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程紅丹 汪露希
【摘 要】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手段之一,而高山農村往往因受環境惡劣、勞動力不足、農技推廣不力以及產業集群效應不強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生態農業發展的動力不足。本文以恩施富硒生態農業發展為例,結合高山農村的環境、勞動力、技術、外部推動力等制約因素,從政策傾斜、外部“聯姻”、龍頭企業示范、集群帶動等方面提出創新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生態農業;困境;創新路徑;高山農村
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農業,是“生態文明”的一部分,而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以黨的綱領性文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越來越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越來越重視的生命健康觀無不呼喚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出現,它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進入了生態農業穩定發展階段,但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受到諸多限制。本文以恩施州富硒生態農業發展為例,試圖揭示高山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的特點及困境,以便我們創新思維,來尋找如何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來發展生態農業的可行性路徑。
1 生態農業的含義及特點
1.1 生態農業的內涵
生態農業最早興起于美國,土壤學家Ai-brechew1970年指出生態農業的直接原因是西方發展石油農業進程中涌現出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等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已著手研究符合國情的生態農業問題。葉謙吉(1988)認為,生態農業是以傳統農業的成熟經驗為基礎,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理論以及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促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3]。孫敬水(2002)認為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三大統一[6]。總之,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農業,國家已經提供了如生態補償、綠色補貼、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扶持措施。全國各地都已十分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貧困地區更應該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特點,推進當地生態農業的創新與發展。
1.2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
生態農業的發展有自身特點,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從湖北恩施富硒生態農業的發展來看,呈現以下特點:
1.2.1 生態農業模式多樣化
2002年,農業部向全國征集并選擇了10類生態農業模式作為重點任務在以后加以推廣,其中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已在多地推廣。湖北恩施州積極推動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產業結合,建立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實施無農藥綠色種植等方式,基本實現農產品無公害化。同時,恩施州推廣循環農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了成熟的“豬—沼—茶”、“豬—沼—菜”的生產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例如,鶴峰縣太平鎮龍潭村的“豬—沼—茶”模式以擁有5000頭豬養豬規模,利用豬糞產生沼氣建成沼液無動力自動噴灌“豬—沼—茶”生態循環系統,產生的沼液可噴灌周邊500畝茶園,沼氣免費供應附近60戶農戶使用。該系統可年產沼氣23萬立方米,產生沼液5840噸,年產有機肥1.2萬噸[7]。
1.2.2 生態農業生產科技化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恩施州政府將農業與大學科研院所進行對接聯系,建立生態農業實驗基地,由大學和相關科研機構對當地生產條件進行研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發生態農業發展技術,對當地農民進行科學種植的技術培訓和知識宣傳,提升種植戶的知識素質,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科技化。以恩施州農科院為例,該院以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農產品新專利、新產品的研發作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農業龍頭企業需求為目標,以常規技術、高新技術為手段,組織科技攻關。“十二五”期間,該院獲各類科技成果獎23項、選育農作物新品種22個、授權專利28項、鑒定成果10余項、主持和參與科普編讀物近10部[8]。
1.2.3 生態農業產業化
恩施州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作物種植、收購、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現代化升級,創新企業和農戶的合作模式,在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的同時,使經濟發展的更多成果惠及農民。例如,恩施市十二五期間建成茶園32.5萬畝,建成蔬菜基地40.6萬畝,建成水果面積7.8萬畝,實現農業增加值25.52億元,年均增長7.05%,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年均增長16.6%[9]。
1.2.4 生態農業規模化
恩施州積極推動生態農業標準園的建設,對標準園實行全面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2015年,恩施州標準園的創建規模達2.11萬畝,蔬菜、水果和茶葉鮮葉平均畝單產達2100公斤,相比未創建前增產900公斤,產品售價提高至1.8元/公斤,為農民和企業創收3418.2萬元[10]。標準園的建設,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品質,同時也減少農業化肥的使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統一。
1.3 扶持高山農村生態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如何充分利用高山農村經濟的特點和優勢,解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發展生態農業以及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不二選擇。
從經濟發展層面來說,扶持生態農業發展,是促進高山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環境層面來看,扶持生態農業發展有利于減少農業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從資源方面來說,土地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扶持生態農業發展有利于高效的利用資源,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建設資源集約型產業。從社會層面講,高山農村是國家扶貧的難點所在,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創新國家扶貧開發思路并完善相關脫貧致富政策。
2 高山農村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困境
高山農村雖然有涼爽氣候、山地資源以及高山無公害綠色產品的品質等諸多優勢,但與平原丘陵等地區相比,高山農村大多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地以及貧困地區,由于受自然、經濟、交通、信息等條件的限制,高山農業的發展面臨現實困境,國家扶貧任務艱巨。湖北恩施州地處武陵山區,其所屬6縣2市均屬國家級貧困縣,其富硒生態農業立足資源優勢,雖然在產業基地、產品品牌、市場主體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面臨發展后勁不足等現實困境。
2.1 發展現狀
近年來,恩施州積極打造具有濃厚恩施特色的富硒產業,通過樹立“生態、有機、富硒”的發展理念,以建立富硒農產品基地為基礎,以培育富硒壯大富硒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打造富硒產業集群,極大地推動了富硒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2.1.1 建立農產品基地,推動富硒產品多樣化
經過多年發展,恩施州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2015年,恩施州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達到250萬畝,其中茶葉、蔬菜、煙葉、中藥材、魔芋等富硒產品基地面積已居湖北省首位,涌現一批集中程度高、富硒產業特色明顯的專業鄉鎮。同時,恩施州加大對富硒產品的科研力度,涵蓋富硒茶、富硒糧油種植及加工、硒礦泉水、富硒畜禽產品、硒蛋白、硒肥、富硒煙、硒精礦提取等眾多富硒產品。
2.1.2 打造富硒品牌,突出富硒產品獨特性
恩施州立足硒資源優勢,培育富硒產品精品名牌,提升富硒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014年,恩施州共有湖北省名牌產品38個、湖北省著名商標42件、中國馳名商標2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茶”、“思樂”肉類品牌、“大山鼎”富硒蔬菜等一批知名品牌受到市場的認可。在建設富硒品牌的同時,恩施州也在積極打造富硒產品的獨特性。2015年,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綜合收入由2011年的50億元增加到250億元,年均增長37.6%,形成了2家5A級景區、14家4A級景區的高等級景區集群,效益顯著。恩施在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富硒品牌產品的市場推廣。
2.1.3 壯大市場主體,強化產業集群建設
恩施州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富硒產業組織化程度。2015年,恩施州從事富硒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近6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1家,占全州規模以上企業總數四成。同時,產業集群的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現今,恩施州富硒產業集群已納入湖北省政府52個重點產業集群之列,產業總值在2015年達到320億元[11],形成富硒種植業、富硒水產養殖業、富硒畜禽養殖業、富硒農副產品加工業、富硒養生旅游業、富硒生物藥業、富硒肥料產業、富硒礦泉水產業八大富硒產業。
2.2 面臨困境
2.2.1 環境制約
高山農村大多處于偏遠地帶,交通不便,難以與外界交流,企業無法做強做大。恩施州位于武陵山區,交通落后,直接導致農產品種植出來卻難以運輸出去,高山農戶種植的農產品普遍存在外銷困難等困境。同時,因交通不暢帶來信息不便,當地招商引資難度大,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足,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2.2.2 勞動力制約
高山農村基礎設施差,經濟發展落后,農戶居住分散,且大部分人選擇外出打工,也間接導致直接從事生態農業種植、養殖等高素質的從業人員不充足。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12],這直接反應出農村地區勞動力往外地遷移,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生態農業發展脆弱。同時,由于高山貧困地區勞動力人口文化水平低,僅能進行簡單傳統的耕種。他們建設生態農業的觀念薄弱,未能將科學技術運用于農業種植中,農作物僅能甚至難以糊口,難以改善農村經濟的落后面貌。
2.2.3 農技推廣落后
自生態農業在我國興起以后,我國十分重視生態農業農技推廣。但與國際推廣水平相比,我國農技推廣水平還很低。原因在于基層管理部門對農技推廣重視不夠,宣傳力小,而且因農村鄉鎮機構配套改革,普遍缺乏專門的農技推廣人員;其次,農技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推廣不合理,嚴重制約了農技推廣;最后,農機推廣部門管理脫節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2.2.4 產業帶動不力
我國高山農村由于受經濟、物質基礎、公共設施以及政策等限制,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明顯,優質品種比例較小,缺少能夠長效增收、脫貧致富的特色效益產業,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效益還未能完全體現。故當地生態農業發展普遍面臨質量不高、項目分散、多是粗放經營,受市場影響大,容易陷入“經濟不生態、生態不經濟”的發展怪圈。
高山農村雖然已經開始打造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但是集群效應不強。突出體現在:一是,發展動力不足,沒有大型的產業集群。二是,創新不足,“一流設備、二流工藝、三流產品”的現象較為普遍。三是,支撐力不足,產業鏈條不長,缺少大產業、龍頭企業、大項目、大集群。
3 創新高山農村生態農業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3.1 發揮“內聯外引”示范效應
3.1.1 政策傾斜
政府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對生態農業發展進行政策扶持。首先,高山農村基層政府部門要緊緊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捕捉信息、掌握重點,健全機制、主動作為,通過加大項目謀劃力度等,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其次,扶持中小型企業,從稅收和財政方面入手,減輕中小企業壓力,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業與創新。再次,爭取上級部門專項資金扶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采取多形式全方位的辦法,如利用電腦、宣傳冊、開展下鄉教育等方法,改變農民傳統種植觀念,樹立生態農業種植理念,提升農民種植能力。同時,高山農村要積極配合國家的精準扶貧步伐,將搬遷扶貧、文化扶貧、產業扶貧與教育扶貧等優惠政策與發展生態農業有機結合,增強“造血”功能。
3.1.2 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對高山農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農業的發展尤其要走出“經濟不生態、生態不經濟”的怪圈。首先,基層政府應從實際狀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產業發展、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等進行分析,做好產業發展的定位規劃。其次,制定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引導企業發展,減少企業的決策性失誤。再次,企業應聯系自身實際情況,分析行業情況和市場經濟發展,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規劃公司發展計劃,規避市場風險。
3.1.3 與科研院所“聯姻”
政府應與科研機構“聯姻”進行合作,由第三方機構對當地的自然、社會等進行分析,形成科研報告,深刻分析影響生態農業、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因素,由第三方機構對農民進行農技指導,提升農民科學種植能力。首先,把科技園區建設作為加強院地院企合作的切入點,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地方、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創建一批具有較高層次、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加大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力度。其次,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建立長期穩固的協作關系。通過院地院企項目合作,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再次,以機制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采取技術轉讓、基地共建、技術人才共享、技術承包、合作辦廠等形式,培養生態農業技術人才。
3.2 發揮龍頭企業“領頭羊”作用
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接國內外市場,在經營中發揮著連接市場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它既是加工銷售中心,又是市場信息捕捉篩選中心,還是科技推廣服務中心。故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高山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在發揮產業扶貧、打造完整產業鏈、刺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恩施“思樂牧業集團”以及“潤邦茶業”等都是龍頭企業的典型代表,也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典范。
政府應鼓勵生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一是,放寬和規范企業市場準入,改善創業環境。二是,改進金融服務,拓寬龍頭企業以及其他配套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三是,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開發支持力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四是,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龍頭企業在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的引導與帶動作用。
3.3 打造綠色產業集群效應
高山農村經濟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建立綜合發展模式,要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積極打造綠色產業集群,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例如,恩施為了傾力打造綠色產業集群——“中國硒谷”,變資源世界硒都為產業世界硒谷,打造經濟新增長極,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首先,恩施建造了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搶占了硒標準制訂的話語權。其次,加強產業鏈建設,依托國家富硒檢測中心平臺,突出領軍人才、產業標準和龍頭企業三大重點,全速推進“中國硒谷”建設。最后,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建立富硒農產品集散中心,幫助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和與產品推廣,提高產品知名度與市場占有率,并建立立體型的綠色產業集群,擴大生態農業產品在全國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銅山,楊曉霜.生態友好型農業的內涵辨析及發展取向[J].南華大學學報,2015(2).
[2]王淑敏,付彥堂.有關“農業”概念介紹[J].河南理科教學研究,2014(1).
[3]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4]岳天祥,馬世俊.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J].生態學報,1991(4).
[5]劉健,戴利國,何麗敏.生態農業概念析辯[J].環境污染與防治,1994(4).
[6]孫敬水.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J].經濟研究參考,2002(87):32-33.
[7]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10/21/c_127124126_2.htm[DB/OL].
[8]http://www.enshi.gov.cn/2016/0407/202442.shtml[DB/OL].
[9]http://www.essnyj.com/gzdt/nyxtxw/201603/t20160311_193130.html[DB/OL].
[10]http://www.hbagri.gov.cn/qslb/esxxlb/168042.htm[DB/OL].
[11]http://news.ifeng.com/a/20160201/47314126_0.shtml[DB/OL].
[1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428/c1008-28311721.html[DB/OL].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