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在“互聯網+”轉型大潮中,楊元慶帶領聯想,以技術引領自身轉型和進化。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團結一心、努力拼搏,共同把聯想打造成為了一家業務覆蓋16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國際化公司,同時也成為了全球個人電腦領域的領導者。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源于我們擁有立足當下的超強執行力,更因為我們擁有著眼于未來的戰略布局。”
11月3日,聯想集團2016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發布之際,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楊元慶”發表《匯聚全球英才 驅動聯想未來》的文章,宣布新的人事任免及戰略調整。
楊元慶強調,最近兩年,聯想看到了“設備+云”領域的戰略機會,吹響了進軍智能互聯和下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的號角,這是聯想定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戰略目標;新引進三位高管,是希望公司逐漸轉變為以客戶為導向、讓設備具有人工智能和云服務的公司。
對于技術,楊元慶一向懷著敬畏之情。他堅持,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如今,包括聯想在內的所有中國企業都不能再靠商業模式以粗獷的方式獲得成長了,未來30年是技術改變價值的時代。此次高薪挖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人工智能專家芮勇擔任聯想CTO,可窺見楊元慶對未來核心技術的重視。
對于轉型,楊元慶一向是果斷決絕的。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楊元慶向全體聯想員工發出內部信。在信中,他為聯想新一年定下的任務只有一個——互聯網轉型,“用互聯網思維來審視我們的業務、流程與管理。無論是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還是營銷、銷售、服務,都要通過大力創新和堅定不移的轉型,來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在楊元慶眼里,聯想是一家獨一無二的企業,所以其轉型之路也將會是獨一無二的。但不管怎么變,技術驅動企業進化和轉型被他及聯想內部一致所認同。
驅動
在“互聯網+”背景下,不少中國企業同樣面臨轉型,聯想也不例外。2015年財年,聯想集團依舊穩坐全球PC行業第一把交椅,PC全球銷量銷量5600萬臺,智能手機全球銷量6600萬部,但在數字化轉型大潮中,聯想依然感受到“陣痛”:聯想集團2015財年收入449.12億美元,同比減少3%。
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是一種企業導向和價值觀的變遷,正如互聯網轉型是楊元慶對聯想戰略進化的理解:“用互聯網思維來審視我們的業務、流程與管理。無論是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還是營銷、銷售、服務,都要通過大力創新和堅定不移的轉型,來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楊元慶曾坦言,互聯網正在給傳統的企業運營方式帶來巨大變革,也正在瓦解傳統的組織形式,讓企業管理更輕盈、更扁平、更高效。同時,互聯網讓線上銷售成為傳統線下渠道的強力補充,形成線上與線下雙營銷渠道并舉,互聯網還無限縮小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讓企業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與員工都能與用戶直接互動,實時掌握用戶的反饋。這給聯想帶來了挑戰,面對互聯網,聯想不得不進行轉型。
在轉型的摸索中,聯想發現,在這場轉型和進化中,技術成為了最大的驅動力。
前不久,作為中方的代表,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商用事業部營銷及渠道銷售總經理劉征和30多家中國企業在歐洲做了一場關于工業4.0的巡訪,參訪了5家瑞士及德國企業。“這次為期一周的尋訪,給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劉征感慨道。
寶馬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數字化工廠始建于1923年,當看到這座擁有93年歷史的工廠的生產線上那些揮舞著的機器人手臂時,劉征被徹底震撼到:寶馬的焊接車間實現了99%的智能化,在工廠內幾乎看不到員工,絲毫不覺得這是一家即將百年的工廠。
另一家讓劉征記憶深刻的企業是瑞士博薩德。這家做螺絲釘的企業經過185年的發展,依靠大數據及全球智能物流系統,已成功轉型成為一家脫離簡單硬件貿易銷售的公司,更讓劉征一行驚訝的是,博薩德的毛利率超過30%,凈利潤率高達9%,讓其他企業望塵莫及。
通過這兩家企業,劉征可以看到數字化對整個企業的改變,它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所有企業都已無法再去忽視數字化的力量了。工廠內所有的機械手臂、所有物料、所有自動流水線都在不斷地產生數據,它們使得設備與設備之間、設備與人之間發生著交互。這些交互的基礎是數據,利用這些數據的基礎就是IT的能力。
實踐
聯想有一門針對客戶的推廣課——《最佳實踐:成就一個新的“世界500強”》。這門課程的宗旨就是“實踐出真知”。事實上,聯想在市場上推廣的許多主要核心技術應用,其自身就是首個嘗鮮者,這種嘗鮮也包括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雙態IT”技術。
“雙態IT”即穩健固本的“穩態IT”和靈動創新的“敏態IT”。聯想“雙態IT”的架構和理念其實包含兩部分的含義:一是提升原有的基礎架構的運營能力,使之更加穩定高效;同時,能夠敏捷、迅速支持企業新應用的需求。
聯想本身也是由穩態系統逐漸加入敏態IT,最終實現“雙態IT”。在這個過程中,聯想總結了很多來自實踐的經驗,且意識到,要實現業務穩中有敏、敏中有穩、動態迭代的“雙態IT”建設思路,需要強大的技術產品支持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如今,更多IT提供商都是在講云來了、大數據來了、移動互聯來了,企業一窩蜂地把所有IT預算都投到了上述業務。但根據聯想的實踐經驗,應該去看企業自身業務處于怎樣的狀態,哪些業務需要用穩態IT來支撐,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持續不斷優化;哪些業務需要建立敏態能力。最終結果是要實現企業業務、IT和治理三維和諧統一。
聯想目前在全球160多個國家開展了業務,這些業務7×24小時不停頓,日均定單量超1億美元,每秒鐘就會賣出四臺設備,這是非常典型的穩態業務的特征,聯想的穩態業務需要穩態IT架構和方法論的支撐。
而在敏態業務上,聯想如今也開展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業務和創新的業務。聯想IT資源最快可以5分鐘之內部署到位,一個新業務可以最快一周之內上線,兩年之內持續建設的新業務有超過120個。
目前,聯想提供了涵蓋服務器、存儲、網絡、IT服務的完整“雙態IT”產品組合,以數據應用、HPC、數據分析解決方案、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業務為主的企業級解決方案,以及加入了全新發布的雙態IT全產品家族的新IT基礎架構。結合聯想國際化轉型進程中的IT建設最佳實踐,將與聯想相應地產品和解決方案一同為“雙態IT”落地服務。
讓楊元慶在“雙態IT”和企業級業務更有底氣的是,除了聯想自身優勢外,在“OPEN+”開放策略下,通過生態協作,聯想已吸引了英特爾、微軟、路坦力(Nutanix)、邁絡思、瞻博網絡、紅帽、SAP、科大訊飛等業內重量級合作伙伴,“OPEN+”為“雙態IT”提供了保障。
“雙態IT”等技術應對了“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以穩健固本的穩態IT和靈動創新的敏態IT分別滿足傳統業務應用和創新性應用的不同需求,不僅滿足自身數字化轉型需求,并以一站式整合服務為其企業級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
國情
歐洲特別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僅代表了精益制造、智能生產,最終也是企業構建了一個全數字化的商業模式,企業已經不能再無視數字化的力量。
楊元慶坦言:“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消失了,外需拉不動了,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業風光不再了,過去為我們帶來高速發展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可以說走到頭了,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創一套新模式。”
的確,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東歐和西班牙某些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已持平于甚至低于中國。所有中國企業都會在未來受到數字化沖擊。面對變化,如何做出相應的變化和準備?這是擺在每個中國企業面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互聯網+”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互聯網相關的經濟在中國的GDP占比已達4.4%,這個水平高于德國和美國。到2025年,整個互聯網對GDP的貢獻將達到14萬億。但對照全球的數字化水平,中國的發展狀態還處于起步階段。
目前,全球范圍內,整個企業價值鏈垂直整合數字化的企業占比大概為20%,5年后這個數字將達86%;橫向價值鏈數字化的企業占比大概為為24%,5年后這個數字將達到80%。“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能否跟上這樣的發展速度既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我們機遇。”劉征坦言。
在聯想看來,技術驅動企業內部,“雙態IT”等技術可以很好地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過度。所以,這項技術被聯想企業級業務放到了戰略地位,它不僅是前不久“聯想2016 OPEN+大會”的核心主題,也是聯想商用業務2016年的一個重要關鍵詞。
劉征解釋,“雙態IT”是聯想在“互聯網+”環境下,結合新的科技特點、行業需求,提出的幫助客戶解決IT布局的一種新的建設思路,能夠滿足客戶進行“互聯網+”轉型、跨界融合等新業務需求。
降低成本和提升收入永遠都是企業投資技術最原始的動力。據相關企業測算,2020年實現整個價值鏈數字化的程度比較高的企業當中,大概每年平均的成本優化幅度是3.6%,這意味著企業毛利率的提升空間非常巨大。
“聯想‘雙態IT是要解決‘How這個問題,就是怎么去做、如何落地的問題。”劉征表示,“這樣的一個理念和工具起到了如何真正地幫助客戶實現自己IT架構轉型的作用,進而幫助我們的客戶實現他們企業的‘互聯網+轉型。”
“全球產業大調整是一個契機,我們應該借此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升級。”楊元慶強調,“‘智能制造要求我們的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升級。”
楊元慶酷愛引用古語。他認為中國企業的轉型之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而現在這個時期,雖然并不是聯想業績最好的時期,卻是擁有最多變化、最大成長空間的時期,“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