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建勇 黃 珊
地方高校建設創業型大學的必要性及路徑探析*
● 顏建勇 黃 珊
創業型大學模式是大學辦學理念的重大轉變,符合師生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客觀需要,是地方大學跳出傳統的縱向發展思維困境進而實現轉型發展的一個可供選擇。地方大學可以教學、學術、市場、文化為主要路徑,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學術創造力與轉化力相互激活、學術要素與商業要素相互整合、學術文化與創業文化相互滲透,建設有特色的、有競爭力的創業型大學。
地方大學;創業型大學;路徑選擇為滿足經濟社會需求與自身發展需要,一些地方大學突破其傳統職能、傳統發展思維,積極朝著創業型大學辦學模式轉型。創業型大學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中世紀以來的大學經歷了研究職能的引入、社會服務職能的引入、學術資本化這三次大的“學術革命”,每一次“學術革命”都是對社會新需求的回應,同時也孕育了全新的大學理念和模式,創業型大學模式正是大學三次“學術革命”接續演進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與歷史上其他“新大學”的出現一樣,有著其內在的邏輯。綜合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雖然創業型大學的模式不一,①但仍有相對共識的核心標準:知識資本化,大學、產業、政府的緊密聯系,相當的自主權,混成組織的形成,對變化的自我反應性等。[1]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創業型大學是大學橫向發展并延續大學傳播與創造知識,進而拓展為應用知識的多功能組織,它以創新創業的姿態與經濟社會進行多元協同合作,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與知識資本化融為一體,肩負起大學的歷史使命。
地方大學②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大背景下,地方大學必須進行深刻變革才能更好地承擔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觀照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走創業型大學建設之路確是轉型發展的一個可供選擇。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注重內涵發展的新常態階段,促進地方大學轉型發展與實施“雙一流建設”都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而打造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創業型大學已作為世界大學發展的一種路徑或類型而存在,我國地方大學要打破常規發展思維、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必要汲取創業型大學這一辦學理念與發展模式的有益價值。
(一)創業型大學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需求
“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是關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它拷問中國教育現狀,直指中國高等教育的弊端,反映了我國杰出人才培養的不足,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理念乃至教育制度的深刻思考。從學生能力發展來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學生發展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反而在能力培養等方面有所欠缺,教育過程和產品不適應市場需要,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而用人單位又找不到能崗相適人才的窘境,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也僅為2.9%。[2]而創業型大學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將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機融入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使大學生的知識、能力、人格都能夠得到發展。[3]從教師發展來看,實際存在的終身聘期制使得教師教學創新、學術創新、參與市場競爭的諸多能力不足,教師從事教學和研究活動所遵循的仍是單一的學科邏輯,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成果的主動性亦不足,而創業型大學強調大學開放辦學、學術與市場結合,教師要具有創造、發現和應用高深知識的能力,必須走出象牙塔,遵循學科和問題雙重邏輯,將自身的學術理論、教育教學與創業實踐相結合,增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創造社會需要的學術成果,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由此可見,地方大學建設創業型大學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需求。
(二)創業型大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每種新型高等教育機構或新大學的出現總是與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相關。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態勢呈現出多樣化與個性化的共同趨勢,即高等教育系統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多,需要不同類型與功能的高等教育機構存在,同時高等教育機構要有自身的個性特征,以實現功能的多元化。[4]隨著知識價值的進一步凸顯,大學作為知識生產的主體需要為社會發展提供創新原材料,社會通過中介機構和生產機構對原材料進行轉移、加工進入市場,促使知識資本化與研究成果產業化,實現經濟領域的商業文化與高等教育系統的學術文化的融合,使大學不再局限于封閉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更多地走向市場,并由此承擔起創新創業的新使命。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十分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綱領性規劃或政策都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地方大學自身而言是一個重要發展機遇。不僅如此,轉型為創業型大學有利于地方大學提升自主發展能力。我國地方大學的辦學經費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但隨著高等教育體量的擴容,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的壓力越來越大,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的地方大學將步履維艱,所幸的是,隨著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學自治程度將進一步深化,相比以往會有更多主動探索自己發展道路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建設創業型大學正是地方大學在當前情境下尋求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它具有自力更生、自我駕馭的能力,其發展不依賴于不確定的外部因素,通過創新創業盤活教學和學術資源,形成可持續財力來源,從而能夠把握機會和主動創造,促進大學整體發展。
(三)創業型大學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
我國于本世紀初作出“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決策,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學提供更多的現實貢獻,大學作為學科發展、人才匯聚、科技創新的高地,理應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原創性研究成果的生產及其應用轉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乃至關鍵的作用。創業型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以更具實踐性、個體性、多樣性的方式實現創新人才培養這一愿景”[5],并以學術服務社會,這種辦學理念與創新型國家建設對大學的現實訴求是一致的。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來看,社會對實用知識需求的增加推動大學從區域創新的邊緣走向中心,也推動了大學學術創業活動的增加,比如大學科技園、衍生企業的蓬勃興起,但是我國大學尤其是地方大學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有差距,以應用研究為例,許多應用性研究項目沒有很好地與市場對接,成果轉化率偏低,未能實現產業化。為此,地方大學選擇創業型大學辦學模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積極開展應用研究,通過技術轉移將知識創新成果孵化成新產業,將有利于全面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現。
“任何一個學術系統都是一座金字塔,在這一金字塔中有少數頂尖大學,為數眾多的是服務于各種需要的其他院校”,[6]社會需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學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受到各國重視,尤其是發達國家正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和教學研究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單一的辦學和評估體系使地方大學始終擺脫不了從“教學型”到“研究型”的縱向發展思維,盲目追隨與重點大學沒有差別的“學術型”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空間因此而窄化,而創業型大學模式為我國地方大學發展提供了橫向突破的新路徑。地方大學建設創業型大學的主要路徑在于:
(一)教學的路徑:確立創業型大學辦學理念,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地方大學首先應突破的是傳統發展套路,把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到辦學戰略層面加以研究和理解,深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從而確立創業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科優勢、專業特點設計出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形成創業型大學育人機制(見圖1),為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是構建有梯度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以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基礎,針對學生的自主創業、崗位創業、高質量就業意愿,設計各具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分層次培養。二是建設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顯著的融入課程,特別是需要加強全校性創新創業通識課程的建設;轉變課程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專業教育中增加并融入與創新創業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啟迪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思維與興趣。三是完善多種形式、多方協同的創新創業實踐培訓體系,融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教育,充分利用地方社會資源,產學研相結合,與行業企業協同聯建實踐基地,為學生在讀期間開展自我創業教育提供有效的物質空間,把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推向深入。四是構建混搭型、合作常態化的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將有豐富經驗的創業者引入課堂教學,鼓勵校內教師自主開展學術創業,組織參加創業教育培訓和研討,實施學術創業和創業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標準,增強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同度、參與度,促使創新創業教育更貼近社會實際。

圖1 創業型大學育人傳導機制
(二)學術的路徑:完善學術組織結構,激活學術創造力與轉化力
學術研究是大學創業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創業型大學以學術作為資本增長點,需要以優質的學術成果吸引市場,并將其轉換為交換價值,以此獲得外界資源,這是創業型大學得以維系與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持續的、過硬的學術成果,創業必將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增強學術自治力、激發學術創造力、提升學術轉化力、迸發學術組織活力(見圖2),是推動地方大學向創業型大學成功轉型的關鍵。一方面,強化學術權力,激活學術心臟地帶,保證學術創造力。要注重激發學院、系與研究所等基層學術單位的創造活力,尊重學術自由,下放學術權力,減少層級管理,實現基層學術自治,提高其開展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使科學研究成為教師提升自身學術水平、獲取合理利益的主動選擇。同時,打破學科壁壘、拆除學院“圍墻”,建立跨學科研究組織,廣泛開展項目制等多種形式的跨學科研究活動。另一方面,創新科研組織,健全成果轉移機制,保證學術轉化力。建立靈活機動的成果轉化組織,對科研成果進行知識產權認定和管理,并鼓勵其突破大學邊界,加強與大學外部組織的合作,形成一個立體式、網絡化、長期化的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要素之間的相互滲透,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大學走向市場,以學術創業反哺大學發展。

圖2 基層學術組織活力激發機制
(三)市場的路徑:構建多元合作機制,促進學術要素與商業要素的整合
歷史學家哈羅德·珀金曾言:“如果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大學千百年來的榮辱興衰,說明它是怎樣從中世紀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識團體,演變成今日在以知識為基礎、以科學為方向的技術型后工業社會中起關鍵作用的機構的話,那就是大學是人類社會的動力站。”[7]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地方大學的重要使命,我國地方大學的創業道路需要緊密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以區域產業發展為服務對象,注重開展以應用為主的學術研究,著重解決地方和產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需點問題,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從而克服為科研而科研的形式主義,并通過與政府、產業在人員、信息與產品輸出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拓展大學發展的外圍空間,促進自主創新和知識市場化,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發展(見圖3)。同時,大學要提高對外部發展環境的敏感性和整合力,以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著力點,整合學術資源,培育特色優勢學科群,推動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螺旋式發展,實現學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學科動態發展與產業動態發展相結合,構建地方大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合作模式。

圖3 大學、產業、政府的三螺旋循環
(四)文化的路徑: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促進學術文化與創業文化的融合
創業型大學都有獨特的創業文化,它是一種鼓勵人們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建設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這種文化可能先是作為比較簡單的制度上的理念,以后合成一種信念……由于思想和實際相互影響,大學的文化和象征的方面在培植大學的個性和具有特色的聲譽中變得特別重要?!盵8]在向創業型大學辦學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地方大學要不斷加強以創新創業為主導的大學文化建設,激發全校師生投身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的內生動力。第一,增強大學的創新創業使命感與責任感,從激勵制度入手,建立有助于形成創業文化的動力機制,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共同納入個人考核評價體系,激勵研究者注重挖掘科學研究的商業價值,并把應用和實現科研成果的商業價值融入到教學與科研活動中;在科研人員身份、時間、經費、實驗設備等方面給予實際性支持,使其創業活動合法化。其次,增強師生捕捉并用好創業機遇的能力,以創業輔導課程、講座等為載體,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走出去”與“請進來”的交互支撐,促進學術與創業兩種文化在校內外、專業內外、課程內外的交流融合。第三,以多樣化活動為載體,鼓勵師生創建創業俱樂部和參與發展項目等,支持師生參加創新創業類大賽,增強他們的創業意識和體驗,將創新創業精神融入大學文化之中。
總之,創業型大學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我國地方大學而言,應立足區域經濟社會需求,抓住國家鼓勵地方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建設創業型大學,努力成為區域創新創業的動力源頭與組織者。
注釋:
①學界將創業型大學劃分為美國、歐洲兩種比較成熟的模式。美國模式認為大學創業并非全局性的,而是基于學科特色而發生在特定院系,并且呈現出從研究到創業的線性特征。歐洲模式認為任何大學都可變革為創業型大學,更強調大學組織所有院系的全面創業變革,并且這種變革呈現出非線性特征。
②為厘清研究對象,文中“地方大學”特指具有一定科研基礎、學科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整合度較高的地方屬本科大學。
[1]劉葉,鄒曉東.探尋創業型大學的“中國特色與演變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50614/n414990956.shtml.
[3]黃兆信.地方大學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
[4]溫正胞.大學創業與創業型大學的興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2.
[5]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2).
[6]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知識、大學與發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7]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4.
[8]伯頓·克拉克.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責任編輯:馮永剛)
顏建勇/浙江財經大學高教研究室副主任,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副研究員;黃 珊/浙江財經大學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創業型大學視角下財經類高校通識教育實踐模式改革研究”(Y201534750)、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