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腐敗”統治了這個國家
印度崛起是21世紀國際社會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但伴隨著高速發展,印度的腐敗現象也與日俱增;印度雖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其各階層充斥著的腐敗卻是人盡皆知的。近些年來,各種規模巨大的貪腐案件相繼曝光。
2008年,印度發生電信執照欺詐腐敗案,信息技術與通信部部長拉賈涉嫌以“白菜價”向電信運營商發放2G手機運營牌照,國家因此蒙受390億美元損失。此案被美國《時代》雜志列為全球第二大濫用職權案,僅次于美國最大政治丑聞“水門事件”,這一案件表明腐敗已滲透到部長級高官。令人錯愕不已的是,印度電信貪腐案經揭露后,國大黨聯合政府采取了“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處理手法,只是讓那個貪腐的電信部長辭職了事,并且仍然讓該黨人士繼任。這種出于黨派利益的做法激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2010年發生的英聯邦運動會腐敗案,涉及違規金額達500億到800億盧比,18億美元進入高官腰包。印度奧委會主席卡爾曼迪因此被中央調查局逮捕,其涉嫌合謀將英聯邦運動會的一個工程項目以難以置信的虛高價格承包給一家瑞士公司。《今日印度》社論說,“如果說有一個單詞統治了這個國家,那就是‘腐敗’。”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印度進行大選,印度媒體評述那是“一次關于腐敗的全民公決”。選舉中,大多數窮人以及被主流社會所排斥的“賤民”種姓人群把自己的選票投給了打著“反腐”競選旗號的印度人民黨。不僅窮人如此,印度中產階級、富人以及企業都對腐敗猖獗、辦事低效的國大黨政府失去了信任。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競選過程中主打“反腐”和“發展經濟”兩張牌,成功擊敗腐敗丑聞纏身的老牌執政黨國民大會黨,帶領印度人民黨獲得執政地位。“莫迪上臺后,人們會有錢,交通會便利,恒河會干凈,不再有貪官……”這是印度人民對莫迪政府的期待。
令躊躇滿志的莫迪頗感尷尬的是,剛剛走馬上任的他在組建政府新任命的21名高官中,居然有7名被控犯罪,66個政府正副部長中,三分之一涉嫌刑事和腐敗。其中45個部長中,13人面臨刑事指控,8人受到重罪指控,數量是國民大會黨執政時期的兩倍。例如,水資源部部長烏馬·巴爾蒂一度受到13項罪名指控,其中2項涉及謀殺未遂、6項牽涉暴亂。新上任的化學品和化肥部副部長漢斯拉杰·甘加拉姆·阿希爾被控約20項罪名,包括意圖挑起戰爭、恐嚇等。他先前在議會下屬的一個委員會任職,因在煤礦業掀起反腐風暴而聞名。公路交通和運輸部長尼廷·加德卡里也面臨4項指控,涉及刑事恐嚇等罪名。莫迪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印度人民黨主席沙阿更面臨下令濫殺、敲詐勒索等多項罪名指控。不過,針對內閣成員涉罪報道,財政部部長賈伊特利回應說,“這些只是指控,而不是犯罪事實”。
印度媒體評述,部長級官員涉嫌刑事罪名以及牽扯腐敗傳聞,令莫迪政府“清廉”形象蒙受陰影。印度非政府組織“民主改革聯合會”聯合創始人賈格迪普·喬卡爾說:“這表明法治和公眾意見沒有得到尊重。把這類人納入內閣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個壞兆頭。”
率先打出反腐牌
2014年5月26日,印度新任聯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首都新德里正式宣誓就職。莫迪就任總理后,率先打出反腐牌,一系列反腐措施接連推出。
2014年6月,新政府下發一份被譽為“莫迪11條戒律”的文件,旨在敦促公務員精簡辦事流程,清理陳舊政務文件以及設定明確工作目標,以期整頓公務員隊伍,除掉“蛀蟲”。另外,政府還修訂了1968年頒布的 《全印度公務員(行為)規范》,對公務員提出19點要求,規定他們應該保持政治中立、把公眾利益作為做決定的唯一標準。8月28日,莫迪正式啟動了一項讓國有銀行為窮人開辦賬戶的活動,希望借此能提升扶貧力度,同時鏟除腐敗溫床。
此前,莫迪在獨立日發表講話時就提及這一工程。美聯社報道稱,從那以后,印度國有銀行已經為窮人開辦了數以萬計的賬戶。在印度,莫迪被稱為“平民總理”,因為他來自底層社會,自然也受到貧民的廣泛支持。為窮人開辦賬戶這一舉措,本身就是一項惠民工程。印度大約12億人中,將近一半沒有銀行賬戶,按照莫迪政府的目標,到2018年,印度將再為1.5億人開辦賬戶。
莫迪在寫給國有銀行高管的一封信中說,銀行應盡其所能為窮人開辦賬戶,“這件事很要緊,如果開辦銀行賬戶的事情沒有辦好,其他開發項目都會受阻”。不久,印度全國國有銀行超過10萬家分行都在參與為窮人開辦賬戶的活動,印度政府希望借此邊緣化高利貸和個別不講道德的銀行。
莫迪說,為窮人開辦銀行賬戶,不僅能讓窮人“有機會接觸銀行和信貸機構,讓他們不再受高利貸剝削,還可以作為反腐的利器”。因為政府將要求有關部門經由銀行賬戶直接將福利和工作報酬等款項支付給個人,這筆錢將不再由地方政府代為分發。而按照以前的辦法由政府代發的話,極有可能被政府截留該款項而誘發腐敗行為。這一問題曾在印度長期存在,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莫迪說:“如果想擺脫貧窮,就需要結束金融服務遙不可及的現狀……新賬戶開辦了,(持有者)就朝著加入主流經濟邁近一步。”
為鼓勵更多人辦理賬戶,聯邦政府還為每個賬戶所有人提供10萬盧比(約合1650美元)的人壽保險。另外,當這類賬戶內沒有錢時,銀行也不會收取“管理費”。
誓言找回外流的每一分“黑錢”
上任半年后,莫迪向印度流向海外的“黑錢”發起挑戰。2014年11月2日,莫迪在國家電臺的演說中承諾,將追回印度人為避稅而藏匿在海外的每一分“黑錢”。他表示:“從這個國家搬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追回來。”《印度時報》報道,莫迪表示,從海外追回這些“黑錢”對他來說是一種“信念”,因為這些錢屬于印度的“勞苦大眾”。
在印度,海外“黑錢”是為逃稅而轉出印度的收入的別稱。印度政府指出,印度許多資金非法流向了瑞士、毛里求斯、英屬維京島等“避稅天堂”。“通過‘黑錢’渠道產生的臺面下的資本循環有損印度信譽,阻礙問責制度推進。”亨特學院歷史學教授巴加萬表示,解決“黑錢”問題可以為小人物帶來益處。
“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錢被藏匿在海外,我也不知道,政府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甚至上一屆政府也沒有估計過。每個人都在估算這一數字,我不想卷入那些數字中去。我承諾無論是多少錢,2盧比、5盧比、數億盧比,不管多少錢,從這個國家窮苦民眾中流出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被追回。這是我的承諾。”莫迪表示。“我可以向你保證,我會盡我全力。我只希望能繼續得到你們的祝福。”
一直以來,追回“黑錢”始終困擾著印度政府,高凈值個人和私營企業是“非法資金流動的主要推手”。蘭德公司高級政治分析師布蘭克指出,“印度超過1/3的外國直接投資來自毛里求斯這個小島國,幾乎都是企業用來避稅的方式”,這無疑給印度打擊“黑錢”帶來了難度。莫迪在競選中曾指責前任政府處理這一事務不力。新政府上臺后,莫迪專門組建團隊,展開非法海外賬戶持有人摸底和黑錢追回工作。
按照莫迪政府公布的數字,經過多方努力,2002年至2011年期間流往海外的“黑錢”大約是34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元),并列出一份627人的黑名單,開始進行追討。印度政府稱,黑名單中一半人是印度居民,可以對他們提起訴訟,另外一半則是海外印裔,印度稅法對他們無可奈何。盡管如此,印度對于追回流失海外的“黑錢”不遺余力。
據報道,資金流動方式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藏匿轉移不義之財變得更加容易。與此同時,法律系統的差異、協調調查成本高、國際合作不夠以及銀行保密法律都給印度政府追討“黑錢”的行動設立了重重障礙。
除卻技術性難題,追查“黑錢”還因涉及政治和權力而面臨障礙,如有“印度逃稅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商哈桑·阿里·汗遭到調查,卻至今尚未被深究。阿里·汗涉嫌洗錢數十億美元和資助國際武器交易,2007年遭調查,2011年因偽造護照遭逮捕。據悉,這名賬面年收入6萬美元的商人在瑞士銀行賬戶中存款至少80億美元。印度政府證實這個賬戶的存在,要求阿里支付數億美元的稅款,但遭到拒絕。據說阿里是幫助印度不少政客和商人將非法資金轉移到瑞士賬戶的中間人,這無形之中成了貪腐的中間鏈條。
莫迪認為,為追回海外“黑錢”所作努力是在“正確的軌道上”。盡管這是非法從印度轉移資金的一小部分,但開始追討已經震懾了“黑錢”的繼續流出。
向腐敗和貧窮開刀
在反腐敗問題上,莫迪的一個重要舉措是修訂《反腐敗法案》。印度的《反腐法案》早在1988年就得到議會通過,2005年簽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但是并沒有落實5年修訂一次的規定。2014年年底,莫迪提出修改草案,其中規定建立政府人員誠信名單,凡是上了名單的公務員就不受調查機構的“騷擾”,以便讓他們安心而中立地工作。
2015年8月15日,印度第68個獨立日慶典活動在首都新德里的紅堡舉行,莫迪強調向腐敗和貧窮開刀。莫迪在講話中強調了其打擊腐敗的決心,他形容腐敗就像白蟻,傳播速度雖然很慢,卻無處不在,只有通過及時噴射藥劑來消滅它。莫迪在講話中自豪地表示,上臺15個月以來,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沒有受到任何腐敗指控。莫迪表示印度必須擺脫腐敗,而且要自上而下,從高層開始。
事實上,莫迪此番話除了自證清白以外還另有所指。甘地領導的印度國大黨自2004年開始執政,直到2014年大選才敗給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其落敗的重要原因就是被多方指責其十年執政期間政府內貪腐成風,行賄受賄明目張膽。隨著國大黨下臺,清算開始,多名國大黨前高官落馬,連任兩任總理的曼莫漢·辛格也身陷多起腐敗丑聞。
2015年3月份辛格還因為一樁煤炭腐敗案接到法院的傳喚。此外還有多起轟動的腐敗案被曝出,包括泰米爾納德邦現任首席部長婕婭拉麗達因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罪被捕入獄,學員班考試作弊案牽扯到當地權貴高層,涉案人數高達數千人,涉案金額高達20億。印度的司法系統也存在嚴重的腐敗傳統,有錢就能夠逃脫法律制裁的例子屢見不鮮。印度寶萊塢著名影星薩爾曼·汗此前因為醉駕壓死路人被定罪,然而最后法院卻網開一面讓其獲得保釋,這一判決也受到多方的指責。因為印度高層的嚴重腐敗,故莫迪在2015年印度第68個獨立日慶典活動中明確表示反腐應該自上而下。
為緊縮開支,莫迪政府禁止所有官員乘坐飛機頭等艙、在五星級酒店開會及買公車。2015年新年過后,莫迪頂著保守派壓力,宣布砍掉已有65年歷史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他認為計委就是權力尋租的主要場所,必須砍掉,把權力轉移到財政部。對于腐敗案,莫迪政府主要懲罰受賄者,行賄被視為是犯罪行為,但在強迫或要求下進行的行賄,可以依法受到保護。去年10月,莫迪政府決定修改破產法,加快困難企業的重組速度,避免無休止的法律訴訟,減少環節繁雜帶來的腐敗可能性。
建立廉潔政府從自己做起
曾經有媒體將莫迪稱為“非典型印度政客”,實際上,他是印度為數不多的從未卷入過貪污丑聞的政客之一。在莫迪的支持者眼中,“高效、果斷、廉潔、以解決問題為己任”這些和印度政客絲毫沾不上邊的形容詞正是對莫迪最好的詮釋。
在建立高效清廉政府方面,莫迪率先垂范,從自己做起。據莫迪總理辦公室公布的最新財產細節,在上一財年結束時,莫迪手中持有的全部現金僅為4700盧比(約合人民幣455.43元),相比2014年8月中期公布的38700盧比有所下降。但是,在這一段時期,莫迪的可動產和不動產的總值已從去年3月公布的1261.2288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22萬元)上升至1411.4893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36.7萬元)。
根據財產報告,莫迪沒有任何機動車、飛機、游艇或是輪船。雖然莫迪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仍有銀行賬戶,但在德里卻沒有。莫迪沒有貸款,擁有的珠寶包括4只共重約45克,價值約11.9萬盧比(約人民幣1.15萬元)的金戒指。
莫迪工作勤勉、滴酒不沾,據稱他既不腐敗,也不需要腐敗利益——雖然他17歲時有過一段短命的包辦婚姻。1969年,納倫德拉·莫迪和17歲的Jashodaben通過印度傳統的包辦婚姻結為夫妻。婚后不久,他就去喜馬拉雅山旅行,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夫妻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到3個月。用莫迪的哥哥薩姆海的話說,“兩人并沒有肌膚之親”,當然也就沒有子女。盡管如此,Jashodaben并未心生怨恨,相反,她一直是莫迪的狂熱“粉絲”。她會去關注一切有關莫迪的消息。傳記作家NilanjanMukhopadhyay在為莫迪所寫的傳記《這個男人,這個時代》(TheMan,TheTimes)中寫道,莫迪加入的國民志愿服務者聯盟(RSS)并不贊成成員結婚,如果莫迪承認自己的婚姻,就意味著給自己的政治前途畫上句號。
多年以來,莫迪一直稱自己是單身漢,“獨身一人,我能為誰貪污腐敗呢?”清廉、反腐是莫迪受到印度人民擁戴的主因。他上任后,要求公務員不能將親屬納入私人職員,不得將合同授予親屬,清除裙帶關系形成的貪腐。
《金融時報》評論說,莫迪看上去贏得了印度多數選民的支持,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印度人希望經濟能像中國那樣”。莫迪公開表示,“本屆政府剛剛掌權時,所有人都不看好印度。現在,我們不僅正在趕上中國,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中國。”總部位于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組織在今年年初公布了2015年度全球國家清廉指數,印度的排名似乎也印證了莫迪的看法。印度在168個被調查國家中排名第76位,中國列第83位。這是繼2014年度之后,印度第二次在國家清廉程度上超過中國。
在反腐問題上,對于莫迪的做法,輿論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居多。“反腐法治化,就能形成長期管用的規矩,讓官員知道哪些事是禁區;反腐惠民化,通過反腐深入底層社會,讓老百姓獲得一定實惠,從而獲取了民眾的支持。”雖然“莫迪式反腐”的效果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他的基本思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