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軍
不知道究竟是老師的職業倦怠,還是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如今的大多數課堂都讓人感覺不是滋味,看不到精氣神。不用說大多數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究,也不用說成片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課堂神游者,更有那身在課堂卻旁若無人的自我中心者,學生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或學生思維展開不夠,淺嘗輒止;加上激情消退無所適從倍感管教無力的教師,或課堂環節紛繁復雜,表演作秀成分較濃。如何克服這些普遍性的課堂問題,有效提高課堂效益呢?身為人師,我們不得不追求有效課堂,否則就是失職。那么,我們該怎樣建設有效課堂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四方面去多做些嘗試、多下些功夫:
一、多一點親和力,使學生“信其道”
首先,教師應是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能全方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維持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具有扎實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積淀,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駕輕就熟。其次,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有幽默感,能蹲下身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又能有適度的要求和規范學生,真正形成師生之間的信任和同學之間的認同感。有人講:師生關系第一,學習知識第二。不將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學生的思維習慣就很難生成。這是不無道理的。再次,課堂中要多一點走動,使每一個學生感受同樣的關注。倘若我們一堂課一動不動地站在講臺邊,和學生總是保持一段距離,這樣做對于那些學習興趣不濃或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課堂上走神、思想開小差就成了常事。因此,老師在講課時,不妨離開講臺,在過道間巡回走動,邊走邊講,邊走邊看,并有意識地在開小差的同學前駐足片刻。這樣能縮短師生空間距離,給學生以親切感,也靈活巧妙地提醒了開小差的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課堂學習中來,而且能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學情,為教學有效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多一點等待,使學生能體悟
一方面,我們要能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多方面感知,杜絕單一性。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等結合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入主動探索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也可以用視頻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受到感染,開發學習動機,生成學習積極性,開闊思維。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注意多一點等待,給足學生思考的時空。在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一個問題提出一會兒后,就急于請一位學生答問,匆匆走過場,導致學生淺嘗輒止;講析幾個習題,學生剛剛讀懂題目的意思,老師就已開始點撥提示,于是一些學生的思路被打斷,有些學生就干脆坐等老師講解;學習一篇課文,學生還沒有讀熟、把握課文內容,老師就布置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急于拓展閱讀……這些都屬于課堂中教師“等待”不足甚至缺失的現象,反映出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嚴重不足。事實上,學生從接受教師的講解到理解、體會所講的內容,需要一定的時間。因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基礎、所講內容的難易,有意識地控制講課的節奏。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要有適當停頓,等待學生“消化”知識,切不可口若懸河,只顧自己說個痛快,卻讓學生直皺眉頭。欲速則不達,等待是讓學生消化,讓學生思考體悟;等待,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和愛護;等待,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得更快更好。
三、多一點簡約,讓學生自主生成
我們要注意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聯系,加強概念與概念之間、概念與原理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網狀結構框架,發揮綱舉目張的作用,前后勾連,有機生成新知。學生有了聯系的習慣,把握知識的重點才會更明確,才能真正學以致用。花哨的情境、華麗的課件、繁多的環節、形式的合作……是當今課改浪潮下的朵朵浪花,結果是課堂熱鬧、學生喜歡,而效果令人擔憂。其實,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簡約。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濟、富有活力的簡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于掌握。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的課堂自主思考、體驗,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新知,感受成功。
四、多一點放手,讓課堂“動”起來
建立探究學習的方式,就是多一點放手,讓學生自主體驗學習,即研究性教學。學生只有“動”起來、“活”起來,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可現在教師的分析與研究能力參差不齊,最不容樂觀的是一大部分教師不分析、不研究,只是照搬重復教學那點任務。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識訓練和應試上,也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分析與研究。殊不知分析與研究能力將伴隨人的一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形成學習的自覺實踐性——體驗。只有放手,學生才可能在充分的體驗過程中完成思維習慣的培養,形成自己的思想。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明察秋毫,在學生思維閃現的瞬間,可以抓住時機,生成學生思維,使學生真正聽懂、會運用知識,避免只能聽懂不會做題的尷尬現象出現,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受益終生。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適量安排教學內容,努力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理順一節課的主要教學線索。多一點親和力,才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喚回學生課堂注意力;多一點等待,才能著力鋪墊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多一點簡約,才能積極引導教師鉆研教材內容,把握課堂本真,讓學生自主生成;多一點放手,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才能讓教師在課堂中有“閑暇”去有效觀察課堂學生、思考教學的本真,才能真正打造和實現課堂的“有效”。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湘市聶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