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兒童福利院供稿
身未動 心已遠
——天津市兒童福利院開展"帶著孩子看中國"系列公開課活動
? 天津市兒童福利院供稿

天津市兒童福利院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收容收養孤殘兒童的國辦兒童福利機構,現收養兒童近700名,殘疾比例達98%。多年來,我院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辦院宗旨,秉承“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從養、教、康、治等多個方面不斷拓展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在追求覆蓋率的基礎上,在有效率上下功夫、求實效。
近年來,我院不斷在特教工作中摸索研究,以康復部幼兒園為試驗區,針對孩子年齡跨度大、智力發育情況各不相同的特點,結合院內優勢康復資源,形成了康教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方法的新嘗試,我院近日開展了“帶著孩子看中國”系列公開課。其初衷是,院內雖然每年都開展多次的市內外拓展活動,但遠遠達不到社會家庭中兒童與自然、社會接觸的頻次,院內孩子的社會認知還有所欠缺。為此,院內借助特教課堂,以公開課的形式,圍繞“愛祖國、愛家鄉”為主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教育課程。
在公開課中,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教師模擬“導游”,帶領兒童進行虛擬游覽。通過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視頻短片、圖片和教師精心選取的實物或自制道具,以互動游戲、快樂問答的方式,幫助孩子們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人文、歷史風貌及特色美食等。教學目的在于:在幫助院內兒童認識自己的國家、了解自己的家鄉的同時,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機會,深化教學方式創新與方法改進,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我院特教工作的水平。
公開課分為“帶著孩子看中國”“帶著孩子看家鄉”兩個主題。在“看中國”的課程中,教師們從歷史、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入手,帶著孩子們游覽了祖國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的城市、地區……于是,孩子們走過了見證中華幾千年璀璨文明的十三朝古都——西安;走過了象征民族獨立、國家強盛的標志——北京天安門;走過了葡萄飄香、載歌載舞的維吾爾族人的家園——新疆;走過了天津繼承文化傳承的民俗藝術之街——古文化街……課堂上,孩子們看到了幅員廣闊的美麗河山,聽到了充滿民族韻味的歌曲,更感受到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第一節課取得了良好成效,孩子們收獲了全新的知識,也激發了學習興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通過細心觀察和課后分析,發現孩子們對于全新的城市和地區理解上還有些距離感,于是在第二節課中,教師們將主題設定為更加貼近孩子們生活的家鄉——天津。在課程安排上,精心選取了具有歷史厚重感的老城廂地區、市自然博物館、南市食品街以及天津8種民間藝術作為切入點,更多地安排了具有民俗特色的動手環節。在美食介紹中,教授孩子們動手制作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在追憶城市發展中,組織孩子們玩起了“跳皮筋”“吹泡泡”等小游戲;而“說天津快報”“展示民俗服裝”等環節,更是將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早些時候,為推動特教工作進一步發展,創新教學思路,天津市兒童福利院康復部幼兒園開展個性化教學,進行小班授課制多樣式趣味課程。趣味課程包含軟粘土制作、兒童形體、早期教育、插花、烘焙等內容,這種新形式的教學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此次系列公開課活動中,教師們充分運用現有的教學成果,關愛班老師還將軟黏土制作帶入了公開課講演,作為輔助手段充分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形式的游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形式的課程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說教,也不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新的教育形式與新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們帶來的是全新的感受,也將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就特殊教育而言,因為受眾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現有的教育理念,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結合新理念,找到適合孤殘兒童的教學路徑。結合此次系列公開課活動所得到的經驗,我們認為創新特教方法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秉承以人為本,滿足兒童需求。
特殊教育理念認為,特殊兒童的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宗旨,將實現兒童充分的、有個性化的發展放到突出的地位,尊重每個兒童做人的尊嚴和價值,關注每個兒童的個性差異。孤殘兒童被重新定義為教育的主體,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而不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容器”。
首先,我們根據每個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規律,積極開展個別化教學,使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挖掘。其次,改革傳統的教育評價方法,注重考察的全面性、過程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保護兒童的自尊心。第三是轉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思想,構建使殘疾兒童順利回歸主流社會的職業教育體系。我院根據兒童的殘疾類別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了軟陶、手工編織(串珠)、工藝美術、烘焙、插花等課程。
二是構建創新情境,啟迪兒童思維。
情境教學能充分利用情緒,加強內心體驗,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手段創設適合于兒童理解感悟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或戶外實地教學,再現生活物景,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枯乏知識趣味化,大大地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真正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讓課堂開放而有活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當然,情境教學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教師重在誘導和啟發,兒童則重在感悟和理解。怎樣使兩者完美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情境效應,是一項艱巨的課題,有待同行的共同探討和研究。
三是豐富教學課程,促進兒童的互動參與性。
新的教學方法與有趣的教學內容,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開展不同內容的課程,如烘焙、插花等課程,可以向兒童呈現以往他們接觸不到的既有趣又好玩,還非常有意義的知識。這些課程需要兒童親身參與,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引發兒童的好奇心。一節課后成品的獲得,也能激發兒童的成就感,使他們處于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激活兒童的思維,又有利于發揮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影響兒童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形的物質環境外,無形的心理環境對兒童的學習和潛在影響也不容忽視。特教教師要善于了解兒童的性格、情緒和學習能力,并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兒童以合理的期待,讓兒童與教師產生親近感、信賴感,健全合理順暢的雙向溝通渠道,促進兒童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的形成。對學習有困惑的兒童,做好問題形成的分析,從理解的角度,從兒童的角度,進入思維的狀態,找到問題的癥結,有計劃地給兒童以幫助,真正做好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調劑師,幫助兒童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特殊教育要相信兒童發展的潛力,要保護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兒童的人格,要給兒童創造一種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身未動,心已遠”——我們相信,身體的殘疾不應束縛兒童心靈的成長。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內容能夠給予兒童成就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能夠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這也是我們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