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舒宏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方式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合作辦學在引進國外優秀教育經驗,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方面做出一定貢獻,但也存在一些嚴峻的辦學質量問題,因此,加強合作辦學質量管理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在合作辦學質量評估體系建設上還有待完善,因此本文力圖以間斷—平衡理論為理論框架對有關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進行分析,為合作辦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政策依據和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間斷—平衡理論;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
中圖分類號:TJ5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86-02
一、間斷—平衡理論及其適切性
間斷—平衡理論是由鮑姆加特納和瓊斯于1993年提出的,在《政策過程理論》一書中收錄了一篇關于該理論的最重要的譯文,由鮑姆加特納和瓊斯聯合撰寫。基于對《政策過程理論》的相關文章研究分析,本文對該理論進行概括總結:間斷—平衡理論中的“間斷”是指國家政策在中長期的時段里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當新的“政策圖景”形成時,政策的穩定性壟斷被打破,決策行動者會根據新的政策圖景,在有限制性理性的基礎上,實現政策變遷。當政策反對者形成新的“政策圖景”的時候,政策有可能發生短期的重大政策變遷。
從1993年《關于境外機構的個人來華合作辦學問題的通知》沒有對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做出規定到2010年的《關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的具體規定,時隔17年之久。這在時間上滿足了間斷—平衡理論對中長期國家政策的穩定性的基本要求。在政策變遷這一點上,我國有關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政策的變遷是伴隨著合作辦學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多暴露出的問題而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以此來加強對合作辦學的監管。合作辦學在實踐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就是間斷—平衡理論當中所說的“政策圖景”。
二、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的穩定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框架對國家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政策的穩定進行分析可知,在相對較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合作辦學在辦學原則,管理辦法和辦學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政策具有長期的穩定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制定由政府主導的限制
政府制定教育決策一般不作充分研究,也不占有必要的信息資料,甚至不邀請研究者參加,所做的教育決策和改革方案,往往脫離實際,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國是一個集權政治的國家,這一限制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的穩定性,使得其政策在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很難發生重大變遷。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邏輯
1、中外合作辦學必須堅持公益性事業的本質,不能背離這一本質而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當前,合作辦學出現很多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欺騙消費者的教育亂象。就其問題的本質而言,是合作辦學不能遵守國家相關政策的號召,偏離了公益性的本質,功利主義思想太重的原因。
2、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必須根據國家改革和發展的大局及對自己的合理定位,提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引進、有效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包括課程體系、教材、教學理念、教學管理制度、考評方法、師資隊伍等。把課程與教學改革作為核心來抓,通過不斷改革,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3、中外合作辦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主動適應和服務于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這個大局。從經濟全球化到高等教育國際化,從WTO到跨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是我國教育走向全球、與國際接軌的必要途徑,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健康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核心價值取向
1、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有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例如,合作辦學的本質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能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強烈的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也可以延緩就業壓力的問題。
2、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思想,是其成功的關鍵性因素。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是為了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服務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需要。
三、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的變遷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1977年以后才開始出現生機,合作辦學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有了最初的實踐,而且規模小,項目少而單一。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相繼舉辦了中美經濟學,法學培訓班,而后,天津財經學院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1995年,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有71家,而到了2002年,其數量已經達到712個,足足增長了9倍。截止到2013年3月,經過審批和復核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其項目達1780個,是前一階段的2.5倍。
伴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數量的迅速發展,合作辦學也出現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合作辦學中的教育主權問題不明晰(2)引進的教育資源總體水平不高(3)合作辦學內部管理不完善(4)政府對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監管不夠
依據間斷—平衡理論框架的分析,上述合作辦學所出現的辦學亂象,稱作新的“政策圖景”,舊的政策壟斷被打斷,要求“政策行動者”依據新的問題,滿足各方面需要,實現政策變遷。因此,基于對我國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變遷的分析可知是符合間斷—平衡理論的變遷特點的。
四、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通過本文前面,基于間斷—平衡理論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政策的演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政府相關政策變遷要具有預見性
根據間斷—平衡理論框架對我國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分析發現,相關政策在變遷過程中時隔時間太長,雖然根據政策分析理論認為國家政策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不能滯后于問題的出現,對于問題應具有預見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政府面對問題困境時,變被動為主動,避免糟糕狀況的出現。
2、國家相關政策變遷應具有跟進監督性
根據間斷—平衡理論框架對我國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分析發現,相關政策在變遷之后缺乏有效的跟進監督環節,這就導致政府無法準確預知相關政策真正落實情況,容易造成政策不能真正發揮作用,政策變成一紙空文,并不能有效的解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部門應建立相應的政策實施之后的跟進監督機制,準確掌握政策落實情況,并建立配套的獎懲機制,對落實狀況較好的院校予以獎勵,并為其它院校樹立榜樣,借鑒優秀經驗。并且對于落實不到位的院校,應予以嚴厲懲罰,以此來維護相關政策法規的權威性。
3、政策的制定應在限制性理性的基礎上廣泛接受公眾意見,并達到彼此滿意的效果。
根據間斷—平衡理論框架分析,人們的想法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經常發生改變,面對很多非理性的想法,政策行動者必須在限制性理性的基礎上對各種意見進行比較權衡,不求最優結果,只求滿意。通過對我國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分析發現,合作辦學質量評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主要決策群體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專家團體,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相關政策的決策缺乏廣泛的民意基礎。使得我們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公眾缺乏清楚的理解和判斷,導致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民主監督。所以,我國相關政策的制定,應加強民主監督的環節。
(二)啟示
1、對合作辦學的學校自身而言
(1)堅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本質
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合租辦學的本質,目的是學習國外優秀教育經驗,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優質資源不應只是停留在理論上,還要確保其在實踐過程中的實用性,必須滿足我們的所求。這些優質資源的引進必須避免一個完全照搬的過程,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個本土化的適應過程。也就是說,引進的優秀資源要能夠與我們的院校的辦學實力,水平以及學科特色相匹配。
(2)堅持規范辦學,嚴格依法管理
第一,實踐證明,近幾年合作辦學在辦學過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歸根到底是其自身不能充分履行并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規定。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不尊重國家相關政策權威性,因此,也要求我們的政府要加強政策落實的追蹤體制,對于違法亂紀行為應當予以嚴肅處罰,并對遵紀守法的合作辦學予以獎勵,樹立榜樣,為其他合租辦學院校提供借鑒。第二,規范辦學、依法管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提升的基本前提。規范辦學要求合作辦學院校依據相關的政策法規原則,合理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接受社會監督,辦學自律,接受政府監管,加強社會公信力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實現合作辦學的可持續良性發展。第三,堅持公益性原則,切實規范辦學秩序。合作辦學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損害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應當具有行業自律,對招生工作進行自我規范,合理引進優秀師資資源,保證辦學質量才是關鍵。
2、對政府而言
(1)借鑒國外優秀經驗
在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指標的遴選上,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比如說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它們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跨境教育的質量評估體系。
(2)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專業的第三方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團體
當前我國在主義問題上存在政府主導作用權重過大,社會監督不夠,學校虛報等現象。而且,目前我國也沒有構建專業的第三方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團體,所以在這些方面加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保羅·A·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2]陳翠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7.026.
[3]林金輝.論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研究,2011,(6).
[4]蔣福玲.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