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彝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制和短缺經濟時期,鄉鎮企業不屬于國撥物資供應對象,它們對鋼材、鋁錠、電解銅、塑料、水泥、棉紗等生產資料的需求如饑似渴,采購員以各種方式跑上海的國營物資單位,弄到各類物資以維持生產,一張“國撥價”鋼材提貨單到手就是4倍差價,而且一單難求。
于是,國營物資公司門庭若市,鄉鎮企業采購員(外號“皮夾子”)川流不息進進出出,敬煙端茶送禮恭維套近乎,爭相掏腰包擺飯局,這是當年頗具時代特征的公關孝敬飯局。
上海某鋼材供應站張科長手握緊俏物資分配大權,是“皮夾子”們眾星捧月的爺。
中午,“皮夾子”們開始爭吵:“今天輪到我買單了!”
“瞎三話四!上禮拜你剛買過單!我請客!”
一伙人簇擁著張科長,眾星捧月走進杏花樓二樓包間。
“服務員,老規矩!一只烤鴨打包,煙熏鯧魚、魚翅羹、東星斑、清蒸河鰻、冰糖甲魚、龍蝦伊府面……人頭馬一瓶!”一個光頭如數家珍地點菜,滿臉堆笑:“張科,夫人在家嗎?烤鴨趁熱讓司機送過去?”
回到供應站,張科長醉眼陶然,翻開鋼材供應冊:“光頭,你拿3噸線材,阿旺2噸螺紋鋼,金發2噸槽鋼,還有1噸多鍍鋅管,就給老三。今天手頭就這些了。”
時過境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釋放了巨大生產力,市場經濟已經完全取代計劃經濟,加之“八項規定”出臺,這類孝敬型飯局早已消失,如今盛行的是朋友聚會的飯局了。
我們七八個朋友每月飯局數次,實行“輪流坐莊”。最近一次,到剛獲米其林一星的茂名路“蘇浙匯”總店。

多年前來過這里,現在的裝潢布局耳目一新。以新古典主義Art Deco(裝飾派藝術)為基調,頂部的古銅色粗體裝飾、金屬銀白燈飾色彩柔和,橘色靠椅,為視覺帶來新感受。店堂詮釋出對常規的突破和對古老文明的傳承發揚,充滿時尚又不失低調的奢華,非常雅靜。據說,這也是米其林評星的標準之一。
佳肴配美酒,席間,老友們觥籌交錯,暢聊旅游軼聞,介紹養生體會,笑語兒孫趣事,歡聲笑語不斷。
去過上海“蘇浙匯”多家門店,這次來米其林一星“蘇浙匯”,感覺以本幫“濃油赤醬”為特色的菜肴,又有創新和提升,雞樅鳳尾筍、樟茶鴨、清燉獅子頭都是融合中西特色,更清淡、精致,更迎合老上海吃客的口味。
臨近散席,孫君問一句:“大家估計這次飯局多少錢?”
我伸出三指:“3 000元。”
孫君微笑:“我女兒網上訂座定菜,一共1 300元。”
眾人驚嘆:“米其林一星,主觀認為價格不菲,這次領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