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在賞識教育日益盛行的今天,筆者從自身的學前美術教育的實踐出發,總結出繪畫教學過程達到對學前兒童內心關注的四大途徑,包括用稚氣的眼光、想象的思維以及賞識的目光以及疑惑的意味等。
【關鍵詞】尊重接納;自主創造;打造自信
學前兒童的繪畫作品五花八門,盡管微不足道,但是,教師欣賞的目光,或者簡單的一句話,滿意的一點頭,一個輕微的動作,他們都覺得是對他們創造力莫大的肯定,感受到莫大的快樂,這就是所謂的“賞識教育”。通過對兒童創造力肯定,催生他們潛在的巨大的創造力,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教師用尊重接納、贊許的態度、發現學前兒童作品中的精華所在,使學前兒童在滿足中產生快感,受到激勵,在無聲的交流中促進學前兒童創造性的發展,提升學前兒童面對困難的信心。
1.用稚氣的眼光看待
學前兒童各自獨特的生活經歷在他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形成了他們特別的體驗和感受。學前兒童的繪畫總是強烈地透著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氣,他們獲得的是成人所不能體驗的生活情趣。
在筆者曾進行過以“冰激凌商店”為題的繪畫作業中,學前兒童用獨特的視角表現了桌子的四條腿,這個學前兒童并沒有受到專業的透視教育,卻在桌面上是一個俯視角度的茶杯。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個子真大”,大冰激凌回答:“你是個小弟弟。”這都是學前兒童生活經驗的反映,充滿了學前兒童對生活無限的遐想。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從事學前兒童繪畫教育的教師,在看到兒童畫出綠色的花以及紅色的葉子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武斷的“教育”他們,花應該是紅色的,葉子應該是綠色的,他們在沒有完全讀懂學前兒童的繪畫作品而簡單粗暴的用成年人的生活體驗做出的指點,他們沒想到,也許學前兒童想畫出綠色的牡丹花,或者想畫出幾片秋天的楓葉,只是他們不知道綠色的牡丹花和秋天的楓葉不會同時出現,僅此而已。
在很多從事學前兒童繪畫教學的教師看來,學前兒童的繪畫絲毫無所謂的“畫理”所尋,他們天馬行空的表達,是一次次心靈的自由旅行,這種自由的心靈體驗甚至穿越了時間的更迭以及空間的跨度,因此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指點”,扼殺他們正處于萌芽階段的想象力,帶給他們的是受挫的自信心,讓他們以后都不愿意畫,到最后不敢畫。
所以對兒童畫的評述不能以成人的“固有觀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學前兒童的心理,懷著一顆童心,才能對兒童畫做出恰當的評價。
2.用想象的思維傾聽
筆者長期從事學前兒童繪畫教育,也常常驚嘆于繪畫對學前兒童的巨大吸引力。學前兒童在進行每一幅繪畫作品中,都是用真實的心靈在表達,無論其結果對于成人來說是如何的難以理喻。這也正是兒童畫有別于成人畫的地方,就是源自那單純稚嫩的天性,對新世界飽含熱情的好奇,驅使他們用無所顧忌的手法,去表達生活。比如筆者曾以“小火車”為題,有某個學前兒童的作品,卻赫然看到一個個數學符號,筆者直接感覺到他對數學的濃烈的愛好,希望小小火車能帶他進入那充滿未知歡樂的數學殿堂。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每一幅學前兒童的繪畫作品,都能表現出一定的主題和故事情節,無論是一條最普通不過的直線,還是最簡單不過的圖案,都帶著他們對生活獨一無二的感悟,反映出他們真實的內心,充滿對未來的向往。所以盡管繪畫的手法尚且十分稚嫩,在畫面構圖上面還不夠完善,但在圖案背后凝聚著濃厚生活氣息的想象力,這是藝術得以存活的最基本的元素。通過每一次繪畫練習,學前兒童在情感體驗以及智力提升方面都得到了鍛煉的機會。想象是兒童畫恒久不變的主題。教師不僅僅停留在指導學前兒童畫的層面上,而是能夠和學前兒童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進那夢幻般的童畫世界。
3.用賞識的目光觀賞
對于學前兒童而言,繪畫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于是他們往往會以“無師自通”的方式,達到“畫無定法,貴在得法”的藝術水平狀態。學前兒童的繪畫作品,是他們鍛煉想象力表達力的機會,不應該用簡單的好與壞粗暴的評判。教師應該提供自由創作的環境,鼓勵他們在繪畫中表達出自我的意識,并對他們每次大膽的創作嘗試后,及時給與肯定,鼓勵他們通過每一處細微的表達,傳遞出對現實生活以及內心世界的獨特理解。
筆者曾提出以“午后”為主題的繪畫創作,學前兒童的表達異彩紛呈,有的把小雞和蝸牛畫成了好朋友,有的畫出冒出黑煙的煙囪,地面上的人們沒法生活了,教師應該及時肯定,對前者,肯定他們友好的態度,對后者表揚他們的環保意識。
通過這樣的一個主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的培育,是為將來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學前兒童的表現欲望,在自己微不足道的繪畫作品得到教師充分的贊揚之后,大大的激發出來,從此逐漸養成了“一物多寫”的發散性思維。
學前兒童通過教師贊賞的目光以及肯定的態度,堅信自己能成為自己生命的創作者,自由的情感充分在繪畫中得到了抒發,不斷的尋求自我創新和探索的道路,逐漸建立起人生重要的自信,成為將來自主學習的基礎。學前兒童的自信心以及創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以及面對生活積極的態度,正是源自教師一次次的鼓勵與肯定。
4.用疑惑的意味指導
幼兒園的教師,作為學前兒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甚至會影響學前兒童今后一生的發展,他們往往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成為學前兒童最信賴的“伙伴”,成為他們模仿與學習的對象。這時候如果在學前兒童主動提出繪畫請求的時候,教師開始他們循規蹈矩的“示范性教學”,勢必讓學前兒童過早的養成依賴性,自信心在教師的示范下慢慢消磨,不愿意積極獨立的思考。事實證明,在繪畫過程中教師過早過多的干預,其實是變相剝奪了學前兒童天性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發揮的自由,使得繪畫中最寶貴的原創性的水土流失嚴重。成長是一個奇特的過程,當學前兒童的認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會開始逐漸畫的像。
在以“小貓的煩惱”為題的繪畫過程中,教師給出的繪制要求是把魚、小貓和老鼠繪制在一幅畫面中,用自己的方式安排構圖。看到地面上的魚缸,教師有了質疑:
“魚缸放在地面上,小貓就可以吃到魚了嗎?”
“小貓的頭和魚缸的口是一般大的,小貓吃不到小魚。”
“那小貓為什么不吃老鼠呢?”
“這是兩只小飛鼠。”只見這是學前兒童為小老鼠添上了對翅膀。
教師要達到培養學前兒童的創造力,就需要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的過程,盡可能的把他們的思維拓展開來,通過以上的繪畫過程中,教師與學前兒童的交流,并不是一種干預,而是通過對對學前兒童事前充分的了解和觀察,對他們繪畫情況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之后設置的人為的“繪畫障礙”,讓學前兒童通過翻越這些所謂的“障礙”得到思維探索與嘗試的體驗。
當然筆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師在學前兒童繪畫教學中的主導興趣,只是提倡恰如其分的“引導”,別看學前兒童貌似對周遭事物漫不經心,其實他們內心不斷在成長,所以,這種引導必須建立在學前兒童的興趣之上,用適當的方式,教授他們必要的技能。
須知,對美的欣賞理解以及美的修養都不是靠“教”可以得到的,需要在充滿智慧和靈性的引導和啟發的“培養皿”一點點的催生出來的。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強調的是發散性的思考以及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貌似“無中生有”的“無師自通”,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認真聆聽,仔細觀察,合理引導,真誠賞識,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歡樂的同時,自主探索性的學習。
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前兒童創作的本能,細心挖掘他們的自我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建立面對世界的自信心,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幫助他們釋放出創造力的思維,用接納、贊許的態度對待學前兒童的每一次藝術創作,達到敢于表現自我、勇于表達自我,在交流中促進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培養學前兒童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任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
[2]歐陽禾子.從圖形走向發散思維的訓練[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學科教育
[3]李映佳.音樂教育中的發散思維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
[4]郭麗偉.長春地區校外少兒美術教育創新發展的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