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冬
家長們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態度,標準之一是看孩子的歷史成績,若歷史分數低,他們就會說:“連歷史都學不好,你天天在在學校干什么?”老師們看到學生民意調查研究中有反映聽不懂歷史課的,他們就會吃驚地說:“連歷史課都聽不懂還讀什么書!”。人們都習慣地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老師主要的任務是幫學生梳理知識;學生們對老師的期待是多講故事,將歷史課演繹為“故事會”。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就顯得非常沉重,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應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還給學生呢?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出具體問題
新教材每篇課文約兩千字左右,其中重點考查的大字部分約有一千五百字左右。要想一節課掌握所有的內容,如果不事先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那么基礎差的學生一堂課下來,老師就是講得天花亂墜,他們也會聽得一頭霧水,更談不上學習的主動性了。只有在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預習了課文并初步思考、了解了自己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上課時才能把握學習的主動性,迸發出創新思維的靈感。所以,我總在上新課之前告訴學生本課的學習目標,和根據該目標及教學難點精心設計的具體問題,要學生預習。
二、引導閱讀教材,鼓勵設計問題
教材是三維教學目標的載體,是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基礎和依據。新教材采用專題體例,時間跨度長,知識容量大,如果老師面面俱到地講解,那么學生上課只忙于做筆記,課外不僅要記書本知識,而且還要整理、背誦老師的注解,這樣學生變成了記憶的機器,真的是“死讀書”“讀死書”,學生事倍功半,逐漸害怕、厭煩歷史課。因此,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細讀、精讀、會讀教材,敢于闡述個人見解,學會大膽設計問題。
1. 理清課文結構,重組知識要點
新教材每篇課文都由三個子目構成,而三個子目的知識結構基本相同,在學第一個子目時,引導學生找出知識要點,并鼓勵學生設計知識結構。那么第二、三個子目就要求學生運用子目一所學方法,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思維習慣重組知識要點。例如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時,得出子目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的知識構成是:初步發展的原因、時間、表現、影響。學生在設計子目二的結構時,許多人都將時間提到了最前面,并問到了書上沒有提及的影響。我提示學生,經濟是政治文化發展的基礎,它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學習經濟史,要聯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關內容,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生聯系學過的政治史,很快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從而樂此不疲地繼續嘗試運用。
2. 重視課文材料,鼓勵設計問題
如果課文的大字是筋骨的話,那么小字、圖表等就是血肉,是對大字的補充說明或形象注釋,能豐富大字內容,幫助理解消化課文。現在材料解析題是全面考查學生能力的主要題型,學生卻“看題色變”。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重視課文材料,鼓勵學生設計問題,并比較同一內容的問法,將最佳問法留下,再讓學生解答。我還常常將一個班設計的問題拿給另一個班做,并注明出題者姓名,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設計問題的積極性。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看到材料解析題有的會跟我說:老師,我覺得這個題這樣問會更好,這道題還可以繼續這樣問。學生不但不怕材料解析題,而且還敢于懷疑,我心里樂滋滋的。
3. 補充相關材料,討論理解課文
新教材有的內容編得比較簡略,只有結論性的語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們必須補充相關材料供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如《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的“雅典民主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很多學生難以透徹理解,怎么辦?我不是將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而是出了一道材料解析題,讓學生去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老師只是巡視指導,決不套用標準答案,而是從學生的答案中篩選正確答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材料一:在伯利克里時期,40萬人中,奴隸20萬,婦女外邦人16萬,他們都有沒有公民權,實際上享有民主的公民僅4萬多人。材料二:由伯利克里提議通過的法律規定,只有父母都有是雅典公民的人才算雅典公民,就有半數以上的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在雅典人中也只有年齡在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才能參加公民大會,廣大的婦女也處于無權地位。再者,參加公民大會的人雖然可以得到一點津貼,但是要農民不顧農時,放下農活每隔10天左右就前往雅典城開一次會,這實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實際上能經常參加公民大會的只是人口的很少數,也就是雅典奴隸主。請同學們閱讀上述材料并思考:①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材料二說:“這樣就有半數以上的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這“半數以上的人”指的是什么人?③根據材料,你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特點?其實質是什么?④課外查閱相關資料,寫一篇“談談雅典民主”的小論文。經過這樣一組訓練,說起雅典民主,學生個個都說得頭頭是道。
三、重視課前5分鐘,精彩紛呈無限
課前5分鐘,傳統的做法是老師復述上節課的主要知識點,或者讓學生聽寫上節課的重點內容,前者部分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根本不聽;后者讓一些學生產生恐慌,有的一節課都有籠罩在自卑、埋怨、后悔等情緒當中,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受到壓抑,久而久之會對歷史產生反感情緒。因此,我試探著把這5分鐘交給學生,只要與課文相關的,學生可以不拘形式和內容自由表現。如講述名人故事、歷史典故、異國風情;進行詩詞朗誦及注釋、歌曲演唱及說明、劇情表演等。一月評選一次積極表演者和優秀表演者。為了既讓膽怯者得到鍛煉,又能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并且不出現冷場的局面,我采取按班號輪流和踴躍表演相結合的做法,按班號每天輪流一個,剩下的時間學生自由表演。若沒有自由表演的,則請學生談聽后體會。開始學生膽怯,但一個星期后,學生表演的熱情一天比一天高漲,學歷史的積極性空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解題能力也進步了不少。有的學生說,他希望學校一周能多開幾節歷史課,這樣,同學們就能多幾次表演的機會。這充分說明學生對這5分鐘的喜愛。
另外,重視爭議問題,組織辯論;難度不大的錯題,讓學生分析解答;針對學生基礎和能力的參差不齊,布置有梯度的試題,分基礎題和提高題,供學生選做,甚至只限制題量,學生可以自己選題或出題做。這些都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將歷史課堂由“一言堂”變成“群言堂”,為培養一批有創新能力的,能肩負歷史使命的新型人才而奮斗!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湖管理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