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安立波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
2011~2050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狀況
李 俊 安立波1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目的 研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可持續性問題。方法 構建人口和精算模型來預測分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狀況及財政支持能力。結果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支出總額占財政收入比重不算太高; 2050年前繳費支出、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先后成為影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彌補個人賬戶缺口支出增長速度很快。收入替代率呈現出“老人”、“中人”、“新人”逐級遞減。結論 從整體上而言,財政能夠承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的壓力;需要職業年金的補充才能保證“中人”、“新人”待遇水平不下降。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平衡;財政支出
2015年國務院發布《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決定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城鎮職工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而宣告養老金雙軌制成為歷史。雖然機關事業單位實施與城鎮職工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是由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存在歷史債務,為了防止影響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財務平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單獨建賬;再加上與城鎮企業職工不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雇主是國家,單位和個人繳費資金最終來源于國家財政。因此,有必要單獨分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狀況。
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國家只需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但是改革后國家不僅需要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而且還需要給在崗職工的養老保險繳費,實際上形成雙重負擔,給國家財政造成壓力。特別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財政收入增速減緩的背景下,這一問題進一步凸顯。
現有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保險雙軌制的研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定性研究,機關事業單位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研究等幾個方面。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狀況及財政支持能力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有:鄭秉文等〔1〕比較了改革和不改革情況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支出對財政負擔的不同影響,發現改革初期會增加財政負擔,但是從2061 年開始財政負擔會大大降低。黃晗〔2〕定量分析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轉制成本,結論是如果采用多年成本分攤法,轉制成本的分攤不會影響財政安全。
現有相關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體現在:①現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的定量分析忽略了個人賬戶資金缺口,而個人賬戶資金缺口最終必然由國家承擔,從而導致現有研究低估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對財政的壓力。②現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的定量分析將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在崗職工的繳費作為財政支出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形成了部分重復計算。現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統籌部分仍然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即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來源于在職員工的繳費,收不抵支部分由政府買單,而與一般的現收現付制不同在于在職人員繳費最終也需要從財政中支出,所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統籌部分的財政支出僅應包含在職人員的繳費支出以及當統籌部分收不抵支時的補貼支出。本文運用人口預測和養老保險精算方法,在考慮上述不足的基礎上,構建人口和精算模型,預測未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務狀況,以期能為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1.1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覆蓋人口測算模型
1.1.1 機關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預測 根據1989~2013年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與全國人口數,計算得到機關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在0.81%~0.92%,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為2.05%~2.24%,波動較小,因此假定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與全國人口數高度相關。分別取上述兩項比例的平均值預測未來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以基期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乘以最低工作年齡以上分年齡、性別的分布,得到基期分年齡、性別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基期以后各年分年齡、性別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存活數等于上一年分年齡、性別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與相應的存活率之積;每年新參加工作人口數等于當年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減去上年機關及事業單位在崗職工當年存活數。
1.1.2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人數預測 由于2014年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實施年,所以以2014年為基期。但公布的事業、機關單位離退休人數只有2005年之前的數據,需要測算出基期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根據1990~2005年機關及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與全國人口數,計算得到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見圖1、圖2,隨時間的推移,其比例呈上升趨勢。以上述比例分別對時間進行回歸,機關單位:回歸系數=0.000 078 1,t=33.15,Std.Err=2.36e-06、R2=0.987 4;事業單位:回歸系數=0.000 221 9,t=25.60,Std.Err=8.67e-06,R2=0.979 1,可見回歸效果好,具有顯著相關性。根據回歸方程式,預測出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再根據2014年全國人口數,得到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

圖1 1990~2005年機關單位離退休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圖2 1990~2005年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以基期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數乘以最低退休年齡以上分年齡、性別的分布,得到基期分年齡、性別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數。以后各年退休職工人數為上年退休本年存活數及當年新退休人數之和。
1.1.3 “老人”、“中人”、“新人”的劃分 由于養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后,對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保持現有待遇并參加今后的待遇調整;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所以需要區分“老人”、“中人”、“新人”。以2014年為界,2014年前已退休的屬于“老人”,2014年前在職的屬于“中人”,2014年后參加工作的屬于“新人”。
1.2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精算模型 為使公式簡便,模型公式中沒區分機關和事業單位,但由于機關和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存在差異,實際計算時對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資金分別計算。
(1)
(2)
(3)

(4)

(5)
1.2.6 個人賬戶資金缺口模型 按照現有制度,參保人死亡時,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可以依法繼承。陸安、駱正清認為,由于可繼承性和無限延續性,現行的個人賬戶制度存在較高的額外收益和較大的缺口〔3〕。根據張勇〔4〕的研究,忽略可繼承性會嚴重低估計發月數,并產生大量資金缺口。因此對個人賬戶的分析必須考慮到繼承因素。假設個人賬戶積累額可支付養老金的最長時間為幾年,計發退休年齡為a歲時,當人們存活年齡不超過(a+n-1)歲時,由于個人賬戶余額可繼承,其個人賬戶資金在其一生是平衡的;只有人們存活年齡超過(a+n-1)歲時,其個人賬戶資金才會出現缺口〔5〕。

(6)
(7)
1.2.7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每年財政支出包括三部分:一是每年“中人”、“新人”的繳費支出;二是彌補統籌部分每年收不抵支的支出;三是每年用于彌補個人賬戶資金缺口的支出。

(8)

(9)

(10)
1.3 相關假設
1.3.1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死亡概率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屬于城鎮人口,所以采用城鎮人口死亡概率。城鎮人口死亡概率由六普數據計算而得。
1.3.2 最低參保年齡 由于我國合法用工的最低年齡是16歲,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平均的最低參保年齡會高于16歲。我國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延長,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規劃,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將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40%。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將提高。而且機關事業單位對學歷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大學本科畢業約22歲,所以本文假設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最低參保年齡平均為22歲。
1.3.3 退休年齡 根據國家現行規定,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工人年滿50歲,女干部年滿55歲。由于很難準確地區分女工人、女干部,為簡便計算,假設女性工人、干部的退休年齡均為55歲。
1.3.4 極限壽命 參照我國人口壽命表的假設,設我國人口極限壽命為100歲。
1.3.5 繳費率 按照現行制度,統籌基金繳費率為20%,個人賬戶基金繳費率為8%。
1.3.6 養老金收入替代率 為便于計算,統籌養老金=當年機關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替代率。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對改革前已退休人員,保持現有待遇并參加今后的待遇調整;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人員,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員,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假設機關事業單位“老人”統籌養老金替代率為80%;假設2015年退休“中人”的統籌養老金替代率為79%,2016年退休“中人”的統籌養老金替代率為78%,如此類推;“新人”退休后的統籌養老金替代率由參保年限來決定,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多少由個人賬戶積累額和計發月數決定。
1.3.7 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率 目前,個人賬戶基金基本上都是購買國債或存入銀行,1993~2013年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平均約高于4%。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率將由快速增長逐漸趨緩,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會下降,假設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率為4%。
1.3.8 個人賬戶養老金增長率 退休后第一年個人賬戶養老金年計發標準按國家規定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國家規定的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時間再乘以12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與個人賬戶投資收益有著緊密聯系,而且為計算簡便,使個人賬戶可支付養老金的最長年限 等于制度規定的計發月數 除以12個月,所以假設個人賬戶養老金年平均增長率與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率一致。
1.3.9 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 按照國家目前的標準,55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70個月;60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39個月。
1.3.10 工資增長率 按歷年統計年鑒計算得到1972~2013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 約為12%,近年來工資增長率約有下降,2013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約為10%,這是由于一方面我國以前長期采取低工資的政策,工資有大幅提高的必要,另一方面經濟的高速增長也為平均工資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條件。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轉變,以及平均工資基數的提高,未來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將會逐漸趨緩。所以假設2014~2050年間平均工資增長率約為6%。
1.3.11 財政收入 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68 845.2億元,1979~2013年間GDP名義增長率 均值為15.7%,近兩年來不超過10%,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率將由快速增長逐漸趨緩,假設2014~2020年間GDP名義增長率為9%,以后每十年GDP增長率降低1%。以歷年統計年鑒計算得到1978~2013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值約為18%,以此作為2014~2050每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而可以得到2014~2050年財政收入數額。
2.1 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狀況 以上述假設為基礎,應用精算模型,測算出各年“中人”及“新人”的繳費支出、彌補統籌部分收不抵支的支出、彌補個人賬戶資金缺口的支出數額以及資金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
由圖3可見,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支出總額的構成來看:繳費支出從2014年的4 557億元增長到2050年的35 135億元,在2030年前繳費支出為影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的首要因素,2030年后變為第二位因素;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從2014年的2 168億元增長到2050年的47 674億元,在2030年前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為影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的第二位因素,2030年后變為首要因素。彌補個人賬戶缺口支出從2026年的0.59億元增長到2050年的1 898億元,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的影響程度較小。

圖3 2014~2050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
由圖4可見,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來看:2014~2050年間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支出總額占財政收入比重在6%左右,從整體上而言,只要合理分配財政支出,財政能夠承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的壓力。從其構成而言,繳費支出占比從2014年的4.08%下降到2050年的2.47%,呈明顯下降趨勢;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占比從2014年的1.94%上升到2047年的最高值3.40%,然后基本穩定;個人賬戶缺口占比從2026年的0.000 2%上升到2050年的0.13%,比例相對較低,但增長速度很快。
繳費支出占比呈下降趨勢原因一是在于隨著人口老化及總人口的減少,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數減少,如圖5所示,導致繳費相對下降;二是機關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工資增長率低于GDP名義增長率從而低于與GDP關聯的財政收入增長率。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占比呈先上升后穩定趨勢主要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帶來制度贍養比上升最終導致資金壓力。機關事業單位總贍養比從2014年的0.37上升到2050年的0.82,增長1倍多。其中機關單位贍養比從2014年的0.36上升到2050年的0.79;事業單位贍養比從2014年的0.37上升到2050年的0.83,增長更快。在繳費比例、待遇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繳費制度贍養比的大幅上升,必然導致收不抵支數額的增長。個人賬戶缺口占比相對較低,但增長速度很快,在于初期有個人賬戶的退休人員少,而且初期退休人群個人賬戶繳費年限較短,個人賬戶養老金較低,所以個人賬戶養老金缺口較小,隨著有個人賬戶的退休人員增加特別是繳費年限長人群的增加,個人賬戶缺口較快增長。

圖4 2014~2050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

圖5 2014~2050年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數
2.2 “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統籌支出 在初期“老人”較多,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逐漸減少,到2059年,“老人”從總體上不復存在。“老人”養老金支出在2030年達到峰值,隨后下降。“中人”在此期間陸續進入退休狀態,退休人數在此期間呈上升趨勢,到2047年后不再有新退休女性“中人”,到2052年后不再有新退休男性“中人”。“中人”統籌支出在此期間總體上呈上升趨勢。“新人”則從2048年開始退休,隨著“新人”退休人數的增多,支出呈上升趨勢。見圖6。

圖6 2014~2050年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統籌支出
2.3 養老金收入替代率 由前面的假設,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保持現有待遇,養老金收入替代率為80%;機關事業單位當年新退休“中人”養老金替代率呈下降趨勢,其中機關“中人”男性養老金替代率由2015年的79.72%下降到2052年的61.61%,機關“中人”女性養老金替代率由2015年的79.59%下降到2047年的61.53%,事業單位“中人”男性養老金替代率由2015年的79.74%下降到2052年的62.14%,事業單位“中人”女性養老金替代率由2015年的79.60%下降到2047年的61.92%。對機關事業單位當年新退休“新人”而言,機關“新人”男性養老金替代率為56.61%,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為19.61%;機關“新人”女性養老金替代率為47.53%,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為14.53%;事業單位“新人”男性養老金替代率為57.14%,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為20.14%;事業單位“新人”女性養老金替代率為47.92%,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為14.92%。由此可見,機關事業單位“老人”養老金替代率(較高,能滿足其養老需要;“中人”養老金替代率低于“老人”養老金替代率,能滿足其養老基本需要;“新人”養老金替代率低于“中人”,也能滿足其養老基本需要,女性“新人”養老金替代率略偏低。
2014~2050年間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占財政收入比重在6%左右,從整體上而言,只要合理分配財政支出,財政能夠承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的壓力。從支出結構來看,在2030年前繳費支出為影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的首要因素,2030年后彌補統籌收不抵支支出成為影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財政支出總額的首要因素,彌補個人賬戶缺口支出額及比例在2014~2050年間相對較低,但增長速度很快。
從替代率來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能滿足退休人員養老基本需要,但收入替代率呈現出“老人”、“中人”、“新人”逐級遞減的態勢,對于“中人”、“新人”而言,需要職業年金的補充才能保證原有待遇水平不下降。
1 鄭秉文,孫守紀,齊傳君.公務員參加養老保險統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統賬結合制度下的測算〔J〕.公共管理學報,2009;(1):1-12.
2 黃 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轉制成本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6):62-7.
3 陸 安,駱正清.個人賬戶養老金缺口的精算模型與實證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24):33-8.
4 張 勇.個人賬戶可繼承性與計發月數內在關系的定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2):126-34.
5 李 俊.城鎮化、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財務狀況研究:2011年~2050年〔J〕.保險研究,2012;(5):111-8.
〔2015-11-19修回〕
(編輯 郭 菁)
Financial situation of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pension insurance:2011~2050
LI Jun, AN Li-B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of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pension insurance.Methods The population and actuarial model studi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status and financial support capacity about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pension insurance.Results The ratio of insurance expenditures to finance expenditures was not too high. Before 2050,contribution and offsetting deficiency of overall fund would successively becom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f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pension insurance. Furthermore the amount of offsetting deficiency of individual accounts would increase rapidly. For "old pensioner", "middle pensioner" and "new pensioner", income replacement rate would decrease step by step.Conclusions The public finance could afford the expenditures of pension insurance. For "new pensioner" and "middle pensioner" ,occupational pension needs to add to maintain original treatment level.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pension insurance;Financial balance;Financial expenditure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CRK007);廣西八桂學者“民族地區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創新團隊;廣西民族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2014MDQD008);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青年學者創新團隊
李 俊(1974-),男,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養老保險研究。
F840.67
A
1005-9202(2016)22-5713-05;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103
1 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