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對重慶市地方性特色拳種況氏武術進行深入了解,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于況氏武術的歷史源流、拳種技擊特點及其文化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根據研究結果及當前傳統武術發展的相關現實情況,提出對況氏武術進行數字化保護,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級別層次,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多參加各類武術競賽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況氏武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10—0043—03
1 況氏武術的歷史源流與內容
況氏武術是重慶市特有的地方性武術拳種,主要流傳于重慶市江津雙福地區,從其拳種的歷史發展來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其祖先況昌佰所創,并經過幾代人的完善至明朝將領況祥成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武術體系。況氏武術的形成與發展與古代軍事搏殺有著重聯系,是軍事武術技能轉化為民間武藝的一種典型。據資料記載,況氏武術在清末明初時入川,局現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況氏祖先來到江津后,就開始把況氏武術在當地進行了傳承,至今況氏武術在重慶已經傳承了十二代。況氏武術因為源于古代軍事文化,所以其武術體系之中除了特有的拳術外,還有這極為豐富的器械與武醫內容。其中,器械套路包含了槍術、刀術、棍術等。武醫則傾向于傳統的中醫治療。除了基本的拳術、器械、武醫三個內容,況氏武術自身還有著的武德修養等文化精髓。況氏武術在重慶江津地區傳承發展的百余年間,也不斷的與其巴渝文化和地方性武術流派相融合,如況氏武術就在發展中很好的吸收了余門拳的精髓來完善自身的武術體系。
2 況氏武術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武術拳種的核心架構。對于中國武術來說,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是武術的文化精髓。作為重慶特有的地方性拳種況氏武術來說,其自身必定有著獨立屬性的文化特征存在。通過對于況氏武術傳承人況欽華的訪談及其況氏武術的歷史文化體系進行梳理后,可以首先發現其武術本身的重慶地方文化特征。況氏武術在重慶江津地區發展與傳承已經有百年之久,所以在其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巴渝文化的內容之精髓吸其武術文化體系之中,這主要體現在況氏武術實用的技擊特色與其外來武術源流的重慶特有移民文化之上。除了其內在的巴渝武術文化特色之外,其最大的文化特征就是武醫結合的武術內容體系。在中華武術體系之中,自古就有醫武不分家的傳統,武術與醫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中醫骨傷科方面。如我國著名武術家鄭懷賢,同時也是有著極深造詣的骨傷科專家,形成了特有的武醫結合理論體系。況氏武術體系之中,武醫結合是其為突出的文化特征。況氏武術之中的中醫治療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推拿理療等多方面。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況氏武術的傳習場所與治療室是一體存在的,而傳承人況欽華也認為其武醫結合是況氏武術最為明顯的特點。況氏武術作為重慶的地方性拳種,其中系統的武醫內容是一個文化特色,也是整個重慶地域武術文化的一個亮點。
3 況氏武術的技擊特點
技擊,是武術的精髓,有著攻防技擊的身體活動規律也是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活動的最大特征。況氏武術作為一項傳統拳種,從其套路演練及其傳承人的介紹可以看出,況氏武術有著剛柔并濟、快慢結合、輕重分明等技擊特點。同時在況氏武術的實戰格斗中,要求手眼身法步,及其心理與思想上的全身性性配合。在靈活多變的身體運動中給予敵人進行殺傷。這些技擊特點在況氏武術的況氏得勝拳、況氏七星拳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況氏武術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傳統武術重實戰,重技擊的特點,在其拳理與拳法的應用之上很好的把其攻防技擊精髓進行了展示。而且在況氏武術的傳承過程中,其傳承人十分重視技擊格斗方式方法的傳授,做到了“打練結合”的一種授拳模式,這很好的把況氏武術的技擊特點進行傳播。傳統武術在當今發展過程中,自身所特有具有極為實用的技擊特征是其生存與發展的不二“法寶”。況氏武術這種重視技擊實戰的傳拳方式方法符合了當前傳統武術及其武術學習的根本需求。
4 況氏武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況氏武術作為一個地方性拳種真正讓公眾認知的是其成功的入選了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在重慶市公布的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況氏武術名列其中,這也使得況氏武術從江津雙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國家對于無形文化遺產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況氏武術也因成為了省一級的非遺后,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通過對于況氏武術傳承人況欽華的訪談及其當前況氏武術的總體形勢來看,政府認可、民眾也認可,增強本身武術內容的說服力是非遺保護給予況氏武術最為直觀與明顯的發展促進作用。入選了省級非遺名錄,是一種來自于政府權威部門給予況氏武術的認可,從而也加深了民眾的認可程度。可以說,非遺的保護給予了況氏武術一個極好的發展平臺,同時況氏武術也豐富了重慶市非遺寶庫的內容。在訪談中還發現,在況氏武術申遺過程中,其地方政府部門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進行了相關的工作協助,況氏武術申遺的成功也可以看作政府與民間傳承人密切協作的一個成果,這為其他地區乃至省份的傳統武術申遺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5 況氏武術的發展對策
5.1 對況氏武術進行數字化保護
在當前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里,互聯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因,事物的發展要緊緊契合互聯網絡的特征,特別是對于文化遺產保護來說。況氏武術是一項重慶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而且基于況氏武術的傳播范圍,所以對于況氏武術的保護與發展就需要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對于況氏武術進行數字化保護。而數字化保護的內容主要是從圖片、視頻及音頻三個方面入手。用高清攝像機對于況氏武術的傳承人歷史口述、武術套路、使用器具、及其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攝制,形成影像動態數字資料作為保存內容。同時還要注重況氏武術在互聯網絡的傳播,通過各種相關網絡平臺把況氏武術的相關內容進行展示,便于大眾方便查詢與檢索,這對于況氏武術的認知程度有著重要幫助。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關于況氏武術的網絡虛擬博物館,把況氏武術的文化精髓通過虛擬博物館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這樣可以很好的利用互聯網絡傳播優勢,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把況氏武術文化進行傳播。
5.2 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層次
武術是一種典型的通過身體活動來進行展示的文化形式。所以武術符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活態傳承,是對于肢體活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手段。重慶地區十分重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包括況氏武術在內的許多地方性拳種都成為重慶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這些地方性武術拳種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況氏武術已經是省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且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況氏武術的保護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發展是保護最好的手段,在當前文化多元的今天,況氏武術要繼續向前邁進并拓展自身拳種的生存空間,那么就必須爭取向更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層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努力。在況氏武術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精髓,并對其武術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文化升級與包裝,使其具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條件,為進步一的申報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5.3 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
一項武術拳種的發展與其傳播范圍有著密切聯系,當前許多發展極好的武術拳種如少林、武當、太極、峨眉等都具有極為廣闊的學習人群。練習人群的數量與傳播范圍是武術拳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況氏武術作為一項典型的地方性拳種,在傳播范圍與練習人群之上,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眾多地方性拳種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如果要提升況氏武術影響力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那就必須讓況氏武術走出江津,走出重慶,甚至是走出中國,進一步擴大其傳播范圍,同時還要增加況氏武術練習人群,對于以往的一些傳統的傳承內容要進行改變,讓更多的人都有機會習練況氏武術,從而擴展其況氏武術的習練者基數。
5.4 況氏武術的學校傳承
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學校這一個重要平臺。學校因為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性與學生的群體性,所以各類、各級學校成為文化遺產傳承的一個特殊場所。中國武術在其發展之處,就十分重視在學校的傳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學校這個武術傳播載體的作用已經十分明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況氏武術,其自身有著巨大的文化與教育價值,所以況氏武術應該利用自身的這一優勢,盡可能在學校進行武技與武德禮儀文化的傳承,讓更多的學生群體接受到況氏武術的教育,從而使學生成為其武術的傳承者。在重慶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拳種中,已經有了在學校傳承的很好案例,如向氏武術就在小學與高校之中的相關傳承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對于調研發現,況氏武術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當地的相關學校開展了傳承活動,使學生通過況氏武術的學習,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傳統文化認同感的目的。建議況氏武術在學校的傳承應繼續加深,力爭在高等院校進行傳承傳播活動,以此提升況氏武術傳承、傳播的文化層次。
5.5 多參加各類武術競賽
當前是我國武術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級、省市級各類社會性質武術比賽繁多,這為廣大武術練習者,愛好者及其各個武術拳種提供了極好的展示機會。武術比賽,是對外宣傳與展示拳種的最好方式方法,也是與其他武術門派交流的重要平臺。當前,重慶地區大眾武術事業發展極為良好,每年一屆的重慶市傳統武術精英賽成為了展示巴渝武術文化的最好平臺。在有如此之好的武術文化活動氛圍下,況氏武術的傳承人及其學習者們應該多參與各種省市級甚至是國家級的武術賽事,在比賽中把況氏武術進行展示,從而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況氏。同時,況氏武術借助賽事這個載體把巴渝武術文化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曹艷杰.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趨勢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6(11):49-51.
[2] 徐泉森.地方性拳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重慶地區為例[J].福建體育科技,2015(2):7-9.
[3]李 龍.論中國傳統武術的當代發展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2(1):35-39
[4] 譚 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2015(1):80-88.
[5]黃 怡.近代巴渝武術的變遷[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103-106.
On the Kuang Style Wushu
Xu Quanse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To further known the local special Wushu——Kuang Style Wushu, this paper takes some re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Kuang Style Wushu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ontent culture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taking interview and some other ways. Meanwhile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everal approaches such as getting digitizing protection to improve the protecting lev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and the conditions of Kuang Style Wushu development, then strengthen the broadcasting range and take part in varies of competitions.
Keywords:Kuang Style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ing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