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 宮玉龍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與強力推進,農村中小學正面臨著諸多更大的挑戰,迎來了管理升級、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農村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大群體,只有搶抓機遇,做實“五化”管理,才能力促學校走上內涵發展之路。
一、學校管理網格化,向管理要質量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農村學校大都面臨基礎薄、事務頭緒多、工作任務重等諸多困難。僅僅依靠學校管理者,很難確保工作正常開展、落實不走樣、不變形。
學校管理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管理者可結合學校實際與管理的需要,將工作細化為隊伍建設、德育管理、紀律衛生管理等幾大板塊,對應成立教學、德育、藝體等多個工作小組,構建起學校網格化管理組織網絡。根據全校教師專業特長和能力素養,把每一位教師合理安排至各小組,讓他們成為管理者和實施者,做到縱到底、橫到邊、無盲區、無死角。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首先可以要求各小組定期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并提出下步工作設想,做到縱向工作有布置、有調度,其次可以開展小組民主測評,做到橫向工作有量化、有評比,把各小組的工作置于全體教師的監督評議之中。學校網格化管理,實質上就是管理重心向教師角度的下移,激起教師干事創業的激情,進而有效解決人少事多、工作好安排難落實的問題。
二、學生管理規范化,向習慣要質量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針對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差、自制能力差的實際,學校可提出“說好話、走好路、上好課、做好操、寫好字、讀好書、掃好地、做好事”等“八好”要求,把習慣養成落到細微之處。通過教師時常提醒、學生相互提醒、自我提醒、向不良習慣告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夠一月養成一個好習慣、一周改掉一個小缺點。再者,學校可編寫日常行為規范“三字歌”,讓學生“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放學路隊三字歌》,要求放學路隊隨著朗朗的口號,有力的節奏,踏歌而行,既教育了學生,又提醒了家長,放學路隊整齊規范。另外,學校可把禮儀教育作為辦學特色的切入點之一,全面加強文明禮儀教育,通過文明禮儀專題培訓、舉辦學用禮儀比賽等,讓學生知道問候禮儀、交往禮儀、課堂禮儀、集會禮儀、家庭禮儀等常識,學會說“爸爸、媽媽您辛苦了”“老師您早”“請您不要亂丟垃圾”等禮貌用語,營造濃厚的禮儀氛圍,讓學生在浸染、熏陶中成為小紳士、小淑女。
三、教師隊伍專業化,向人才要質量
人才是立教之本,強教之基。為此,學校必須立足“三支”隊伍建設,下大力氣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一是全力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關心師生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想師生之所想,急師生之所急,從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關心、關懷教師,探索建立“寬而有度,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人性化管理機制。每月開展一次“積極奉獻,服務教師”中層領導主題懇談,每學期開展一次“中層領導、一般教師”同課異教獻藝活動,逐步提升學校領導隊伍管理和服務水平。放下鞭子,舉起旗子,農村學校管理人員要自覺喊響“向我看齊”,撲下身子搞研究,拿起教材上課堂,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
二是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苦熬不如苦干。只有扎實工作,才能成就教育人生。學校在制定教師隊伍整體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幫助教師人人制定三至五年內的個人發展規劃,明確從能力層次到取得成果的奮斗目標,既有質的要求,也有量的規定,讓每位教師在成長的道路上,有盼頭、有奔頭、有勁頭,就是沒有混頭。學校可以“八個精心”為指導,努力建設一支德能雙馨、樂于教學、精于教學的事業型教師隊伍。大力推行“期初推門課、期中匯報課、期末總結課”三課制度建設,形成競爭擇優、重師德、重實績的激勵機制,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合理分配教師待遇。學校還可以校本培訓、拜師學藝、分批次去市直小學跟崗學習等形式為突破口,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讓教師“占領新陣地、學用新設備”。
三是傾力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學期初,學校可舉行“班主任競職演講”,選聘年富力強、好學上進的教師擔任班主任,打造了一支會管理、善管理班級管理隊伍。通過舉辦“班級管理論壇”“如何培養班級小干部”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每一位班主任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管理經驗,做到班級活動有效果,班級文化有特色。
四、教學管理精細化,向課堂要質量
一是引導教師在備課上下功夫。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學校可全力探索、實踐備課分層要求和管理,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和過重負擔。對教齡在20年以上且較長時間從事同一學科教學的教師,要求他們將備課重點放在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落實上,做到豐富實踐經驗與先進理念的完美結合,要求中年教師將備課重點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上,實現旺盛干勁與能力提升的有效結合,要求青年教師將備課重點放在教材鉆研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實現個人滿腔工作熱情和專業成長的有機結合。
二是引導教師將本領使在課堂上。學校可結合學生和教學工作實際,要求教師以5+15+20+0時間分配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操作標準,做到溫故知新限制在5分鐘內,探索新知以“小步伐,快節奏,高效益”為基本要求,突出一兩個知識點或一兩個訓練點,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然后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課堂練習上,要求學生小試卷當堂完成,教師當面批改、現場反饋,保證課后幾乎沒有家庭作業。讓教師在課堂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探索構建知識清、練習清、作業清的“三清”高效課堂,切實減輕學生學習和課業負擔。
三是引導教師將心思放在檢測上。書面檢測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與拓展,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做到隨堂、期末抽測與質量分析、調控教學行為三者有效結合。嚴肅質量監測紀律,創新質量監測形式,實行質量監測問責制。加大對教學質量監測的分析力度,查找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由校領導幫扶教學薄弱班級,促使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五、校園文化特色化,向品味要質量
學校內涵發展在文化,根本在文化。農村學校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挖掘學校地域、文化特色,做到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化、系列化。
一是走廊文化主題化,讓“小走廊”成為“大世界”。走廊文化按照一廊一品,以“成人成才”為核心,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教學樓走廊可設計“習慣養成”“學習方法”“遠大理想”為主題的文化長廊。二是班級文化特色化,讓師生自主設計班內布置,無論走到哪個班級都會看到主題鮮明、令人耳目一新的班級文化版面,讓整個校園洋溢著濃厚的書香氣息。三是道路文化勵志化,學校可根據道路的位置、長短分別命名,例如,德遠路,就是引導學生注重以德為首、勤奮學習,修遠路就是教育學生在人生及學業上積極探索,弘遠路時刻提醒教師胸懷大志、襟懷開闊、敢當大任。在道路兩側再配以主題宣傳圖畫、名人故事、名言警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文化熏陶、潤物無聲。四是校園文化區域化,學校可依據實際,對整個校區合理劃分。如,健康運動區,讓師生深深懂得“陽光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自然生態區,讓師生在種植的體驗中,擁有大自然,學習知識,感受勞動的快樂。工作學習區,創造優美環境,營造和諧氛圍,讓師生在輕松愉快中舒心工作、快樂學習。
每一所農村中小學,都應以“校園環境美、辦學條件好、師生素質高、教學質量優”為目標,抓管理,上水平,抓隊伍,強保障,抓教學,提質量。力求在農村教育發展中,有位次,有名氣,建設精致秀美的優質特色學校,為基礎教育的大發展、大跨越做出新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市田黃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