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善長
摘要:明初先后在今貴州省黎平縣設置五開衛和黎平府,衛管屯兵,隸湖廣都司,府領各長官司,隸貴州布政使司,形成府衛同城而分隸二省的格局。嘉靖以來,軍政廢弛,衛所凋殘,導致非法的“款軍”橫行無忌,他們不僅欺壓黎平府官員,而且常毆打、驅逐守備等衛所長官。而衛司捕等官員勒索衛軍,是“五嘩六嘩”兵變的直接原因。朝廷平定衛軍叛亂后,為解決困擾黔楚兩省的款軍問題,決定設置黎平軍民府,以府轄衛,使黎平成為黔楚一重鎮。
關鍵詞:五開衛;“五嘩六嘩”;黎平軍民府
位于今黔東南州黎平的五開衛是明代在黔東南地區最早建立的衛所,據史料記載五開衛當時共有中外16個千戶所,擁有超過32 000名兵士。五開衛的規模遠遠超過了明代兵志規定的“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的定制,不僅在整個今貴州所轄衛所中無出其右,即使在明代的衛所中也比較罕見,這自然引起衛所軍戶研究者的注意。但因五開衛屬湖廣都司管轄,貴州方志多不載其詳情,且原有的文獻現多散軼,故對五開衛的研究較少。衛所史料較集中于明初洪武時期,永樂以后隨著“右文抑武”政策推行和朝政昏庸,軍備廢弛,衛所凋殘,相關衛所的史料已不多見。但地處湘黔交界的五開衛在萬歷初期頻繁兵變,史稱“五嘩六嘩”,擾動湖廣和貴州兩省,迫使朝廷派軍平叛并設置黎平軍民府。“五嘩六嘩”和黎平軍民府的設立是黔東南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相關研究并不多見,郭紅、鐘鐵軍和吳春宏等也曾提及,不過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五開衛與黎平府的糾紛和明清時期行政區劃的邊界劃定,對“五嘩六嘩”事件及黎平軍民府的設置涉及不多。
一、五開衛與黎平府之關系
洪武十一年(1378年),黔東南清水江下游地區苗侗土著不滿明廷的剝削壓迫,在首領吳勉的領導下發動反抗的大起義,殺靖州衛指揮僉事過興父子,明廷派大軍鎮壓,吳勉躲匿,起義處于低潮。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吳勉號稱“劃平王”,各土司也紛紛響應,號稱20萬眾,攻打官軍,占領今黎平、錦屏、榕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引起明廷的恐慌。朱元璋令楚王楨督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等率數十萬大軍征剿,設計擒斬吳勉父子。鑒于五開地方苗夷桀驁不馴,叛服無常,朱元璋決定在此設立五開衛,隸屬湖廣都司。后又在今黎平城外陸續設置守御千戶所,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共有“內外十六所”。
黎平設府肇始于思南、思州兩宣慰使司田宗鼎與田琛構怨仇殺。據明史《貴州土司》傳記載,黎平為元代潭溪地,洪武三年(1370年),由辰州衛指揮劉宣武率兵招降,隸辰州衛,增設五開衛后,由五開衛“鎮之”,隸屬思州。后來,思南、思州兩宣慰司為爭沙坑地相互攻殺,不服從朝廷調解,永樂帝命行人蔣廷瓚召之,令鎮遠侯顧成以大兵壓其境,執田琛械送京師。宗鼎放回后不思悔改,逞忿報復,并對朝廷出誹言。明廷遂逮治宗鼎,廢兩宣慰,永樂十一年(1413年)將思州、思南管轄39長官地,設為8府4州,設貴州布政使司。宣德十年(1435年),并新化府入黎平”]8183,領潭溪、八舟、洪舟泊里、福祿永從、曹滴洞、古州、西山陽洞、湖耳、亮寨、歐陽、新化、中林驗洞、赤溪湳洞、龍里十四長官司。正統六年(1441年),因土官李瑛絕嗣,改永從蠻夷長官司為永從縣,置流官。
從五開衛和黎平府設置過程來看,可總結出以下特點:從時間來看,五開衛設立在前,黎平府成立在后;從二者歸屬來看,五開衛屬湖廣都司管轄,而黎平府歸貴州布政司管理;從二者的設立目的來看,五開衛是為了鎮壓當地土著的反抗,而黎平府設置卻是為了有效管理土司、征收賦稅;再從力量對比上看,五開衛顯然占有絕對優勢,擁有規模龐大的衛所和內地遷來數以萬計的士兵及其家屬,而黎平府卻僅有少量的流官管轄當地的10余土司。因此黎平府嚴重依附于五開衛的保護,明廷將黎平府于五開衛同城即有此考慮,也即王士性所講的“其開設初只有衛所,后雖漸漸改流,置立郡邑,皆建于衛所之中,衛所為主,郡邑為客”。
關于對五開衛和黎平府這種分屬兩省管轄的現象,早在明代就引起時人的議論,認為這是祖宗“犬牙相制”控制地方的舉措。郭紅、吳春宏等論述較為詳盡,就不再贅述。筆者認為,五開衛、黎平府分屬兩省,與五開衛和黎平府設置的過程息息相關,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黎平地方本厲思州宣慰使司轄地,緊靠湖廣辰州、靖州,思州田氏對其控制極其有限。比如洪武三年(1370年),此地就是由辰州衛指揮招降,并隸屬辰州衛。后吳勉發動長達8年的反抗明廷的大起義,都是從湖廣派出大軍鎮壓。黎平與湖廣接壤而距貴陽遙遠。湖廣是大明統治的核心區域,局勢穩定,兵餉充足;而貴州都司設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管轄衛所十分有限,且貴州屬新辟之地,除衛所外,都是對明廷心存疑懼或不滿的土司或土著,土司反叛、土著起義層出不窮,貴州都司根本沒有力量顧及相對偏遠的黎平。因此,鎮壓吳勉起義后設立五開衛歸湖廣都司管轄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再看看黎平府的設立,無論是蔣廷瓚召問,還是鎮遠侯顧成的大兵壓其境都是貴州之力,與湖廣沒有任何關系,故黎平府歸貴州布政使司管轄。另外,五開衛長期屬湖廣管轄,經濟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明代湖廣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地處長江中游,交通便利,土地廣闊、肥沃,氣候溫和,物產富足,是明代糧食主產地。明中期即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語。而貴州山多田少,地瘠水冷,“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貴州為最后,故財賦所出不能當中原一大郡,諸所應用,大半仰給于川湖”,而五開衛規模龐大,兵士眾多,貴州有限的財力難以支撐,劃歸湖廣更能保障衛所的正常運轉。
五開衛實力雄厚,黎平府要依附五開衛的保護,五開衛自然不把黎平府放在眼里。但在明代前期,由于當地土著時常反叛,五開衛和黎平府尚能同心協力對付當地苗民,鎮撫地方。到了弘治時期,土著漸馴服,軍民相安無事,從事生產,軍民皆富后,衛軍就猜嫉黎平府,陵轢府僚。所謂“當國初時,苗夷常內侵,四郊多壘,猶與府戮力御苗。孝廟以后,邊境漸無事,軍夷皆富,則猜嫉轉甚”,最終導致“五嘩六嘩”兵變。
二、“五嘩六嘩”始末
關于“五嘩六嘩”,萬歷《貴州通志》和郭子章《黔記》都有記載。“五嘩六嘩”的主謀是“款軍”。款軍,應是五開衛軍中部分軍卒打著“御苗”旗號結成的一種非法組織,即“居常合眾為款,借號御苗”。筆者認為“款軍”的“款”顯然是借鑒了當地土著苗侗村寨中“具有農村公社性質的社會組織,歷史記載中稱為‘合款‘議款‘議榔”合榔”的制度。光緒黎平府志作者認為款軍始于明宣德年間黎平府從官團遷入五開衛城時。
明中期以來,因軍政廢弛,導致五開衛款軍這一非法組織不斷壯大,款軍不僅陵轢黎平府官員,而且也不把衛所監司放在眼里。早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湖廣辰沅兵備副使朱藻至五開衛巡視,款軍周泰等鼓譟,縱火焚燒司門,驅逐朱藻,不讓其待在五開衛。朱藻無奈,只好逃亡靖州。款軍達到目的后,變的更加肆無忌憚。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款軍周宗、劉芳等在衛堂上鞭撻守備路良,并縱火焚燒黎平府門。三十九年(1560年),上黃、潘老寨苗民與衛軍發生爭執,結仇,知府張廷桂前往勘查,五開衛軍怨張知府沒與其約會,就毆打廷桂,并把知府公堂座椅擊得粉碎。四十二年(1563年)鞭撻守備姚紹武,四十五年(1566年)打守備魏麒。有王成、潘應星二人,本是無賴惡棍,加入款軍,狼狽為奸。當時新化所軍與潭溪民爭婚,款軍主張率兵攻打潭溪,于是打開武庫,取兵器橫行縱掠,無所忌憚。知府劉汝順召問,衛軍當面侮辱汝順。萬歷元年(1573年),汝順準備赴貴陽,衛軍害怕汝順告發,阻攔不讓汝順出城,不久,率眾將汝順趕到潭溪,又把汝順驅逐到靖州。汝順在靖州暗地書寫五開款軍諸不法行為的狀書,不久,朝廷就擢升汝順為四川按察司副使,汝順在赴任途中盡發五開衛款軍罪狀。于是湖廣最高長官巡撫、巡按派人逮治王成、潘應星等6人,罰其戍邊衛,這才壓制住了款軍的囂張氣焰。官方調查后認為王成和潘應星應各自追贓銀200兩,但過了數年,二人均不肯出,于是讓衛軍分攤。五開衛司捕覺得這是個發財的好機會,就接手此事,對衛軍進行敲詐勒索,衛軍不堪忍受,憤怒異常。萬歷八年(1580年),六所軍劉應、胡國瑞、盧國卿、周官、姚朝貴、劉高各率其黨嘩變,號“六嘩”;款軍傳木刻,糾集天甫、銀賴諸苗為后應,響應的苗民來自五個長官司,號“五嘩”。這就是“五嘩六嘩”事件。可見,光緒黎平府志編修者對六嘩的解釋“時衛軍有六新軍以御苗為名號,曰款軍,常與五司苗眾糾聚攻劫,致有五嘩六嘩之稱”,顯然是望文生義,不確。
劉應,本是五開衛指揮劉璋的家丁,劉璋害怕劉應嘩變會累及自己,于是暗地派人刺殺了劉應。胡國瑞知道后率兵焚掠劉璋家,想殺了劉璋,最終逼劉璋出銀320兩賠償劉應命,并捆綁百戶恕學仁,截其發,砍其手指,令自殺。在一天中就撲殺所憎恨的陸繼先等60余人。當時,守備林維喬奉命移駐五開。國瑞對眾人說:“烏容彼處此為哉,吾曹且大不便!”焚毀林守備的衣冠、圖籍,將其逐到萬福山。閉城門,建號稱變。眾軍士怨恨衛司捕一向要挾、索取他們大量錢財,于是焚燒其居室,掠其家產,并逼其出巨額的錢財贖罪。萬歷九年(1581年)夏天,右所軍與中所軍爭摘豆葉,國瑞格殺彭玉、彭大武父子,并射中倒地五人。苗尚萬入城進行貿易,因抽佩刀殺一名軍人,國瑞捉住后,到演武場令人將其斬首。于是,銅鼓、靖州、中潮、龍里諸軍皆響應國瑞,十分猖獗。湖廣巡撫和兵備道多次令衛所長官進行安撫,卻沒有效果。于是,朝廷決定平叛。
三、平叛及黎平軍民府的設立
萬歷九年(1581年),新任的湖廣巡撫陳省上疏于朝廷,請派兵鎮壓。九月庚辰,兵部討論五開衛處置事宜,主張移靖州參將于五開以資彈壓,移辰州通判于靖州專司糧餉,責成衛官以戢罪本,嚴捕首惡以遏亂萌,辰沅道兼制黎平,更調兵備龍宗武、張思忠進行鎮壓等。萬歷帝同意兵部的意見,令陳省嚴督兵備等官責令五開衛將首惡胡國瑞等正法。十二月,調諸路兵4000人,主將駐靖州,分遣守道參政賀邦泰、兵備僉事龍宗武、參將鄧子龍各帥所部攻五開,令五開衛獻首惡。國瑞穿盛裝,張華蓋,登上城堞,大呼曰:“若有精兵,吾有堅城,欲令何獻?”欲作困獸斗。當時,衛司捕也領一隊人馬進逼城下,守城衛軍怒,磔其妾擲于城下曰:“今日猶能挾王成取吾財乎?”大軍圍城急,城中脅從者漸漸悔悟,紛紛散去,不再為國瑞賣命。龍宗武等偵知之,率所部火攻東門,城中守軍爭相救東門,城外遂分攻東門之兵攻打北門,入城,擒盧國卿、周官,并斬殺數十人。胡國瑞從西門逃出,不久在武岡被擒獲。
萬歷十年(1582年)五月丙寅,將五開逆犯胡國瑞等25名梟首示眾,并變賣國瑞家口入官。因五開衛指揮治軍無方,叛亂迭起,而降五開衛指揮鐘鳴震等級,調邊衛。次日,因平叛有功,升巡撫陳省為兵部右侍郎僉事,龍宗武為右參議,巡按錢岱等各有封賞。
平叛后,陳省認為五開衛“五嘩六嘩”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五開黎平府衛同城卻分屬兩省,造成軍、府隔閡;二是品秩較低的守備駐守五開,難厭軍心;三是五開、靖州等衛刁徒云集,為患叵測。為此,向朝廷建議將黎平改為軍民府,以五開衛所軍舍聽軍民府專制,使軍民合為一體,府屬官賢否聽湖廣撫按舉劾;另外,移參將駐五開進行彈壓;再次,清理軍伍,按其情罪輕重分別處理。這些提議得到朝廷認可。
黎平設置軍民府,困擾黔楚多年的府衛分轄引起的府衛糾紛,款軍橫行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萬歷《貴州通志》的編修者評價道:“于是,府轄衛所,而黎平重矣!”
四、結語
從五開衛設置的過程看,五開衛歸湖廣都司管轄是合情合理的,當時府衛分屬兩省有其必然的客觀原因。但這種情況使府衛、軍民隔閡日益突出,造成款軍經常凌辱府僚的局面。府衛矛盾僅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五開衛在嘉靖以來,軍紀蕩然,管理混亂,致使非法的款軍橫行。款軍常常毆打、驅逐其上司——守備,甚至是兵憲。這種以下亂上、目無軍法的行為竟得不到懲處,故款軍日益囂張,無所忌憚。衛司捕等軍官唯利是圖,勒索衛軍錢財,直接導致“五嘩六嘩”兵變的發生。最終,朝廷下決心平叛,平叛后為防止嘩變再次發生,湖廣巡撫陳省提議將黎平改為軍民府,以府轄衛,加強黎平的事權,使黎平府成為湘黔邊境一重鎮。黎平設立軍民府有其重大意義,誠如陳省所上《議處五開疏略》:“府衛聯厲,文武并飭,非惟桀驁懻忮之風永當塵消冰釋,抑且聲名文物之盛可期風動云蒸矣。”
[責任編輯:龍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