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清 李湘宜
摘要:上海市高校六個市級藝術團承擔著發展和推廣民族音樂的任務以及在高校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本文將以這六個市級民樂團作為科研對象展開現狀調查與發展研究。通過調研來清晰的展示幾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學生民樂團現實狀況,總結出亮點及建議,希望對綜合性高校的民樂團發展具有現實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市級藝術團 民族音樂 民樂團
“市級藝術團”的命名來自于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對各學校藝術團考核評估,有22所高校的43個社團被正式命名為上海市大學生藝術團分團,高校民樂團這一項分別評選出五個市級民樂團,他們分別是上海大學民樂團、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復旦大學民樂團、上海師范大學民樂團、上海中醫藥大學民樂團。為了在上海更好的發展民族音樂,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起的上海民樂聯盟以及上海學生民族樂團于2015年7月正式成立。這六個市級藝術團承擔著發展和推廣民族音樂的任務,以及在高校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那么六個市級民樂團的現狀如何?如何發展?這類問題需要及時對各樂團做一些橫向、縱向的調研和總結。
一、樂團概況
1.上海大學民族樂團
上海大學民族樂團(以下簡稱上大民樂團)成立于2005年,由40位民樂演奏專業學生以及校內民樂演奏特長生組成。民樂團不僅積極參加學校及各個學院的大型演出活動,還多次參加上海市級比賽及社會慈善演出,并獲得了市級獎項。民樂團成立以來,在兩位專職民樂老師的指導和團員們的共同努力下,演奏水平有了飛速的提高,具有較高的專業演奏水準。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校際、國際文化交流的展開,上海大學民族樂團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外高校以及孔子學院的巡演,2015年10月上大民樂團兵分兩路代表學校參加國家漢辦在巴林、格魯吉亞、愛美尼亞等中東一帶和美國肯塔基大學、密西西比大學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交流活動,均受當地大使館、華人華僑以及外國高校的熱烈喜愛。2014年民樂團學生隨上大藝術團出訪英國巴斯斯巴大學進行藝術文化交流,也給巴斯斯巴大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上大民樂團赴土耳其海峽大學進行演出。2012年6月民樂團受邀參加法國貝爾福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音樂節,兩場音樂會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并被評為最受歡迎的金獎代表團,并于2012年春節再次出訪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梅紐因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在當地舉辦多場專場音樂會,獲得當地高校、孔子學院和國際友人的高度贊揚。
目前樂團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學生已有40多位,演奏特長學生10多位,樂團規模在不斷壯大,演奏水準明顯提高,多次參加市級比賽且成績顯著,代表學校、上海市參加各種音樂活動,收獲好評,在兄弟院校的藝術團的觀摩交流中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每年堅持舉辦樂團專場及新年音樂會的演出,成為了上海大學展示校園文化以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一個亮點。
2.上海師范大學民樂團
上海師范大學民樂團全稱為“上海師范大學民族管弦樂團”,此命名是2013年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正式批準后更名的(以下簡稱上師大民樂團)。樂團目前有專業學生65名,其中包括樂器表演專業和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上師大民樂團的建設和發展十分突出了其定位的宗旨——“創建上海大學生一流藝術社團”的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采訪、調研和總結,上師大民樂團在管理上從教師管理制向學生自治轉變,樂團的建設也從內部擴充、完善建設向外部發展延伸。他們在演出形式以及音樂內容上大膽結合當代音樂新模式,展現了新時期大學生的獨特視角和審美,并將這些與民族情愫緊密聯合在一起。
上師大民樂團近三年承接了多次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如:走進上海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等,同時《我的祖國》《西北組曲》也成為上師大民樂團的經典曲目。上師大民樂團在2014年參加了一年一度的“長三角民族樂團展演”活動,并獲得“最佳風采獎”。在2015年年初代表上海市赴天津參加“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民樂專場獲得第一名的殊榮,這也是我們其他高校民樂團學習的榜樣和進步的目標。同時這些優秀的成果以及成功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3.上海中醫藥大學民樂團
上海中醫藥大學民樂團(以下簡稱中醫大民樂團)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一群愛好民樂、有民樂演奏特長的學生自發組織的民樂社團,隸屬于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團委。2003年中醫大民樂團正式成為首批四個上海市藝教委所屬大學生藝術團之一。現今,中醫大民樂團是校級專業的演奏團體,有著完備的招生制度和嚴格的管理體制。樂團各聲部學生齊全,約有40多位團員,演奏水平尤其突出的是打擊樂聲部。中醫大民樂團和其他高校民樂團特別是設有音樂學院的高校民樂團定期排練課程的設置有很大的不同。在樂團的管理制度中,每年在民樂團團員中選出2-3名專業與文化課成績都優秀的同學,推薦免試直升研究生。近幾年樂團的團員中有博士1名、碩士8名。在樂團的音樂文化背景中這些高學歷的團員起到了帶動本科生積極學習的作用,從而起到了“藝術培養和熏陶促進文化課的學習,文化課素養的提高也增加了藝術文化修養”的作用。在這三年里中醫大民樂團多次參加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以及上海“非遺高校行——上海大學生‘江南絲竹交流展演活動”等。
4.復旦大學民樂團
復旦大學民樂團成立于1997年,是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領導下的一個知名的學生藝術團。建團以來民樂團一直堅持“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宗旨,依托校園環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在校園內外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近兩年復旦大學在專家和老師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教育成果,排練了一系列具有較高難度的曲目,多次代表學校參加上海市及國內外各項演出和比賽,充分展現了復旦師生的藝術水準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復旦大學民樂團充分發揮民樂在跨文化交流溝通中的特色橋梁作用,積極參與各類國際交流項目,通過藝術交流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魅力并給復旦大學對外交流形象增添了民族特色。同時,跨文化的藝術交流活動也拓寬了民樂團學生的視野,也將國外優秀的音樂文化的滋養帶給本校大學生。
5.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
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隸屬于校團委,近兩年校團委為進一步加強藝術教育,探索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藝術教育發展推進機制,上海財經大學各大藝術團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在藝術課程、基地建設和藝術團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上海財經大學藝術團有四大藝術實踐基地,民樂團是其中之一,民樂團依托四大藝術實踐基地,系統規劃著民樂常規課堂,邀請業內知名專家老師制定專業實踐教學和培訓計劃,開展民族音樂系統教育課程,2014年度這四大藝術實踐基地累積開展常規教學課程220個課時,為備戰大學生藝術展演以及專場演出,集訓教學246課時,參與學生高達三百多人,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教育效果。與此同時,加強對藝術實踐團隊的專業管理及引導,規范團內活動開展流程及考核,制定了《上海財經大學學生藝術團隊管理考核辦法》,結合學分認證,形成規范制度保障,探索了藝術教育實踐教學的良好模式。
6.上海學生民族樂團
上海學生民族樂團成立于2015年,基于促進上海青少年民族音樂教育和普及事業的發展,提高學校和課外、校外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水準,充分發揮文教結合的平臺作用而建立。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學生民樂藝術水準,力爭建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上海名片。上海學生民族樂團從成立以來,已經多次參與了上海市學生夏季音樂節、上海學生新春音樂會等上海市學生重大演出項目。這個市級藝術團是民族音樂新生力量的代表,得到了社會和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和贊譽。
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自成立起,采取集中訓練的方法,每次音樂活動之前召集各個民樂聯盟單位輸送樂器演奏業務水平良好的學生進行選拔,然后參加上海學生民族樂團的集中訓練。針對即將舉辦的音樂活動主題進行選曲、排練,最后呈現出一臺精彩紛呈的民樂盛宴展示給上海以及國內外的觀眾。
上海學生民族樂團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起設立,以上海民族樂團為教學排練基地,下轄上海市大、中、小學、少年宮等若干民樂聯盟單位。上海學生民族樂團于2016年7月12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了“青春的樂章”專場音樂會,音樂會上學生樂團演奏了像民族管弦樂《大宅門寫意·盧溝曉月》《月光變奏曲與船歌》《西北組曲第一、第四樂章》等經典的民族管弦樂作品。2016年7月15日,上海學生民族樂團又與臺灣新竹縣立國樂團在楊浦區少年宮夢想劇場舉辦了“中華韻 兩岸情”交流音樂會,此場演出以兩岸樂團各演奏半場音樂的形式,其中體現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合奏《三六》、絲弦五重奏《天山之春》以及具有濃郁的臺灣地方音樂風格的《臺灣小調》《客家歌謠聯奏》等樂曲在本次兩岸交流音樂會上精彩呈現,通過中國的民樂音樂作為紐帶,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以及兩岸的民族音樂情懷。
這支才華橫溢、充滿朝氣的學生民族樂團在民族音樂的舞臺上釋放著他們的藝術才華和音樂夢想,用民族音樂表達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文化和豐富的感受,展現了當代青少年的青春活力與無限能量,為當代民族音樂的傳承、提升民族音樂藝術教育和增強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各民樂團橫向比較情況
1.排練及專業課對比情況
2.活動開展情況比較(2015年7月-2016年7月)
三、對已調研的六個市級藝術團進行初步比較研究,概括每個樂團的亮點如下
1.上大民樂團在評為市級藝術團之后的短短三年里,獲得了很大的進步,不管是樂團的演奏水平還是在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方面都有顯著成效,特別是結合上海大學這所綜合性高校的通識課教育以及音樂素質教育這兩個重要方面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2.上師大民樂團,成立時間久、師資力量強、演奏水平高以及校際交流活動范圍廣都是該校亮點。特別是與上海市民文化的結合,如上師大民樂團與徐匯區文化館是共建單位,他們多次參演了徐匯區文化局和街道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這樣切實的將民族音樂文化送到基層的活動,著實值得其他市級藝術團借鑒,也為將高校大學生民樂團更好的結合上海市級層面的文化做出了成效。3.中醫大民樂團,由于團員都是非專業的具有樂器演奏特長的學生組成,因此該校指導教師力求追求聲部特色,如打擊樂就是中醫大民樂團的特色,并且也切實的取得了好的成績。4.復旦大學民樂團:在選擇排練樂曲方面比較有特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傳承傳統曲目,復旦大學堅持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排練了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古曲,如《梅花三弄》《新翻羽調綠腰》等。二是演繹時代聲音,在堅持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復旦大學民樂團嘗試改編當下較流行的音樂,通過民族樂器再演繹,如由樂團學生成功改編并演奏流行音樂《忐忑》《甩蔥歌》等,獲得了校內外觀眾的喜歡和好評。三是樂曲堅持“以老帶新”,樂團在日常排練中除了合奏曲目訓練以外,也挑選了一些經典的協奏曲類,如何占豪先生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蔣國基先生的笛子協奏曲《水鄉船歌》等,通過個別演奏技術很好的學生擔任獨奏角色,帶動整個樂團的演奏技術和音樂情感的進一步發展。5.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進一步推廣到廣大市民群眾的生活中去,如在人民廣場的地鐵站里、四平社區、五角場社區等地方都舉辦過音樂會和講座。這樣的大眾文化藝術普及讓學生感受到了社區群眾對民族音樂的好奇和熱情,增強了學生堅持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信心。6.上海學生民族樂團,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自成立起,采取集中訓練的方法,針對每次開展活動的主題選曲,并從各民樂聯盟單位中選拔優秀演奏學生參與排練和演出,力爭建設中華傳統文化的上海名片。在排練方面,聘請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家進行各聲部專業指導,并能將中國民族器樂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環。上海市學生民族樂團通過各學生民樂聯盟單位的參與,打破了各個學校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文教結合的平臺作用。
四、針對上海大學民樂團的現狀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1.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對于上大民樂團的大力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機制保障和引導;2.上大民樂團是在上海大學這樣一所綜合性高校的氛圍下成長的,與上海音樂學院這樣的專業類高校不同,上大民樂團一面開展音樂專業的教育,一面承擔著全校的音樂素質教育重任,在這里建議上大民樂團能夠根據自身現狀揚長補短,激發樂團學生現有的長處和綜合素質能力,將樂團的發展計劃和高校的要求以及大學生所期盼的學習目標對接上,與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達到基本吻合,從而形成音樂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環,將上海大學這面旗幟一步一步的呈現出來。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好幾個市級高校民樂團在平時的訓練和管理機制上非常重視核心人員團隊的培養,這一點也很值得上大民樂團借鑒,將愿意為民樂團這個集體服務的團員團結在一起,形成骨干,將每一次樂團的音樂活動做到精益求精,將民樂團的融合精神充分的展示在高校校園里,受到全校師生的關注就帶動了整個學校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從而傳承和推廣民族音樂文化;3.在樂團排練的專業計劃中選擇合適的曲目,根據樂團的演奏水準因材施教,也可以加強幾個聲部小組的分部練習,充分展示學生才華,在每場音樂會中充分顯示樂隊成員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被動的聽從指揮的手勢和要求來演繹音樂。
五、本課題經過為期一年的調研、采訪和分析,針對高校民樂團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要認真學習全市民族音樂教育的工作布局。特別是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成立上海學生民族樂團和上海民樂聯盟以后,各市級高校民樂團應更積極響應市級民樂聯盟的工作安排,克服各校困難,努力參與市級民樂推廣活動。
2.在高校里做好民族音樂的專業教育、素質教育以及普及活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民樂教育應從培養學生興趣開始,在深受民樂感染的同時持之以恒的學習,形成專業演奏水準和民樂演奏特長,使學生們進入高校也能得到民樂團的教育和培訓,不斷地鍛煉和成長,使民族音樂文化成為大學生自身修養的一部分,最后才可以在高校展示出中國大學生魅力以及熱愛中國民族文化的真摯情感。這樣的文化鏈,不可以在大學這個階段受到阻礙甚至中斷,這樣的民族音樂文化成長鏈要在高校民樂團繼續成長下去并開花結果。
3.各高校藝術團要積極尋找機會,這個機會主要包括每年的民樂演奏專業學生的招生名額以及藝術特長生的名額。樂團只有在團員數量的基本保障下才能正常開展排練,因為音樂演奏技能的學習需要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的語句總結舞臺上的音樂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所以具有演奏專業的學生或者特長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那么高校在藝術測評招生的時候是否可以結合藝術學習規律給予藝術專業測評一些傾向性或擴大招生比例,讓一些優秀的學生能夠順利進入高校成為民樂團的骨干,真正在大學里完成他們從小學到大的民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