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娜等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新型城鎮化問題無論是在基本理念、核心內涵方面,還是在發展方式與動力機制方面都有別于傳統城鎮化,因此正確度量和評價新型城鎮化的“新型度”意義重大本文結合新型城鎮化的“新”特質和我國整體及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構建了全面評價山東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指標體系,并采用主成分法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當前山東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度”存在顯著的發展不均衡性和區域差異性。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新型度 評價
引言
2012年,黨的十八大會議正式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與增長模式轉變的重要引擎。
國內外學界對新型城鎮化也進行了較為廣泛且深入的研究。辜勝阻等(2000)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并指出新型城鎮化應具備的五項特征。2005年6月,國務院批準重慶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關新型城鎮化的討論逐漸興起并日趨熱烈。周兵(2007)、羅煜(2008)、李小建等(2014)、曹志剛(2014)等都對新型城鎮化道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探討,認為我國應該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由于新型城鎮化的新穎性,研究時間尚短,當前國內外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評價研究,尤其是關于“新型度”的研究較少。只有曾志偉等(2012)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新型度”的說法并建構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新型度”主要反映在環境建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建設三方面。曾志偉等人的研究雖然視角新穎,但建構的指標體系沒有全面反映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吳殿廷等(2013)在深入剖析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基礎上,構建了包括城鎮化率、非農產業增加值等10個指標在內的評價體系。雖然吳殿廷等人的評價體系契合了新型城鎮化的本質,但由于指標較少,還存在改進的空間。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考慮新型城鎮化的特質,尤其是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規劃的新型城鎮化主要指標,重新架構評價體系,科學、全面地評價新型城鎮化的“新型度”。
新型城鎮化的“新”特質
與傳統城鎮化相比,筆者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城鎮建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視人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這意味著不僅要積極穩妥的推動1億農村剩余勞動力落戶城鎮,而且要徹底解決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等遺留問題,實現農村轉移人口真正的“市民化”,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實現“平等化”。
其次,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工業化、產業集群化、農業現代化為動力,實現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的集約型發展。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并緊密結合本城市、本區域的特色與已有優勢,建設產業集群和企業家集群,提高企業、產業、城市以及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徹底解決城鄉二元化問題,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再次,新型城鎮化追求城鎮化的質量,以生態宜居、環保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目標,以生態理念引導新型城鎮化的進程。這意味著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倡導綠色經濟、綠色消費,減少污染,降低能耗,尤其是減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浪費現象,加強循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加強生活垃圾與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健康的代謝環境,最終實現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和諧一致。
最后,新型城鎮化強調創新,依靠科技、知識、制度等創新要素驅動城鎮化進程。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凝聚各種創新資源,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還要積極培育創新主體,勇于探索創新型發展模式,將創新意識及創新行為滲透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每一環節中。
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指標體系架構與數據處理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出臺,同年10月,《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臺。綜合考慮我國整體及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并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筆者設計了評測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指標體系。為準確反映城鄉差異,本文選取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等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此外,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差距、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差距均采用此種方法計算(見表1)。
縱覽所采用的數據,量級和量綱復雜多樣,因此在進行評價之前需要進行無量級化和無量綱化處理。考慮到數據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為了準確反映指標的不同特性,科學地進行評價,本文對逆向指標采用線性比例變換法進行正向化處理。
山東省17地市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綜合評價結果
本文利用SPSS軟件對于山東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度”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從城鎮化水平看,當前城鎮化總體水平較好的城市為青島、濟南、淄博、東營、萊蕪、威海、煙臺等城市,多為副省級市、沿海城市和工業發達城市,而山東中西部的地市水平相對較弱。究其原因,在于人口遷移的主要目的地是青島、濟南等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這不僅推動了這些地市城鎮化水平、經濟的發展,還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的供給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財政收入來源,從而形成了城鎮化發展的良性循環。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結果與城鎮化評價結果完全吻合,占據優勢的依然是這些城鎮化基本狀況發展良好的地市。
從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看,青島處于全省經濟發展的領軍位置,隨后是資源型城市東營以及沿海開放城市煙臺,省會濟南屈居第四位。城鎮化水平較低的聊城、濱州、菏澤等地市,經濟發展狀況也相對落后。
從經濟發展質量看,在各個指標上,東營表現突出,顯示出經濟增長的強大潛力和后勁,且城市集聚經濟效應顯著,單位建成區面積上非農產業增加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1.9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而經濟發展速度快、水平高的青島、煙臺等地市,經濟增長質量卻相對較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數占比均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顯示出在當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資源節約評價結果顯示,德州、泰安、菏澤等地市在資源節約方面較為突出,單位GDP工業用電量、單位GDP耗水量等指標都較低,資源利用效率較高,契合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特征和要求。能耗最大的城市是萊蕪、淄博、日照等地市,其區域主導產業多為高能耗、重污染的工業。萊蕪市礦產資源豐富,一直是山東省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也已形成鋼鐵主導產業鏈條;淄博是山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化工、建材、冶金、紡織和輕工是其五大支柱產業;日照市的臨港優勢得天獨厚,鋼鐵及配套產業、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等臨港產業一直是其重點支柱產業。高能耗一直是困擾這些重工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這也導致這些城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等指標居高不下。在環境保護方面,有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和人居范例城市等美譽的威海市表現最佳,環境保護綜合評價得分1.868,遠遠高于其他地市。隨后是青島、煙臺,兩地市環境保護綜合評價分別得到0.627和0.591分。除此之外的14個地市資源環境“新型度”評價的平均分為0.2042,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問題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城鄉統籌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這要求一方面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推動農村進步。評價結果顯示,城鄉差距最小的地市是威海市,城鄉民消費水平差距僅有25.5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僅有105.05%,處于全省領先水平。日照、濰坊等地市的城鄉差距也在逐步縮小中。其中日照實施“鄉政工程”,加強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并投資40億著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而濰坊也推行了“農遠工程”、城鄉圖書借閱—卡通、城鄉戶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試點等一系列舉措,新農村建設也不斷推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1044個,直接服務農村居民超過600萬人。在全省17個地市中,僅有東營、威海兩地市實現了100%的鄉村自來水供給。大部分地市完全實現了農村通汽車,青島、煙臺、濟寧、威海、聊城五地市通汽車村數也超過了99%。以單位農業產值的農業機械總動力衡量的農業生產效率,菏澤、德州等地市位居前列,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從整體看,經濟不發達的城鎮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成績斐然,城鄉經濟、文化、教育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而濟南、青島、東營等經濟發達地市則表現不佳。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山東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著區域差異性。青島、濟南兩大中心城市的“新型度”最高,分別達到了3.777和3.005,并且在城鎮化水平總體評價和經濟發展總體評價中都名列前茅。而菏澤、聊城分別處于最后兩位,“新型度”綜合評價得分-2.815和-2.203。山東省現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集聚效應仍占主導地位,人口、資本等生產要素以及產業向兩大核心城市及其他經濟發展迅速的中心城市集聚。
由此,一方面使得青島、濟南易產生交通擁擠、用地用水緊張、環境污染、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等集聚不經濟現象,妨礙兩大核心城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將產生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愈發顯著,也必將阻礙山東省新型城鎮化進程。
結論
綜上所述,山東省新城鎮化的“新型度”存在顯著的外部區域差異性和自身內在發展不均衡性。青島、濟南、煙臺等經濟發達城市在新型城鎮化方面保持著領先優勢,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菏澤、聊城等地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仍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無論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高低,絕大部分城市在城鎮化、基礎設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城鄉統籌方面存在著發展的不均衡性。例如,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優良的青島市雖然在城鎮化、基礎設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勢明顯,但在資源節約和城鄉統籌發展方面相對薄弱,濟南、東營、煙臺等城市也面臨同樣問題。德州、濱州、菏澤等城市在城鄉統籌和資源節約等方面處于優勢,但城鎮化、基礎設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較為低下。
因此,山東省應走差異化新型城鎮化道路,各地市在繼續保持自身特色與優勢的前提下,著力改進處于相對劣勢的方面,從而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以及內在的發展不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