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在福建泉州,閩南小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處都可以看見品種花樣繁多的風味小吃,幼兒有品嘗各種家鄉風味小吃的經歷和感受,但是卻缺乏親手制作的經驗。為了安全,以往大人通常不愿意讓孩子進廚房,但是隨著現在家長觀念的轉變,很多父母開始重視廚房教育。借著課題活動的開展,帶孩子進廚房操作實踐、快樂玩耍,讓孩子們了解閩南美食,激發幼兒的勞動意識,感受生活中的豐富樂趣。
一、通過廚房教育,孩子了解了不同事物的營養
每個人都需要食物,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我是閩南小廚師”這一課程單元主題素材來源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關,幼兒易于從平時的生活實踐中尋找、感知、發現。在活動進程中,孩子認識了很多食物制作的原材料,了解了食物的營養,增進了幼兒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我們學習了“好吃的食物”“食物營養多”的部分,孩子們在游戲中認識各種常見食物,并能說出名稱;通過“我是健康寶寶”活動,孩子們了解了一些對身體健康有益或有害的食物,初步辨認了容易誤食的東西。
二、通過廚房教育,幼兒提高了綜合智能發育
在家庭開展廚房教育,讓孩子從小接觸刀、火,并學會和這些東西打交道,可以讓孩子的手腳靈活,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從廚房的學習實踐中認顏色、數數,體驗酸甜苦辣的不同。運用到身體和五官的家務勞動是一種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用雙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于是在經歷疼痛、辛酸、得意、快樂等各種不同而豐富的情緒,這種經歷能夠使孩子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覺。勞動的辛苦需要親身體驗。家長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要想享受美食,就需要付出勞動,而這種勞動首先是要有錢去買食材,然后自己動手加工,花不少心思、流很多汗,才能變成可以入口的食物。孩子若習慣“飯來張口”,那他就無法感受到享受必須靠辛苦才能換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幼兒園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了“食育教室”,宛如走進了一個充滿傳統文化印記的小博物館:按閩南古厝格局在寶寶農場旁設計了幼兒生活勞作空間,竹斗笠、鐵鋤頭等農耕用具一字排開;八仙桌、長條凳整齊有序,桌上的雞公碗、竹筷子更是干凈整潔。墻上掛的“民以糧食為天,教以食育為先”的標語,詮釋了學園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的特色教育理念。孩子們穿上白凈廚師服,坐在長條凳上,制作傳統美食,小朋友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活躍。
花生碾成末,加上面粉、艾草一起和成面泥,壓在模具上,形成一個個艾草粿,再放入燒柴火的砌土灶里蒸熟;新鮮的土雞蛋打散后加入面粉糅合,放在烤盤上制成香蔥雞蛋餅……重重工序,在“閩南美食”生活教師的指導下,由小朋友們動手完成。孩子們不僅收獲了制作美食的成就感,還了解了美食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家長們紛紛叫好:這既加深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鍛煉了其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幼兒園開展廚房教育,小朋友都開心地吃著自己制作的閩南美食,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兒對烹飪活動很感興趣,集體協作能力強,懂得了初步的分工合作。在學習簡單的烹飪活動中,幼兒體驗了做美食的過程,從而能更加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生活技能。
三、通過廚房教育,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一個工作,增進了親子關系
有很多父母常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事實上增進親子關系未必需要很長時間,而是需要“有效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一個工作,過程中有交流、有協作,最有助于增進親子感情。培養孩子做家務,最根本的一條是要讓他們從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要讓孩子有主觀能動性,不能讓他們覺得是在幫父母做什么,而是自己覺得好玩、想要去做。廚房育兒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為了吃好而精心烹調,自然會讓人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此外,通過廚房教育,父母還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價值觀。比如珍惜糧食、不會浪費的父母,會讓孩子的人生過得節儉而單純;懂得了做飯菜的辛苦,自然就會減少浪費。而節水節電、關心環保的父母,更可成為孩子對社會、對世界負責的榜樣。另外,還能幫助孩子養成時間觀念:飯還要燒5分鐘,湯要煲1個小時,紅燒肉燉半小時……在廚房里,自然而然就能教會孩子如何做時間管理,還能順便進行一些統籌思想方法的教育。
幼兒勞動技能的獲得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勞動技能培養時要注意善于抓住生活細節,長期一貫堅持,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創設積極的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以鼓勵表揚為主。教給幼兒正確、具體的勞動技能,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讓孩子在操作中享受做小廚師職業的快樂,愛上閩南美食,愛上閩南飲食文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