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剛陽
2015年新學期伊始,我校進行了必修課的分層走班教學實驗。一年多下來,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學習輕松了,更有勁了,教師也感受到了課堂的變化,師生互動多了,順暢了,教學正在向良性的局面發展。
一、實施背景
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秋瑾中學是一所以辛亥英烈秋瑾命名的學校。學校充分挖掘秋瑾“自主、學藝、合群”的教育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知類通達,競雄夢想”的辦學理念。其中,“知類”一詞意寓學生學習知識要觸類旁通、厚積薄發,教師開展教學要因類施教、因材施教,因此,分層走班教學就成了辦學理念驅動下的必然選擇。2015年3月26日,浙江省教育廳頒布的《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廣泛推進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實施協同教學、個別化教學,在初中階段組織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分層走班教學。”同時,柯橋區教體局也全面啟動了區域性的初中走班實驗,并把我校列為實行必修課走班選課的5所試點學校之一。
所謂必修課分層走班教學,是指在現有的班級授課制下,學校按照有關文件的規定和課程設置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統一選擇必修教材,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行政班學生自身的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異,每門學科分別開設若干個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幫助學生選擇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教學班,實行個性化走班教學制度。
二、實施辦法
(一)人性化分層
秋瑾中學必修課分層走班主要在七年級數學、科學兩門學科中實施。將七年級10個行政班按每個學生的學科成績和學習態度等組成新的10個教學班。其中成績較好的組成的5個“A層”教學班稱為“樂學班”,人數50人左右;成績中等的組成3個“B層”教學班稱為“善學班”,人數40人左右;成績一般的組成2個“C層”教學班稱為“勤學班”,人數20人左右。
基礎類課程分層走班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合理地為學生分層”。學校在給學生分層時力求做到四個到位:一是宣傳到位。在分層前召開教師會,加深教師對分層走班教學的認識,明確教師的責任;召開學生大會,宣講分層走班教學的實施方案,分層的意義、程序和方法,使學生了解學校對分層的要求;發放“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讓學生家長了解分層走班的意義、步驟、操作方法,指導學生合理、科學地選擇班級。二是指導到位。學校成立由教學研究處、德育安全處、總務后勤處、校辦、學科教研組長、班主任、導師組成的分層走班指導執行小組,幫助學生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三是調查到位。學校統一印制《選層意向調查表》,發給每一位學生,摸排學生意向。四是充分了解家長的意愿。對那些堅持要求跨層上課的家長,學校允許其提出跨層申請,并簽訂協議,若在下一次重新分層時達不到要求,跨層學生必須返層。這樣既照顧了某些家長的情緒,也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真正負責的態度。
(二)差異化要求
教師在實施分層走班教學時,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要求上都要體現出差異化。
1.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及學生能力培養上的差異化要求
分層次落實學習目標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A層保證“吃得飽”、盡量“吃得好”;B層保證“吃得下”;C層保證“愿意吃”。
第二,無論是哪一個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最近的發展區,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
第三,不可以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識記、了解的層面上。
2.課堂教學內容的差異化要求
根據教材難易度的差異,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部分內容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要掌握;第二類是知識的拓展及運用;第三類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科思維的培養及學科核心思想、方法的掌握。
在教學方法上,對C層次的學生要降低難度,鋪設階梯,分解難點,讓學生在老師的幫扶下,進得來,上得去;對B層次的學生要重在引領,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對A層次的學生要重視學習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
總之,對A層學生要以“放”為主,“放”中有“扶”,既要橫向拓寬,又要縱向加深;既要夯實基礎,又要鼓勵創新,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知識、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對B層學生要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C層學生要以“扶”為主,當日事,當日畢。重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態度、規范上的要求,要求C層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按時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
(三)精細化管理
1.采用雙軌制管理模式
在日常管理上,我校實行“行政班”和“教學班”并行的雙軌制管理模式。教學班任課教師負責教學班學生的課堂紀律和學習管理,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出勤情況要定期進行匯總,并定期將學生的日常表現匯報給各個行政班的班主任。學生在教學班的表現納入原行政班的量化考核范圍。學生在非走班時段,如部分必修課上課、自習、輔導、大課間、主題班會等時段,皆在行政班活動,由行政班班主任負責。
2.組建教學班學習小組
任課教師要排定學生座次,分好學習小組,定好組名、組訓并確定小組學習委員,各學習小組的學習委員組成教學班管理委員會。
3.建立例會制和調研制
任課教師要定期召開本班學習委員例會,總結各個學習小組的學習表現和作業情況,并對各個學習小組做出評價,評價結果納入學生學業情況量化考核范圍。教學處組織人員定期對教學班的教學情況進行考評,并組成教學常規檢查小組,就班級的教學成績、民意調查、作業布置與批改、單元檢測等方面進行全面調研。
4.制定分層走班教學規范
(1)對班主任(行政班、教學班)的要求
①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排位置之前要先了解學生的情況,排好位置后,要打印好座位表,并貼在講臺上,安排一個原所在班級的成績較好又比較負責的學生做這個教學班的班長,具體負責上課喊“起立”及班級的一些日常事務。
②安排學生收發每天的家庭作業。班主任要給每個層次的數學、科學班安排一個課代表,保證作業能及時上交任課老師并及時反饋作業完成情況。
③各班安排一位學生負責記錄自己行政班分到各教學班中所有學生的上課情況,若學生的表現有問題,及時上報班主任,班主任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④各班主任要整理好在自己教室上課的學生名單,發給任課教師,要求有序號、原班級、姓名,及數學、科學兩門課程的期末成績,各任課教師按自己的思路整理好名單打印出來。
⑤監督好自己班的學生,務必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這兩門課程的準備工作,帶好兩門課程的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及學習工具,提前進上課班級,兩節課課間不再回到原班級。
⑥做好自己教室內多余課桌椅的管理工作,特別是課間要多下教室,避免因學生打鬧而損壞課桌椅。學校對各班具體實施情況進行考評。
(2)對分層走班教師的工作要求
①認真備課,授課內容必須與自己所教班級的層次相適應,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分層走班教學的優勢。
②組織學生提前進教室,特別是C層次班級更要加強管理,避免發生意外。對于課堂表現不好的學生,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
③及時批改作業,對于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能在課堂上解決的要及時解決,課堂上解決不了的也要想辦法與學生單獨溝通,特別是幾個重點關注對象一定要落實到位,不能因為分層而導致學生成績下降。
④備課組內教師要加強合作,做到進度統一,授課、作業分層。
(3)對其他學科任課教師的工作要求
①嚴格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課間談話,個別輔導不影響學生走班,發現問題及時向班主任反映。
②協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如留意多余課桌椅的擺放情況等。
5.優化集體備課
備課組每周定時定點進行集體備課(分層目標、內容、作業),嚴格把控備課質量。七年級數學組要求在實施分層教案、分層作業的基礎上,每堂課給A層的學生增加1~2道思維拓展題;科學組在實施分層教案、分層作業的基礎上,每堂課給A層的學生增加1~2道探究題,以體現樂學班的授課容量。
6.分層作業及輔導
由于課堂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不同學生的作業設計也要有所不同。B層學生:完成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及省編配套作業本,按課時自編校本作業,要求70%的基礎題和30%的提高題;A層學生:在B層學生作業的基礎上減少基礎題,增加綜合題,校本作業一半來自B層,一半另編;C層學生:基礎題或補差題,主要是教材中的課后作業題及省編配套作業本,不編校本作業。當然B層學生完成自己的練習題后可以向A層練習挑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A層學生的輔導以學生自學為主,注重思維的培養,并提供一些課外思考題,充分發掘其潛能;對B層學生的輔導重在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C層學生的輔導重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題型的練習上,以打好基礎為目標。在輔導形式上,除教師個別輔導外,還可以成立課外興趣小組,互助小組等。
(四)發展性評價
1.層際間流動
對各層學生實行動態管理,一個階段后,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表現及教師的建議對學生的層級進行調整,如根據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及學生的綜合表現,學校共有27人由B班升入A班,13人由C班升入B班,29人由A班降到B班,6人由B班降到C班。層際間的流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中你追我趕蔚然成風。對向下調整的學生,學校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意愿,讓其填寫留層申請表,對不想留層的學生,學校會安排心理輔導教師給學生教師做心理輔導。
2.教師考核實行發展性評價
采用學科組整體與教師個體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學科組考核重點考核學科組的整體水平,以區發展中心期末對學校的考核為依據。教師個體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發展性增量評價,“以入口定出口,從起點看變化”,其中A層的重點是尖子生的發展情況,B層的重點是優秀生的變量,C層的重點是合格生的變量。
三、問題與對策
分層教學是目前中學階段在大班額教學條件下解決學生差異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同一層級內學生的基礎和水平基本相當,教學的針對性會更強,教學的效率會更高。層級間的流動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學情與教情的分離
除走班時段,教學班的教師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非走班時段,想要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成了一道難題,而教師開展教學的基點是以學而教,走班后出現的學情與教情的分離成為必修課分層走班的一大軟肋。對此,學校要求行政班的任課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非走班時段的學習,并把學生在非走班時段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學班的任課老師。
(二)學生分層后不適應
分層后,學生會出現不適應任課教師、不適應教學難度等問題。不論參照什么標準,初始狀態的分層只能是相對合理,隨著學習的深入,少數學生會出現與層次不相適應的情況,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或行政班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問題,學校也應該允許學生中途調層。另外,學生經常會將分層后的新教師與原來的教師進行比較,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學生要樹立學校教師均可任教任何學生的大局觀。
(三)換課與代課困難
由于在走班時段,同一年段同一學科的教師同時在上課,因此,當其中一位教師需要出差、培訓等請假時,就會出現換課牽連大,代課困難多等問題。目前,學校也在嘗試進行小區域走班,即不同區域在不同時段走班,可以部分解決這一難題,當然,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走班教師也可以培養小老師,通過事前培訓,提供導學案,或錄制微課等方式應急。
(四)部分家長和社會的誤解
部分家長總會把分層走班與分快慢班聯系在一起,對學校的這項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持反對意見。這就要求學校作好解釋說明工作,如告訴家長分層走班與以往的快慢班最明顯的區別是:學校只是部分學科走班,除個別學科實行分層走班外,還是以原行政班為主,而且學校做這件事的目的是希望學校和學生都能有更好發展,從這一角度講,學校和家長是在同一戰線上,努力的方向肯定是一致的。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秋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