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春(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 柳州 545006)
中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研究進展
鄧建春(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柳州545006)
目前醫學上對發病率較高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多采用綜合對癥治療,臨床上有一定療效,但還是存在一些停藥后癥狀反復、藥物副作用較大的弊端。采用中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綜述近些年采用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中醫 綜述
根據臨床癥狀,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功能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分為四個亞型,即腹瀉型、便秘型、不定型和便秘腹瀉交替型,而最為多見的是腹瀉型(Diarrhea Irritanle Bowel Syndrome,IBS-D)。調查顯示,世界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國內發病率大約在5.7%,西方國家發病率在10%~20%。目前,腸易激綜合征已經發展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重要病癥,長期腹瀉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引發肛周疾病等[1]。中醫學中并無腸易激綜合征病名,該病屬于祖國醫學中的“濡泄”“注泄”“洞泄”“饗泄”等范疇。中醫認為肝、脾、腎為此病病位,病因與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命門火衰、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故此病關鍵在于脾虛與濕滯[2]。近年來國內采用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效果良好,相關報道較多,本文綜述近些年采用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安文哲[3]將70例IBS-D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辨證分為:肝脾不和型,予以柴胡疏肝散合痛瀉要方加減;脾腎陽虛型,予以四神丸加減;脾氣虧虛型,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對照組口服匹維溴銨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8.18%,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李熠萌[4]將60例病例辨證分為:脾氣虛弱型,方選參苓白術散;脾腎陽虛型,方選四神丸合理中藥;肝郁脾虛型,方選痛瀉要方。對照組20例采用得舒特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1.67%,對照組有效率為6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丁有榮[5]將48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24例治療組辨證分為:脾腎陽虛,予以四神丸加味;脾虛濕困,予以參苓白術散加味;肝脾不和,予以痛瀉要方加減。對照組24例予以匹維溴銨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張聲生[6]將360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辨證分為:脾腎陽虛型,方選四神丸加減;肝郁脾虛型,予以痛瀉要方加減;脾胃濕熱型,予以葛根芩連湯加減;脾虛濕阻型,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對照組予以匹維溴銨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6.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3%,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任才厚[7]將60例病例辨證論治分為:脾腎陽虛型,治以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加減;脾虛濕盛型,治以參苓白術散加減;肝郁脾虛型,治以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寒熱錯雜證,治以半夏瀉心湯加減。對照組20例予以口服得舒特。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鞏艷春[8]將56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予以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對照組26例服用施連康和思密達,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謝有良[9]對治療組予以痛瀉要方加味,對照組予以匹維溴銨、思密達、乳酸菌素,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賈長文[10]將156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8例,口服參苓白術湯,對照組78例,予以匹維溴銨片,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韋艷碧[11]將93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口服烏梅丸,對照組45例,予以口服雙歧桿菌片、思密達,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88%,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張艷霞[12]予以68例病例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對照組予以口服思密達,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9.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52%,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林躍明[13]予以77例病例以半夏瀉心湯加味,對照組口服匹維溴銨片,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5.24%,對照組有效率為8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池美華[14]予以35例病例以葛連藿蘇湯,對照組治以復合乳酸菌膠囊和馬來酸曲美布汀,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4.3%,對照組有效率為8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沈文[15]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基本方:黨參、生苡仁各15g,生山藥、炒白術各12g,茯苓、蓮子、白扁豆各10g,蒼術5g,五味子3g,炙甘草、吳茱萸各2g,腎虛患者加肉豆蔻和補骨脂各10g,腹脹患者加白芍和防風各10g,肉桂3g,濕熱患者加黃柏12g。對照組予以得舒特和復合乳酸菌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鄒百柱[16]予以60例病例參苓白術散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基本方:薏苡仁30g,茯苓20g,山藥18g,黨參、白術各15g,陳皮、法半夏、黃芩各10g,砂仁8g,甘草、黃連、干姜各6g,腹痛患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8g,腹脹患者加厚樸和檳榔各10g,納差患者加焦三仙各10g。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目前,中醫對于IBS-D還有多種其他治療手段,如針灸、推拿、熱敷、灌腸等,配合辨證論治能獲得較好療效。陳順喜[17]采用隨機分組法,將60例病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予以熱敏灸治療,對照組予以馬來酸曲美布汀。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P<0.05)。李浩[18]將35例病例作為治療組,針刺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太沖治療,電針刺激雙側天樞穴,35例IBS-D病例作為對照組,口服匹維溴銨,治療一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癥狀明顯改善,3個月后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王新芳[19]予以43例病例熱奄包(由當歸、干姜、川芎、獨活等制成)配合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治療,對照組40例予以匹維溴銨治療,治療一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癥狀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郝德飛[20]予以60例病例白術芍藥散治療,并配合推拿,對照組口服白術芍藥散,3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西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尚無特效方法,作用單一且有副作用,臨床應用受限。中醫藥在治療該病上有較好療效,尤其表現在改善IBS-D癥狀、控制復發率、提高生活質量上具有較大優勢[21~25]。但中醫治療IBS-D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統一的臨床療效標準和實驗室數據支持,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尚有待考證;療程缺乏統一規范,臨床報道大多為近期療效,遠期療效觀察不足,無法總結疾病復發率;臨床試驗研究設計相對簡單,樣本量小,可靠性不高,干預措施單一,難以分析和評價整體療效;創新性前瞻性不足等。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本病中的治療優勢值得進一步研究,并形成規范推廣。
[1]曹健,吳耀南.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4):238-240.
[2]黃彥銘,席婭,譚萬初,等.中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研究現狀[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8):50-52.
[3]安文哲,石偉.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5例療效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3):47-48.
[4]李熠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S1:52-54.
[5]丁有榮,丁麗娟.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4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602-607.
[6]張聲生,汪紅兵,李振華,等.中醫藥辨證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3 (1):467-469.
[7]任才厚.辨證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5):414.
[8]鞏艷春,陳霞.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4(11):52-54.
[9]謝有良,焦志剛.痛瀉要方合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5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1286-1288.
[10]賈長文.參苓白術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1,26(9):1136-1137.
[11]韋艷碧.烏梅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9):80-81.
[12]張艷霞,劉啟泉,孫勝振,等.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8例臨床觀察 [C]//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北京:中華中醫藥學會,2007:346-349.
[13]林躍明,陳碧蝦.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42例[J].福建中醫藥,2010,41(4):30-31.
[14]池美華,王忠建,姚憬,等.葛連藿蘇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5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6):483-484.
[15]沈文.參苓白術散合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3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5):52-53.
[16]鄒百柱.參苓白術散合半夏瀉心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7):116-117.
[17]陳順喜,王延武.熱敏灸療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2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3):199.
[18]李浩,裴麗霞,周俊靈,等.針刺與西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對照觀察[J].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2013,23(2):11-16.
[19]王新芳,譚明義.中藥熱奄包配合TDP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腹部癥狀[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7):79-80.
[20]郝德飛,張博.推拿配合白術芍藥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2):97-98.
[21]周恩華,丁光宏,吳煥淦,等.針刺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蠕動的即時效應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29(2):283.
[22]呂冠華,王長洪,高文艷,等.健脾法為主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食物不耐受患者的臨床觀察 [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29(12):2620.
[23]王佳薇,沈勒.寧心安神法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內臟高敏感性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29(9):2127.
[24]葛炎良.升陽益胃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重疊餐后不適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29(2):433.
[25]許惠娟,滕超,錢永清,等.痛瀉要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結腸組織血管活性腸肽及受體Ⅰ表達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2):268.
R259
A
1672-8351(2016)0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