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淑 王榮 張璟怡
摘 要: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在法學教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軌,傳統的單一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法律人才。通過對高等院校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進行分析,為國家建立和實施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機制提供正當性基礎,以期為高等教育的變革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復合型;法律人才;正當性
中圖分類號:G4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16-02
一、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必要性
(一)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基本內涵
目前很多學者針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進行了論述,但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內涵進行界定的卻不多。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劉曉霞在2007年甘肅政法學院教改重點資助項目“復合型、應用性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中給復合型人才定義為:“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一般是兩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以及多種專業的復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復合”。①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副教授黃錫生給復合型法律人才定義為:“所謂復合型法律人才是指著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塑造,使之成為懂法律、懂經濟、懂科技、懂外語和懂計算機的“五懂”通才”。②
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應有更加廣泛和深層的內涵:“復合”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因素的有機結合。首先,由通才轉向專才,再由專才向復合型人才的轉化,并不是一種回歸,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又一次質的飛躍,具有更廣泛、更豐富的內涵。其次,他不僅僅指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或專業的基本知識的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結合只是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培養手段。再次,這種復合是從所學專業學科的角度來進行。它是以法學專業教育為主,綜合多種知識和能力,并沒有背離法學專業的獨立學科性質。復合型培養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和現行的高等學校單純拘泥于某一個學科內的某一個專業所進行的人工試管培養,尋求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同一學科內專業之間的契入點,通過分析彼此之間的深層聯系來促使不同學科、專業的有機結合,培養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要求的人才。
(二)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意義
第一,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將有助于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到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中。我國的法學教育長期被人們稱為“守法”教育,法學專業劃分過細,而且僵化,學生知識面過窄的問題甚為突出。這既妨礙了對本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又影響建立在廣博知識基礎之上的創新能力的激發,進而影響到法律人才解決各種法律問題的實踐能力和法律職業技能,更加不利于高等法學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
第二,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適應了中國市場經濟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因此我國的市場經濟要想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培養的素質高、能力強、知識面廣,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既懂法律,又懂經濟、既懂科技,又懂外語、有專攻、能應變,順應了市場經濟時代對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法律人才的需求。
第三,有利于推動中國的依法治國和司法改革。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推進,對各類法學人才的需要將越來越大,法學專業不僅僅為法院、檢察院、律師業培養人才,而應該面向全社會培養管理國家、管理企業事業單位、管理社會事務的高級人才。因此,唯有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才能滿足依法治國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人是司法改革的主體,司法改革基本目標的制定、實施與實現,必須依靠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的職業法律隊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為司法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第四,培養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有利于法學教育多元化發展。各法學院可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優勢,在不同學科之間來選取與法學相關的專業領域有側重地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以便打破“千人一面”或者“千校一面”的僵化模式,滿足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二、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必然性
(一)法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失業分為三種:總量失業,是由于勞動力的知識總供給大于總需求而引發的失業。摩擦性失業,是由于人們在不同地區、職業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變動職業而引發的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③進入21世紀后,一方面隨著大學每年的不斷擴招,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畢業即意味著失業”。另一方面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目前我國企業領域最稀缺的人才資源,是企業爭奪人才的焦點。復合型人才將越來越被社會和用人單位所采用,隨著人才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被打上復合型人才“標簽”的人才,將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這意味著目前我國大學生失業主要是總量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法學教育不僅要為立法、司法、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法律部門服務而且要面向全社會培養建設法治國所需要的各類高層次、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因此我國需要大量的法學人才,各高校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紛紛開設法學專業吸引生源并不斷擴招,近年來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劇增,但由于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及其調整都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顯得過于統一而僵化,缺乏靈活的適應性,專業結構發展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導致近年來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并不理想,法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因此應當拓寬法學專業口徑,法律人才不僅應當具有一般的法律知識,而且需要對社會經濟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專門領域的知識有基本了解。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法學教育的首選培養目標。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未來需求
全球化是指超越構成現代化世界體系的民族國家(包含著社會概念)的復雜多樣的相互聯系和結合,它確指一種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在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動、決定會給遙遠的另一地方的個人、群體帶來重大影響。經濟全球化不僅帶動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密切合作,也必然要求國際交流規則的統一化,即交往各方所遵循的經濟活動規則日益趨同,從而帶來法律的全球化趨勢。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中國近代法學教育家邱漢平也認為,一個合格的法律人才,要認識時代的精神及時代傾向,要了解法律的旨趣及現行法的文義,要熟諳審判方式及應用心理學,要知悉人情世故及社會的復雜組織,要有道德涵養并能舍棄小己。法律全球化趨勢對法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就是教育要面向世界,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和具有適應未來世界變化能力的高素質。這就必然要求高等法學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所謂法學教育國際化,是指法學教育的對外開放,表現為法學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法學教育內容、方法等與國際社會接軌。在內容的設置上,更注重與其他學科的進一步交叉和重合,注重對通行規則的傳授。加強外語與計算機技能的培養,加強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
三、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可行性
(一)理論上的可行性分析
專業是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和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劃分的學科門類。高等學校課程是指在高等學校指導下的和學生自我安排的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和學習活動本身及其過程中的非計劃因素。高等教育課程的安排要與所劃分的專業相一致,但這并不是說必須嚴格按照所確定的專業來安排課程,而不能跨越專業的界限來引進相關專業的課程。專業的劃分與課程的設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到許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尤其同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著密切的聯系。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文化內涵的不斷擴充、交融,我國高等學校的從1952年起至今已經進行了四次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工作,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也相應地經過進行多次的改革。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的社會,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正處在以高技術為龍頭的新的技術革命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呈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趨勢,科技的進步必然促使課程體系的變革,即作為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的高校課程內容也應當不斷加強課程間的有機聯系,課程的綜合化已成為當今高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定向。當今社會就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學作為一門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社會科學,法律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的新變化也急待法學專業的知識體系做出回應,這一切都決定了需要對法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淡化法學專業本身,強化其課程體系的綜合化,充實法學專業的知識體系,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
(二)實踐上的可行性分析
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法學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就是以培養復合型的法律人才為目標。它面向已經取得一個非法律專業的第一學士學位的人士招生,學制一般為兩年。在兩年內學生要學完法學學士的主要課程。這樣經過4年其他專業的訓練和兩年法律訓練(“4+2”),學生可以成為既懂法律又懂另外一門專業知識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實踐也證明,這樣的畢業生適應性強,在處理復雜的法律問題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伴隨法律服務的國際化趨勢,能夠同時以英語(或者其它語種)作為工作語言、有海外學習或工作背景,有中國法律實務經驗,能夠面向國內外客戶提供海外和國內雙重法律服務的涉外性法律人才;針對法律服務的多元化需求,能夠面向具體行業提供法律服務,比如具備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方面管理和訴訟事務經驗具備專利代理人和律師雙重資格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現在許多高校已經開始改革傳統的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嘗試制定新的培養方案,重新調整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山大學、西北政法學院、甘肅政法學院、廣東商學院等高校都提出了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④從以上各高校的法學教育理念中不難看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是其法學教育共同的培養目標,這些院校的法學教育改革已得到了實踐的充分論證。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等院校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創新研究與調查報告”(項目編號:2013Y331)
注釋:
①梁文彩,劉曉霞.淺談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的建構.社科縱橫,2008(1).
②黃錫生,陳德敏,曾文革,蔡維力.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教學改革研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③胡衛,張繼璽.新觀察:中國教育熱點透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④21世紀法學教育暨國際法學院校長研討會綜述(1999).政法論壇第4期.
參考文獻:
[1]梁文彩,劉曉霞.淺談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的建構.社科縱橫,2008(1).
[2]黃錫生,陳德敏,曾文革,蔡維力.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教學改革研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3]胡衛,張繼璽.新觀察:中國教育熱點透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4]謝安邦.比較高等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9.
[5]徐平.當代澳大利亞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載于霍憲丹主編.當代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305—375.
[6]袁雪,鄧志宏.中外法學教育模式比較研究.法制與經濟,2008(10):117.
[7]劉國福.澳大利亞法學教育的質量控制.太平洋學報.2006(7).
[8]譚金土.回顧東吳大學法學院.檢察日報,2003-02-14.
[9]甄貞.方興未艾的中國診所法律教育——2002年-2004診所法律教育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
[10]鐘秉林,楊祥,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