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穎
“方案教學”是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定活動的主題,并以該主題為中心加以擴散,編制主題網絡,將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讓兒童通過自己的學習,探索概念的內涵。“區角活動”來源于蒙特梭利教學法,它是一種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活動,是幼兒個別化、自主化的活動方式。這兩種活動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嘗試將方案教學法與區角活動融合,通過方案教學法解決區角活動內容單一、目標隨意、效率低的問題。
一、區角活動情況分析
幼兒園區角活動對促進幼兒自主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但在日常區角活動中存在較多問題,究其原因做出以下分析:一是區角劃分不合理,使一些活動不具備可持續性,難以吸引幼兒興趣。二是錯誤地將集體教學制定的目標的方法應用到區角游戲中,導致教師指導失去價值。三是區角游戲始終處于低層次中,不能起到充分發展幼兒各領域能力的作用。
二、方案教學法在區角活動的融合
1. 打破傳統的區角活動的劃分,變功能型劃分為任務型劃分
借鑒方案教學法的主題性特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選擇幼兒喜歡的活動,每個區角設立一個主題,將幼兒認知、情感、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培養融合其中,不論幼兒選擇哪個區角活動,他都會在各個方面得到發展。例如,在大班區角活動中總的主題是“科學泡泡”,教師將“賽車PK賽”“旋轉的陀螺”“找平衡”“彎彎曲曲的跑道”作為分主題設置于各個區角中,每個主題一個任務,幼兒可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任務。“賽車PK賽”的任務是找到是賽車跑的最快的方法;“旋轉的陀螺”是探索使陀螺旋轉時間最長的方法;“找平衡”是尋找平衡的規律;“彎彎曲曲的跑道”是研究跑道中的障礙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幼兒進入活動區角后即明確自己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在活動中他們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在經過多次嘗試后最終會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在這樣的區角活動中,幼兒游戲的興趣濃厚,活動能長時間持續,活動方向明確,目標達成度高,活動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 建立寬泛的目標,使所有的活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
在以往我們制訂目標時,都依據集體教學目標制訂的方法,目標非常具體化。在這樣的目標影響下,教師覺得非常累。因此,我認為區角活動目標的設立應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目標,所有的活動都朝向這個寬泛的目標,這樣幼兒活動時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教師的指導也就能真正放開。例如,小班上學期區角活動的目標是:學習自主選擇區角活動;會根據這自己的需要更換區角游戲;游戲結束時能自己整理區角中的玩具;嘗試與同伴一起玩游戲區角。
在區角游戲中,不管是“娃娃家”“糖果屋”,還是“餅干加工廠”,教師只要記住這個總體目標,就不會糾結幼兒是否學會了哄寶寶睡覺,是否學會了認識餅干的形狀等這些細節。
3. 小、中、大年級形成梯度式區角游戲內容,促進幼兒的發展
根據小、中、大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區角游戲的內容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我們在區角創設中,小班的主題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為主,讓幼兒通過模仿學習;大班幼兒以探究為主,嘗試為完成任務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幼兒在探究中學習;而中班處于這兩種方式的過渡期,逐步從角色游戲過渡到探究游戲。
4. 確立一個中心主題下的若干并行的小主題活動的區角創設模式
將“方案教學法”運用到區角后,我們發現“方案教學中”的對中心主題的分化與放大的模式很難直接應用。因為方案教學是一個活動連著一個活動,前一活動是后一活動的開始。但是區角活動中的各個活動是同時開展的,于是我們確立了班級區角活動創立的模式為一個中心主題下的若干并行的小主題活動。各個小主題以中心主題為中心,同時小主題之間是平等和互動的關系。這樣解決了方案教學在區角活動的連接性的問題,同時拓展了區角游戲的內容,豐富了區角游戲的內涵。
三、融合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
1. 轉變思維方式,當好游戲的旁觀者,做幼兒學習的記錄者
當好一個旁觀者是轉變思維模式的起點。在幼兒游戲中教師學會靜靜地聽,默默地看,認真記錄幼兒的活動,允許幼兒犯錯,重要的是看看幼兒怎樣在游戲中糾正自己的錯誤的,如何解決問題。
2. 學會通過游戲材料為幼兒搭建學習的腳手架,當幼兒學習的支持者
教師思考如何利用游戲材料幫助幼兒學習,學會通過游戲材料幫助幼兒搭建學習的腳手架。例如,在“賽車PK”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三種不同表面和坡度的賽道,提供制作賽道面和坡度的材料多達10來種。提供的現成的賽道是讓幼兒感知速度與賽道表面材質和坡道高度之間的關系。多種替換材料提供了幼兒多種嘗試的機會,這樣就會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方案教學法”與“區角活動”的融合,使得區角活動從活動內容設置到活動目標的確立,從活動材料的準備到教師在活動中指導都有了較高的提升,而從中最獲益的是幼兒,幼兒在寬松、自由、且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自主活動,得到了長效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明月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