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摘 要】本文從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內容的確定、項目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項目過程的實施、項目的評價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法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下面,談談我的教學實踐。
一、讓項目內容可控
“項目”的選取和設計是教學過程成敗的關鍵,在項目教學法中,由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和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用“項目”來實現,“項目”一旦確定后,整個教學過程也就確定下來,所以“項目”的可控是關鍵。
1.“項目”的選取要有趣。因為有趣味性的“項目”能驅動學生的學。
2.項目的選取要有差異。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從而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
比如:在學習“用遞歸法解決問題”一節課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設計了以下三種項目:
第一種(基本項目):求一個自然數n的階層n!,要求用遞歸法求解。教師給出了階層的流程圖和原程序,以提供自學的條件。
第二種(提高項目):有人養了一對兔子,這對兔子以后每月生一對兔子,新生兔子從第三個月開始,也是每月生一對兔子,問12個月后這人有多少對新生兔子。教師給出兔子問題算法的流程圖及偽代碼(不是原程序)。
第三種(探索性項目):相傳古印度婆羅門神廟的僧侶們流行一種被稱為“漢諾塔”的游戲,游戲的裝置是一個塔臺,臺上有3根柱子(記做A,B,C),A柱子上自上而下放了64個金盤,按照由小到大的次序排放。游戲的規則是把A柱子上的金盤全部移到C柱子上;移動過程中,一次只能移一個金盤,且大盤不能放在小盤上。他們相信當所有的盤子移完的時候世界末日就到了(試用遞歸法求解漢諾塔問題。求解時注意盤子的數量最好設為10個以下,否則計算機運行的時間可能太長)。
教師給出漢諾塔問題算法的流程圖和偽代碼(不是原程序)。
3.“項目”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在進行“項目”設計時難度不能過大,本著跳一跳就能達到即可,讓學生在跳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學得知識。比如:在學習“用遞歸法解決問題”一節課中,我設計的提高項目和探索性項目中給出相應問題算法的流程圖及偽代碼。因為流程圖是人們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或算法的一種描述,因此通過流程圖學生可以對“兔子問題”和“漢諾塔問題”有個圖形化的深刻理解;通過偽代碼讓問題解決的程序得以實現,因為偽代碼(Pseudocode)是一種算法描述語言,他綜合使用visual basic 6.0語言中語法、保留字,甚至會用到自然語言,使用為代碼的目的是為了使被描述的算法可以很輕松地以用visual basic 6.0程序來實現,從而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二、讓項目計劃可視
項目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總的來說要“可視”,要注意兩點:首先,項目計劃設計的要全面,讓所有學生參與。根據學生情況可將學生項目小組分成以下五個組:基礎組、提高組、探索組、演示組和輔導組,每個小組5—6人不等,每個小組推出一名同學擔任項目組組長;其次,五個小組分工合作,落實學習目標,比如輔導組的同學負責對基礎組、提高組與探索組的同學進行輔導,演示組的同學負責對共性問題進行演示,從而形成互學互助的學習氣氛。
三、讓項目實施可行
以我校的宣傳片制作為例。一是要定項目,師生討論確立的主題為“魅力蘇高工”,為達到更好宣傳我校魅力的效果,需要制作相對技術含量高些,內容介紹詳實的多媒體作品。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自行獲取資料,經過對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料的處理加工,最終以多媒體作品的形式展示職校風采,項目完成的時間是2周。二要定分組,做到了男女生混編,基礎水平不同的學生要混編。三要定任務。
任務1:規劃與設計。包括整體規劃、內容設計、結構設計、版面設計。
任務2:制定工作計劃書。根據任務的大小和各人的特長,進行合理安排。
任務3:素材采集與加工。利用各種方式收集相關的信息素材,并進行分類、歸納。選擇并利用合適的軟件,如:Office2003、Flash、Photoshop、音頻、視頻處理軟件等處理加工信息。
任務4:作品集成。將加工好的素材資料或制作好的功能板塊集成一個完整的多媒體作品。
任務5:作品的發布與評價。調試、改進作品,通過交流和展示,進一步修改完善。
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按照分組和已確立的工作步驟和程序開始此次綜合實踐活動,在這2周時間內,老師課上巡視項目完成情況,課下通過定時網上互動交流巡視各個小組,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每位成員要如實填寫“小組成員活動記錄表”和“項目完成過程評價表”,其中包括對自己和其他組內成員的在分工合理性、學習態度、任務完成情況、合作、創新等能力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四、讓項目評價有效
有怎樣的評價就能塑造怎樣的學生,因為學生感到最大滿足的是學習的成功,是推動他們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當學生完成所布置的“項目”時,我們對學生的作品給予正確的評價,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再由小組的其他成員對學生在小組活動的參與情況進行小組互評,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作品的完成情況作評價。對學生所做作品的合理評析也讓學生有一個能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的機會。教師對結果的評價要客觀、科學,并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當中,以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客觀性。對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鼓勵。
總之,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精心設計各種“項目”,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互動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情境,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及教材結構的根本變革,就一定能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益,進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增強綜合運用能力和信息素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朔.項目教學法的內涵、教育追求和教學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
[2]鄧蔚中.新課改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做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