使傳統文化成為某種招牌,而應該使其深深地植根于國民的內心。大學語文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必須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二)培養學生向善向美的品德,弘揚人文精神
大學語文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應當具有傳播人文精神,開展道德熏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使學生在古今文學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講氣節,講節操,講廉恥,講有所不為,講正氣,講不唯上不唯官,講民本思想,講平民意識……從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華與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文精神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受儒家仁愛思想影響,歷代文學家寫下了許多高尚的詩篇。而語文教育就要求學生做高尚的人。這樣的思想教育,既與文學相聯系,又會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們走進社會便很容易成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人。
(三)培養學生正直豁達的人生態度,形成積極的人生觀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教育學生正直、堅強,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好的語文教師也是學生人生的導師,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比多教一首詩、一首詞更重要。
(四)培養學生高雅的品位,陶冶藝術審美情操
中國文學的美學體系,一般呈現“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關心現實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脫而醉心于自然美。要讓學生在大學語文的學習中,多一點高雅,少幾分庸俗,從而提高藝術品位,陶冶審美情操。
做到上述幾點,大學語文就不再是空洞說教的脫離實際的學科;相反,它定能成為縱可回溯歷史,橫能立足當下的實用性較強的學科。
三、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充分利用影視資源
當今教育呈現出綜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發展趨勢,而影視藝術無疑是當前最具魅力的綜合藝術。影視作品具有畫面動感和可剪輯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客觀上適應了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需要。
影視文學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以人和人的靈魂、人的感情為研究對象和描寫對象,具有敘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學手法來表現人物,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學的基本工具——語言藝術來刻畫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影視文學的審美媒介是屏幕和銀幕。
影視把繪畫、戲劇、音樂、雕塑、建筑、舞蹈、風景、人物、視覺形象與有聲語言聯結成為統一的綜合體,從高度綜合的角度對生活做出反映,把一個充滿藝術的真實世界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影視綜合了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成為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交叉點上的藝術形象。
利用影視資源并不是單純地“看電影”。影視文學的劇本本身來源于文學,和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可以通過影視來認識文學,理解文學。但是由于現在的編劇、導演對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差距,并且商業化氣息濃郁,導致很多影視作品都脫離了作者的原意,從而給欣賞者理解文學原著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然而正是由于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差異更好地去分析和把握原著,從而進行理性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影視文學鑒賞的方法,從而使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并積極運用到審美鑒賞活動中去。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是個較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學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理論的確立以及在實踐中的檢驗,系列教材的編寫和定期優化,教學手段的革新,全國范圍該課程教學信息的搜集與分析,教學研究網站的建立,新的課程題庫及考試系統的制作,并進而建立與信息時代相適應且行之有效的大學語文新的理論、教材與實踐體系。當下高職院校已經重新認識到人文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紛紛把大學語文納入課程設置中,并對其進行改革優化,使其真正承擔起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路遙.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審視和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1):57-58.
[2]羅梅.大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現狀與思考[J].信息與教學,2009(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