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教育要“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既要“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也要“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但從整體來看,我國基礎教育仍處于劃一化教育狀態,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都固定化、形式化,缺乏對學生個性的關照。基于以上認識,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歷時四年從事個性化課程開發和研究。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建構“助力完美童年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學校在立足國家課程,開發校本課程,整合課外活動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助力完美童年的個性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涉及人文領域、科學領域及交叉領域,體現了全人教育思想,實現的是“把附小辦成一所面向未來,有科學涵養和人文關懷的現代化學校”的辦學目標。國家課程和校本必修課程是面向全校所有學生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充分發展,體現基礎性、完整性和系統性。校本選修課程是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需求自主選擇的課程,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該類課程多為綜合類課程,體現選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這一整體課程結構,著眼于在總體上實現“平衡發展,快樂成長”的培養目標,實現全人教育與個性教育的統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學校從多方面促進國家課程個性化實施。自2012年以來,在課題研究的推動下,學校圍繞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試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國家課程進行個性化開發,從而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
學校組織教師對國家課程進行了整合優化。例如,數學組基于對附小學生發展環境的分析以及學校的辦學理念,提出數學素養培養的校本化目標為“愛數學、會思考、善運用”。在對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后,依據數學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結構進行“板塊建模”,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綜合與實踐等四個領域的課程內容中抽離出:數與形的認識、數的運算、形的測量與運動、解決問題等四個核心板塊。
為了更好地滿足學校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校開發了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校本課程。例如,數學學科的《啟智》、語文學科的《喻芽兒閱讀》,該類課程既是對國家課程的豐富與補充,也是學校課程創新能力的體現。
現有國家課程中有的只有課程綱要,有的只有課程標準而沒有教材。學校針對這種情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開發彰顯學校個性特色的課程,努力實現課程整合“1+1>2”的效益,并實現學校“平衡發展,快樂成長”的學生培養目標。例如,《慧心》《體育與健康》《文明禮儀課程》《機器人》和《Scratch與創意設計》等課程,就是學校在該類課程個性化開發上所做的嘗試和實踐。
學校積極推動課外活動的課程化建設。自本課題研究以來,學校以學生生活實踐為基礎,努力把零散的活動課程化,幫助學生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活動方式以主題為主,教學空間從課堂延伸到社會,教學主體從教師到教師與家長合作,讓學生在與世界的開放聯系中不斷拓展思路、開闊視野、創生意義。這類課程在設計上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研究性,在實施上以學生的活動為主、以學生的探究為主、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例如,科學組“1+8+12”課程就是把原來零散的課外活動加以整合,形成一門目標明確、內容系統的課程。
學校開發系列“快樂周末”校本課程。“快樂周末”校本課程的授課時間是每周五下午,時間是兩個課時,一學期共十二次課。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網上自主選課;然后采用自主走班上課的形式,每個班級不超過30人。這種選課和上課的形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認識自己的興趣和特點,為全面培養學生提供了平臺;也體現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經過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摸索,學校“快樂周末”校本課程現在已經有六大類別,包括63門課程,課程種類豐富多彩,課程質量逐步提高。
歷時四年的課程開發促進了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學校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實施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促進了交往,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促使學會選擇,實現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完成了從課程“消費者”到課程“生產者”的角色轉換,教師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教師對課堂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的研究意識與能力增強,教師的學校認同感、滿足感和歸屬感增強。
二、豐富和重構了學校文化
課程開發過程不僅建構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結構,而且促進了學校管理者對課程開發和學校發展的思考,豐富和重構了學校文化,踐行了學校辦學理念。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附小的辦學理念是“給孩子完美的童年,讓師生完滿地成長”,目標是“辦成一所面向未來,有科學涵養和人文關懷的現代化學校”,培養目標是“平衡發展,快樂成長”。
在個性化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學校進一步解讀和明晰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并構成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課程開發正是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的落實和具體化。其中“完美的童年”是一個綜合的目標,不限于知識學習,而是注重學生身體、智慧與心理的全面、綜合發展,最終使孩子實現“平衡發展,快樂成長”,希望孩子成為“完整”又不失個性的人,這種辦學理念充分體現了全人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統一的思想。我們進一步明確全人教育和個性發展的統一性,世界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說:“好的全人教育使個性完全發揮全人教育與尊重個性,二者決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這二者必須融合統一。完全的個性發揮,實質上就是好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與尊重個性教育是一物之兩面,而且,必須努力把二者融合為一體。”只有承認個人差異,只有尊重個性,即尊重那種“屬于他自己的,別人無法代替的東西”,全人教育才能實現;只有“育成真正的自我,發現真正的人”,才能“走向真實的教育”。“個性通過全人教育將其機能得到全面開發與育成;全人通過個性教育,在愛之場中自覺地為完成自己的具體使命而活動。教育的目的是使全體的人,依據愛的原理有序地成為個性的全人。”
學校以“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作為自主發展過程中不變的文化主題,力求自覺通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傳承與熏染, 提升、發展學生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學校明確了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理論基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構成了文化整體,科學與人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互滲,構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平衡發展的文化基礎,因此教育應該成為連接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橋梁。“隨著學科交叉、融合,以及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逐漸深化,人類文化的‘大統一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因此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也順應了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教育既要看到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互補性,又要注意到二者的聯系性,從互補性中發現各自的缺失,從聯系性中開闊視野,促進發展。附小開發的課程整體是平衡的,總體上構建了科學和人文整體平衡的課程,以培養整體平衡的“人”為目標,最終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