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黃冠
摘 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種多樣,但很多傳統工藝、文化形式不能及時的得到保護和發展,傳承與創新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紀錄片因其特性成為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手段。筆者通過一年以來對南充絲綢的記錄對非遺類紀錄片的拍攝進行了總結,以制作的非遺類紀錄片《綢都·絲韻》為例從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展開對非遺類紀錄片創作的討論分析。
關鍵詞:非遺;紀錄片;真實性;客觀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108-02
紀錄片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直觀性、真實性特征和記錄、傳播功能,成為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何才能表現出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呢?接下來將以非遺類紀錄片《綢都·絲韻》為例,從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展開對非遺類紀錄片創作的探討與分析。
一、“求真”——真實性的再現
1.反映“真實生活”。紀錄片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進行的素材采集以及創造,客觀的反映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一切,通過鏡頭將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真實的記錄原生活形態。真實性是紀錄片與其他類型影片的最大區別,也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的體現。通過遵循客觀原則,真實的反映生活,不僅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達到震撼的視覺效果,更能起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作用。
《綢都·絲韻》是一部記錄南充絲綢歷史的紀錄片,以時間為線索,當中的情節發展都是以六合絲綢為主線開展的,六合絲綢百年歷史是中國近代絲綢發展的縮影,通過對六合絲綢的記錄反映出中國近代絲綢的發展歷程。片中事件的敘述和情節的發展都是通過普通的絲綢工人來進行的,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就成了紀錄片的主人公,影片圍繞著他們的敘述、回憶及思想進行主題的提煉與升華[1]。紀錄片中畫面都是來自于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特別是那些在生活中勤勞樸實的勞動者,給人一種樸實之感,即使是單純的語言和畫面,也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2.投入“真情實感”。在拍攝以及制作過程中,要將創作者的真情實感融入到片中,也就是說在創作中投入編導意識,這樣才能通過鏡頭畫面將所要傳達的情感表現出來。編導意識存在于創作的各個環節之中,比如題材選取、素材拍攝、后期制作等,對提升紀錄片的深度與廣度有著重要意義。但在創作中不能先入為主的進行創作,應該應用畫面來描述表達情感,多視角的呈現事實,客觀的發現和展示事物本身,給觀眾更多的空間思考,而不是主觀強加個人意識。
在《綢都·絲韻》的拍攝過程中,我們走遍了整個南充,東到中國綢都博物館,西到千年綢都第一坊,北到四川六合集團,南到絲綢文化主題公園,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記載著南充絲綢的過去(如圖1所示),我們在拍攝各種畫面的同時,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其背后深藏的歷史。整個片子從各個方面和不同層次將南充的絲綢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豐富的畫面資料、用心編寫的稿本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使整個作品充滿和諧,在適當的旁白解說中,觀眾能夠直接感受到創作者通過畫面想要傳達的絲綢文化情感,在展現南充絲綢的深厚文化積淀的同時,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達到對南充絲綢進行保護的呼吁作用。
3.堅持“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在創作過程中,要把握好兩個真實之間的度。雖然《綢都·絲韻》中的畫面都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中,但其實每個鏡頭、畫面都是經過仔細雕琢過的。整個鏡頭的拍攝既遵循了人們普遍的視覺習慣,也利用了景深和細節鏡頭來表現出人們平常未曾看到的視覺效果。通過藝術手法從不同的層面展現出南充絲綢的歷史之美,給予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整個片子以時間為線索,利用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進行剪輯,將南充絲綢的文化之美通過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角度進行展現,而在音畫和剪輯節奏的搭配中注重輕重緩急的韻律感和韻味感,使整部片子松弛有度,再搭配恰到好處的旁白,為整部片子奠定了厚重文化底蘊的感情基調,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走進南充絲綢,了解南充絲綢。
二、“揚善”——客觀性的表現
1.展現深切的“人文關懷”。《綢都·絲韻》是一部以記錄南充絲綢為主題的紀錄片,但片子的表現重點不僅是記錄南充絲綢本身,通過對絲綢的描寫,更表現出了普通絲綢工人們的勤勞善良樸實,這部片子中蘊含著較強的人文關懷,片中的主人公是普通的絲綢工人,通過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多方位、多角度的拍攝和選材來創作影片(如圖2所示),從中傳達出絲綢與人、絲綢與社會、絲綢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感恩,最終體現了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永恒話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2.選取動人的“平民視角”。在《綢都·絲韻》中我們選擇普通的絲綢工人為主人公,通過表現他們的生活、工作來表現南充的絲綢文化,以及利用他們的口述從中挖掘出潛藏的歷史側面和真實,比如,講到南充舉行絲綢節的盛況情景(如圖3所示)。20世紀90年代,是南充絲綢的鼎盛時期,1990年8月25日,南充舉辦了首屆絲綢節。雖然已經過去26年,但很多南充人依舊清楚地記得這個讓南充絲綢人振奮的日子。“當時文化路成了一條商業街,街邊全部都是展棚,各種南充土特產、本地商品琳瑯滿目,絲綢節那幾天,文化路人山人海,堪比今天節假日大景區里面的游客。”
這些事件的經歷者和參與者(如圖4所示),通過他們的描述讓歷史顯得更加的真實可信,也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充分利用同期聲平民視角的平實表述,在平實的敘事中表達思想、傳遞情感,這種拍攝手法更容易引起和觀眾的共鳴,使故事的講述可感可信。
三、“弘美”——藝術性的傳達
1.“音畫共融”的形式之美。《綢都·絲韻》中宏觀與微觀畫面的拍攝,再加上同期聲、旁白以及背景音樂等元素的恰當使用,使這個紀錄片充滿了人文藝術的味道,達到了“音畫共融”的效果。例如,在一開始介紹南充絲綢的時候鏡頭略過了南充的嘉陵江畔,西山塔頂,栽桑養蠶場景……(如圖5所示)此時的旁白解說詞為:“南充位于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合栽桑養蠶,具有3000多年的蠶桑歷史,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美稱……”在包含情感的背景音樂中,觀眾既能直觀地看到南充的人杰地靈,又能使透過畫面感受到南充的絲綢文化。畫面、解說與背景音樂的融合與巧妙運用,營造出了本片的意境,使觀眾隨著鏡頭仿佛經歷了一場時空之旅,營造出一種美妙的人文藝術效果。
2.“神形兼備”的內蘊之美。通過對普通絲綢工人的動作、語言的記錄來塑造和傳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利用樸實簡單的表達方式來凸顯出片子的內涵的手法是非遺類紀錄片的一貫方式。《綢都·絲韻》通過對工人們在車間中的生產場景的記錄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絲綢(如圖6所示),以絲綢為載體將勤勞善良的南充人民的樸實和宏大的民族精神蘊含其中,使其不僅是一部記錄南充絲綢的紀錄片,更是一部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的紀錄片。從片中可以看出,對工人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其中更飽含著他們對南充絲綢的熱愛,普通簡單的行動話語,將那濃濃的情感傳達了出來,使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行動背后的深厚情感,領悟到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通過對《綢都·絲韻》這部紀錄片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創作理念和手法展開的分析,筆者認為在當代的非遺類紀錄片創作中,在保證作品真實性的基礎上還要加上創作者的編導意識,使片子內涵更加飽滿,即在真實性的前提下,既要關注片子的表現手法,也要注重片中蘊含的人文情懷,最終是觀眾的身心都達到美的享受。
同樣,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既能夠表現出非遺的特點,也能利用影像化達到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播,它有機地將真實和美結合在了一起,成就了自身不同于其它藝術形式和傳播媒介的魅力和作用,這注定使它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非遺類紀錄片的拍攝也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參考文獻:
[1] 葛暢.淺談當代紀錄片創作如何達到“真、善、美”的融合——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90-91.
[2] 安娜.紀錄片創作的平民化——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青年記者,2015(2):70-71.
[3] 董佳麗.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紀錄片可視性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4] 劉培.當代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紀實性與審美化[J].電視研究,2014(8):69-71.
[5] 鮑夢雅,張昊,歐陽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的若干思考——以獲獎電視紀錄片《郝氏泥塑》為例[J].科技資訊,2015(5):240-242.
[6] 吳斯.談紀錄片創作如何運用聲音元素——以《KJ音樂人生》和《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當代電視,2015(10):28-30.
[7]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從歷史中探尋真正的價值——談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構思[J].中國電視,2015(12):9-1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