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后,快速形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在金融市場不健全、金融監管不全面的情況下,次貸危機形成的金融風暴在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國金融業帶來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次貸危機;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對于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應該結合我國金融發展的實際現狀,理論聯系實際、創新與發展并舉,尋找一個適合我國大環境的結構發展模式。然而次貸危機給我國金融市場改革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遠比他們所受到的損失重要得多。
一、次貸危機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一)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挑戰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互聯網對其發展有促進作用,同樣也放大在其所存在的種種缺陷。首先,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外部監管和法律法規方面沒有具體的、針對性的內容,行業自律也不完善,顯得極為松散,這就使得投資者和經營者不能完全掌控風險,不能對潛在的風險制定完善的應對機制。再者,我國國內的信息共享機制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還不能享用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只能單憑自身審核,風險性極大。最后,就互聯網本身而言,我國互聯網自身存在的技術問題和潛在風險,提升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保證客戶信息和資金安全的互聯網技術在今后發展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的金融網絡也將各種各樣的負面信息傳到了我國。全球的經濟網絡是一個整體,美國的次級貸款帶來的危機也增加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不良資產迅速的增加使商業銀行的負擔增大。同時,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對美國出口最多的個人消費品的需求銳減,個人消費品支出增長放慢,使得中國的出口增幅呈現下滑的趨勢,這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像房地產等一些與經濟增長聯系密切的行業必定會受到影響,那么銀行業對這些企業發放的貸款就有可能成為不良貸款,繼而加大了銀行業的貸款風險。
(二)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機遇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的狀態和格局,不僅阿里巴巴推出余額寶,還有中國平安、阿里、騰訊“三馬”合作等等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金融改革的浪潮中,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動搖了傳統銀行業的根基,引起各大銀行的競爭壓力與極度恐慌。余額寶、P2P、微信支付、阿里貸等這些移動互聯網企業、電子商務企業都相繼進入到金融領域,并推出了互聯網金融創新型產品、新型支付手段、投資融資渠道。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來看,融通資金是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基礎功能。供求資金的雙方可以通過兩種金融中介來解決。第一種是商業銀行,與之相對應的是間接融資模式。第二種是股票債券市場,與之相對應的是直接融資模式。這兩種融資模式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都有著重大意義和作用。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中,互聯網金融結合了流程簡單、操作便捷、融資成本低等優點吸引了廣大客戶,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金融危機爆發后,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逐漸顯現出來。隨著摩根士丹利和美國高盛宣布成為商業銀行,銀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就我國國內情況來看,銀行業資金規模龐大,在金融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經歷過此次金融危機后,不少銀行在全球的排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足以體現我國銀行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大力發展銀行業,與此同時加強保險業、證券業、基金業的綜合發展,有益于加強我國金融體系的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次貸危機發生后,許多國外金融機構遭受損失,亟需資金,也正是由于上述我國銀行業的優點,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積極融入到國際金融市場中去。
二、我國金融市場完善的思路
第一,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對于促進金融機構的股權架構多元化具有重大意義,可以在改革中發展民營企業經濟,并且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很大幫助。從政府角度來看,已有許多家民營銀行的試點已經獲準籌建,開始運作了。從民營企業的角度來看,籌辦民營銀行的申請日益增多。這些資料都表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在以后的發展中將會逐步發展壯大。
第二,加速利率市場化。我國利率市場化進行了20年之久,越是發展到最后,阻力越大。利益格局和改革經驗方面的不足都是影響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因素。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促進市場利率定價制度的健全。
第三,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這是由于資本項目的開放是極具危險性的,應該給予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它豐富了人民幣跨境產品和相關金融業務,可以促進外資企業進入到我國,也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使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居于主導地位,從而推進我國金融和經濟的發展。
第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制度。首先應該放松金融管制,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管制較為嚴格,大量資金無法進入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無法進一步開放,這對于其發展是極為不利。其次,隨著金融市場的改革,我國新型金融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了避免一些不法機構趁機找尋監管方面的漏洞,危害到國際經濟發展,政府部門應該健全完善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協助我國金融市場穩步發展。最后,中國可以借鑒國外金融中心的一些先進監管方式,再結合我國現階段金融市場的狀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制度。
對于我國的金融市場來說,危機盡管同時帶來的除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在把握機遇的同時,敢于迎接挑戰。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多方的努力,只要金融市場的每一家參與機構和每一個參與者能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進行操作,中國的金融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丁德圣.次貸危機后國內外金融監管思路和模式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3.
[2]沈炳熙.金融市場改革創新于金融宏觀調控[B].《南方金融》期刊.中國人民銀行,2005.
[3]謝曉聞.中國金融市場聯動關系研究——兼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問題[D].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