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金
(常州豪爵鈴木摩托車有限公司,江蘇常州 213000)
淺析如何預防內部控制“空心化”
文德金
(常州豪爵鈴木摩托車有限公司,江蘇常州213000)
自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以來,各上市公司和具備條件的企業相繼開展實施了內部控制制度。為了構建完善以風險控制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分析現代企業經營風險案例,指出了內部控制“空心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危害,旨在說明企業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內部控制“空心化”的防范措施。企業應該轉變思想認識,徹底改善內部控制環境;定期檢查、測試內控制度的符合性與有效性;不能忽視小問題;實行內部輪崗制度;采取外部審計方式,從而積極防范企業經營風險。
內部控制;空心化;經營風險;防范措施
在新經濟形勢下,澳柯瑪、三九集團、巨人集團都曾因經營不善陷入債務危機,世界銀行巨頭巴林銀行甚至一著不慎瀕臨倒閉。為什么這么多知名企業一不小心就身陷危機,那么多看似強大的“巨無霸”企業說垮就垮了呢?分析發現,根源就在于這些企業的內控制度徒有其表,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那么在新經濟形勢下如何識別內部控制“空心化”,內部控制“空心化”的危害及防范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個人權力凌駕于公司制度之上
民主的團隊不應有特權階層,管理失控的企業必然會出現失控的權力。為什么說家族企業相對于股份制公司,經營風險要大很多?(這里只談一般情況)原因就在于家族企業決策層、管理層以及監管層之間盤根錯雜互為一體,無法起到真正的制衡作用。在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下,澳柯瑪集團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誰敢說“不”?挪用資金用于非關聯項目誰來監督?
(二)團隊會議上沒有不同意見
科學決策的前提是排除所有不科學的方案,這就要求各方暢所欲言,敢于有不同意見。企業管理需要有魄力的領導者,但有魄力并非是一意孤行,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防微杜漸,走上良性循環。而一旦內部控制出現“空心化”,制度往往會對人讓步,公司在重大事項需要民主決策的時候,聽不到不同的聲音,這樣的會議有何意義?這樣的決策還會民主科學嗎?很顯然,一定是公司“生病”了,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
(三)管理報表報喜不報憂
企業管理靠制度,制度執行靠流程,流程好壞靠報表,企業各種管理報表是內部控制的最小單元。費用分析表、帳齡分析表、往來對帳單、銀行余額調節表以及產品成本分析報表等都是企業內部常見管理報表,這些報表的設計要求及時、準確、詳實地反應公司經營成果、風險水平,是企業經營好壞的晴雨表,企業決策者據此做出調整和應對,及時糾正低效經濟行為和規避高風險經濟業務。假如這些內部管理報表被人為包裝粉飾,報喜不報憂,則失去了管理的要義。
(四)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
企業要想留住優秀管理人才,除了給予必要物質報酬外,共同的價值觀、事業成就感和職業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企業如果把優秀的人才當作金絲雀圈養起來,薪酬再高也是留不住人心的。管理者如果沒機會發揮聰明才智,不能按制度辦事,必然會選擇其他出路。所以,一個單位的離職率也能反映其管理水平的好壞,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一)治理結構形同虛設,起不到相互牽制、科學決策的目的
什么樣的治理結構代表著什么樣的管理模式,有的企業喜歡多級化,有的企業則傾向于扁平化。無論哪種治理結構,設計初衷都是為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決策透明度和科學性,而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相互分離,企業在“三重一大”事情上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聯簽制度是其核心。一旦內部控制出現“空心化”,則會出現一言堂,監督者與執行者串通一氣,起不到應有的監督作用,更無從談起相互制衡,民主決策了。
1994年史玉柱提出向產業多元化擴張,老“巨人”跳出原來電腦產業,進軍新興生物工程和房地產行業。但他過于急進,在原有產業根基未穩時就完全依靠自有資金建設巨人大廈,并且投資預算一超再超,由2億元上升至12億元,最終因國家政策收緊銀根,不能及時融資導致巨人集團出現經營危機。史玉柱在檢討失敗時坦言,巨人的董事會是空的,決策由一個人說了算,董事會沒有發揮其作用,決策權和管理權都掌握在一個人手里,那么就會導致決策失衡,難以控制風險,從而導致管理當局經營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失誤拖垮整個公司。
(二)管理漏洞不能及時反饋至最高決策者,存在極大經營風險
內部控制“大廈”絕非一夜掏空,而是日積月累由無數細微漏洞一點一滴形成的。好的制度在于能在壞苗頭一抬頭時就撲滅它,而內部控制如果出現“空心化”,本來應當及時反映管理漏洞、經營風險的管理報表則會被人為操縱,報喜不報憂,問題就不能及時反饋至最高決策者,久而久之極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營風險。如:資產負債表現金項目與現金日記賬相差9元,看似是個小事,其實不然,因為根據會計記賬原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按規定登賬過賬報表與明細賬是不可能有誤差,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沒有被發現,或者是人為調整導致的,其背后隱藏的是財務制度缺失,甚至是串通舞弊行為。筆者曾經在一次對集團下屬單位財務審計時,通過財務報表與現金日記賬誤差,追蹤調查現金日記賬與會計憑證,再調閱原始票據,發現該單位為了規避上級檢查而違規設立賬外賬,私設“小金庫”的問題。可見,管理小漏洞可能就是經營大風險。
(三)對外業務失去監督,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內部控制在企業層面對治理結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和企業文化有要求,對業務層面也有嚴格的要求。如企業資金活動、購銷業務、工程管理、合同管理等,每一項具體的業務都有操作流程,都有相應的審批規范,內部控制只有抓好了各個節點,合理保證各個節點運行暢通有效,才不至于出現較大風險。而一旦內部控制出現“空心化”,管理流程可能就停留在紙面上,沒有人會把規章制度當回事,對外業務失去監督,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就會釀成大事。例如:轟動一時的巴林銀行倒閉事件,主要就是因為其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28歲期權期貨交易經理尼克.李森違反公司授權規定,私自進行指數期貨交易,如果銀行風控部門能及時發現并制止,李森就可能被調離,不至于造成巨額損失拖垮巴林銀行。
(四)對外報表可能存在錯漏、虛假陳述,有被監管機構勒令退市風險
對于上市公司或未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管理者還需要定期向投資者報告資產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這些報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是要承擔相應法律后果的。如果內部控制流于形式,就不能保證對外報表的真實有效,就有可能存在錯漏、虛假陳述,有被監管機構勒令退市風險,給股東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內控制度的核心和靈魂就是“效率”與“制衡”,所有的內控制度設計都應圍繞著這兩點來開展。效率與制衡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提高效率是目標,相互制衡是手段,只有手段合理,才能目標正確。
(一)轉變思想認識,徹底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在內部控制五大要素當中,內部環境是基礎,只有在適合的內控環境內才能開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內部控制與監督等一系列內控活動。這首先就是一個思想認識的轉變,許多手握權力的人,總是認為別人監督檢查是不信任他,是在挑他毛病,其實不然,制度既是約束人的,更是保護人的。好的制度不僅可以規避錯誤,而且可以預防風險。只有整個公司內部形成共識,內部控制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定期檢查、測試內控制度的符合性與有效性
如前所述,任何的正確都是相對正確,離開那個環境,基礎發生了改變,所謂的正確就有可能走向反面。2010年開始國家推行“營改增”稅務改革,原繳納營業稅的單位因為稅負高報價沒有優勢被剔除在選擇目標之外,現在改為增值稅,整體稅負降低了報價下調,而且購買方還可以做進項抵扣,綜合成本可能比原來單位更低,那么企業在采購選擇時就應該將其納入選擇范圍,而不應固守成見。故企業應當定期地檢查、測試現在的內控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環境,是否執行有效。當企業出現重大變故如重組、分立、上市等也應當及時評估、修正原有的制度。
(三)永遠不能忽視小問題
千里長堤,潰于蟻穴,永遠不能忽視小問題。財務報表上一個小差錯,貌似是經辦人員工作態度不認真,其實就是整個財務管理混亂;合同條款上一個細節,是“訂金”還是“定金”,法律后果完全不同,故有經驗的審計人員往往能從賬表之中一些“小”問題查出隱藏背后的大問題。一筆往來發生了壞賬,就要分析整個授信系統是否出現問題;一個質量指標環比明顯異常,就要分析整個檢查系統、供應體系是否有問題。
(四)內部輪崗制度
一個人在一個部門、一個崗位待的時間久了,業務熟悉了,關系也理順了,人情自然也來了。與其指望人抵抗誘惑的意志力,不如依靠制度執行力,將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定期對關鍵崗位進行輪崗,接受離任審計,一方面可以拓寬工作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制度的威懾力預防一些錯誤。
(五)外部審計
聘請權威的外部審計單位進行審計是許多成功企業的成功做法。筆者所在公司每年都會聘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年度審計,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缺陷,分析這些缺陷是屬于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還是重大缺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較好地預防內部控制“空心化”。
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企業永遠不會出現失敗,因為企業是人在運作,而人就會犯錯的。建立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預防人犯錯誤,任何制度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故任何企業都不能守著固有的規章制度一成不變,都應該適時評估企業面臨的現時風險,只要轉變認識,改善內控環境,從基礎制度做起,不忽視小問題,就能最大程度預防內部控制“空心化”。
[1]呂文豪.公司多元化經營與財務風險關系實證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3
[2]曹彬.多元化經營對高管在職消費的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3]遲翔華.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山東大學,2008
[責任編輯:高萌]
F230
B
1009-6043(2016)010-0051-02
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