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容(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院 德陽 618000)
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楊洪容(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院德陽618000)
目的:探討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后均給予米非司酮治療,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0例,觀察組術后給予米非司酮的劑量為6.25mg/d,對照組使用劑量為12.5mg/d,經過半年的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激素水平及臨床效果。結果:激素水平各指標進行比較,P水平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E2、T、LH、FSH、PRL及癥狀總緩解率,兩組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對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能夠顯著緩解癥狀,療效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小劑量 米非司酮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 治療效果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發病率、復發率均較高,一旦發病主要表現為痛經、月經異常、不孕、性交疼痛等,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常采用手術治療,為了提高手術療效在術后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適度,改善預后。常用的藥物為米非司酮,但該藥長期大量應用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此,為了探究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不同療效,現結合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7歲。所有患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后實施手術治療。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進行比較不具有顯著性,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觀察組患者于手術后首次來月經后的5天口服米非司酮,劑量為6.25mg,1天1次,連續服藥半年[1]。對照組患者將服藥劑量改為12.5mg,服藥次數及時間均同觀察組。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激素水平進行觀察,主要包括孕酮(P)、黃體生成素(LH)、睪酮(T)、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
1.4療效判定: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程度將療效分為三個等級:盆腔觸痛結節完全消失,疼痛消失為完全緩解;盆腔觸痛結節變小、變軟,觸痛減輕明顯為部分緩解;所有癥狀未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趨勢為未緩解。
1.5統計學方法: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同時分別進行t和x2檢驗,組間進行獨立樣本檢驗,P<0.05表示具有顯著差異。
2.1兩組激素水平比較:經過治療觀察組P水平為(18.95±8.56)nmol/L,對照組為(11.43±7.42)nmol/L,差異顯著(P<0.05)。剩余的5項指標E2、T、LH、FSH、PRL兩組間比較不具有顯著差異。
2.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經過治療觀察組完全緩解470例,部分緩解13例,未緩解17例,總緩解率為96.6%;對照組中完全緩解467例,部分緩解15例,未緩解18例,總緩解率為96.4%,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一種典型的婦科疾病,對雌激素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在臨床用藥中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對于該病臨床上常行手術治療后給予患者藥物繼續治療,以提高手術療效,保證患者的生理舒適度。
米非司酮可有效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的體外增殖,促進其凋亡,大量研究證實[2,3],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應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后,毒副作用小,患者內分泌功能受到的影響小。有學者[4]觀察了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效果,為120例實驗組患者應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為12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12.5mg米非司酮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血清孕酮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小劑量米非司酮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在本研究中500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手術后給予6.25mg米非司酮,并與對照組使用12.5mg米非司酮進行比較,E2、T、LH、FSH、PRL及癥狀總緩解率比較,差異不顯著;P水平為(18.95±8.56)nmol/L,對照組為(11.43±7.42)nmol/L,差異顯著(P<0.05)。
米非司酮是一種炔諾酮衍生物,與孕酮受體結合能力較強,有研究數據顯示,米非司酮與孕酮受體的親和力是孕酮的2~10倍,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治療中具有較佳的應用效果。米非司酮可促進妊娠組織萎縮,溶解卵巢黃體,降低機體雌二醇水平,此外,還能減少促核分裂,促進絨毛組織變性,提高內源性前列腺素分泌水平,降低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促使蛻膜出血、壞死、脫落。值得注意的是,米非司酮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但隨著藥物劑量減少,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降低。
總之,對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在臨床具有推廣價值。
[1]劉立群,何善陽,游澤山,等.不同劑量米非司酮聯合當歸四逆湯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治療中的應用 [J].廣東醫學,2013,6 (6):962-965.
[2]孫志紅.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應用孕三烯酮和米非司酮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1):119-120.
[3]許大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米非司酮治療20例療效觀察與探討[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2):330-331.
[4]宋治蘭,賀進,錢碧慧.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聯合米非司酮治療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1,13(11):1530-1532.
R711.71
B
1672-8351(2016)02-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