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傳統金融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瓶頸期,因為它的業務體系中存在嚴重的人為分離、階段關聯性隔斷等癥結,它已經不適合新經濟常態背景現實需求,需要作出轉型升級改進。為此,本文提出成長鏈金融生命周期理論,以自然人為背景分析他生命長周期的3個部分,探析了基于成長鏈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對策。
關鍵詞:成長鏈金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發展;創新對策
成長鏈金融產品作為現代金融領域發展先驅,它必須實現每時每刻創新突破,時刻堅持客戶核心理念,不斷優化和打造產品創新流程,積極面對機遇挑戰,積極落實圍繞“互聯網+”所展開的開拓戰略,做到對產品在市場競爭力與品牌價值效應的有效提升。
一、成長鏈金融的發展背景與生命周期理論
1.成長鏈金融的生命周期理論--成長期分析
成長鏈金融的最基本理論就是生命周期理論,它以自然人為基礎,圍繞自然人個體綜合性考量了它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階段的基本信用特征,并圍繞此依據來設計系統化金融產品服務內容,由此產生與其相對應的相關金融產品。以下從自然人的成長期、就業期、成熟期3個階段來具體分析它的生命周期相關理論內容。
自然人在24歲以前都屬于成長期,這段時期基本是人的學習時期,該階段的金融服務也主要圍繞以學生群體為主的校園金融展開。有學者研究認為,校園金融市場是社會金融發展的重要部分,對它的成長鏈金融應該從風險控制、企業管理、企業商業模式等節點來進行分析,進而給出發展校園金融的相關建議,總結來說包括以下4點:
第一,要通過多方協調來解決風險控制問題,這其中就涵蓋了為學生所提供的兼職或社會實踐機會。它主要希望通過校園金融來培養大學生作為未來一代社會人才的理財意識,同時強化政府監管對策。
第二,要創新產品及其相關業務模式,為校園金融開拓更多營銷項目及滲入渠道。
第三,要創新管理模式,從校園的實際需求來提出適合于學生群體的金融產品。
最后,要實現營銷策略的綜合性組合。為此有學者提出,目前的學生用戶普遍缺乏對成長鏈金融產品的延續性支持,因為他們兼具消費沖動和價格敏感兩種特性,這就很容易導致用戶短板的規避難度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成長鏈金融征信數據缺乏就很容易導致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及道德風險的頻發。與此同時,來自于銀行與電商等商業機構的競爭更擠壓了成長鏈金融產品的分期平臺生存空間,它讓校園金融發展任務變得更加艱巨。如果校園金融不擺脫校園分期產品的單一弊病,那它就無法在未來全面且系統的掌控學生客戶,無法獲得他們的信用肖像,進而產生嚴重的授信偏離現象。
2.就業期分析
就業期主要以25歲~40歲人群為主,這一階段的自然人基本已經步入工作崗位,針對他們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以消費金融業務與個人金融業務為主。當城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他們對資產的保值增值需求也越來越大,這部分人群對專業理財服務需求極其旺盛,此時的成長金融聯產品在理財業務同質化競爭方面也非常明顯,相對的產品質量門檻也會相對增高。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必須開發全新理財產品已加快銀行業向混業經營的逐步轉變,強化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對策。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強勢崛起對傳統理財業務的巨大沖擊,新理財模式就要體現出它之于營銷模式的創新特色,發展潛在客戶群體數量,并擴大營銷對象范圍,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優勢。與此同時,提出基于未來成長鏈金融的4個重要策略:
第一,要選擇適合于企業發展的網絡營銷渠道。
第二,要針對網絡營銷對象給出精準市場定位。
第三,要大力強化信息技術與現代化經營管理的雙向深度融合。
第四,要建立圍繞互聯網模式所展開的金融監管模式與體系。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理財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非常重視“長尾效應”,且在金融產品模式創新、用戶體驗方面注入了更多移動化、創新化、與私人個性化定制理財模式,比如阿里花唄、京東白條、微眾銀行、百度有錢等等都是目前比較熱門的成長鏈消費金融產品。它們的產品創新與消費信貸正確化也充分證明了保險與擔保控制風險的有效性,基本實現了與社會保障建設的有效聯動。
3.成熟期分析
成熟期主要指40歲~55歲的中老年人群,他們的子女逐漸離開校園、步入社會,他們的經濟負擔也相對有所減弱,財富開始不斷積累。成熟期人群在財富水平與經驗能力均已達到巔峰狀態。縱觀來看,這部分人群的主要金融需求就是以家族信托、保險、財富管理為主,他們的財富規模擴張迅速,這讓成熟鏈金融產品逐漸專項私人財富管理模式,實現了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隔離等作用的凸顯,也相應豐富了其經營模式、業務創新模式、服務模式以及風險管理模式。總結來看,這一時期的人群在個人金融業務選擇方面更加大膽開放,因為他們正處于最為注重財產保值增值與順利傳承的過渡期。
綜上所述,成長鏈金融產品依據其生命周期理論,將自然人劃分階段,實現了不同時期階段自然人之于金消費、償還能力以及信用特征的獨特性與潛在關聯性兼容,它使得人們的信貸償還能力與金融需求都得到滿足,也充分探討了金融產品與服務設計的終生性理念。
二、成長鏈金融基礎上的創新產品思路提出
1.有關自然人收入與授信需求的網絡調查分析
依照上文分析有關成長鏈金融的3大階段,我國南京財經大學就在當地金融研究中心配合下對萬人進行了網絡抽樣調查,探討有關授信補償(收入線與授信需求差)的相關理論內容。在調查中,一次授信就代表了綜合自然人在其整個生命周期的詳細收入與現實授信需求,它必須用未來預期收入作為彌補來實現當期信貸需求,以滿足自然人的現實金融需求,最終達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從網絡抽樣調查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自然人在成長期與就業期的授信線是是終于出較高水準的,甚至已經超出了個人授信需求,其金融需求也能夠完全滿足自己。反觀成熟期,授信線相對會低于授信需求,這一階段人群在財富方面已經達到巔峰,收入授信線完全可以覆蓋其授信需求,所以他們無需太高授信,如圖1。
2.成長鏈金融產品創新對策
如上文所述,成長鏈金融對個人金融需求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它分布于自然人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基本實現了對個體金融需求的差異性分布與需求滿足。為此,本文簡單提出兩點成長鏈金融產品在未來發展的創新對策。
(1)實現對產品創新研發流程的優化
本文認為,成長鏈金融產品完全可以做到設計與初體驗合二為一,為企業創建基于“產品設計模擬平臺”的體驗型信息交流及模型改進。同時做到對客戶體驗工作機制的成功引入,深入研究和分析客戶的現實需求,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為客戶帶來更多產品價值和個性化金融需求,如圖2。
(2)圍繞“互聯網+”發展展開產品創新戰略
目前,“互聯網+”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地位,成長鏈金融產品也應該基于它來創新自身服務體系,實現普惠金融模式。為多方搭建低成本、高便利的網絡互連平臺。要借助互聯網思維來做到以客戶為核心、以平臺為切入點,以開放視角來拓寬產品創新思路,實現跨界融合并同時創新業務模式,強化客戶粘滯性,為個體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都提供符合于他們需求的融資服務。再者,也要借助互聯網的低成本優勢來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確保金融聯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態勢。
三、總結
成長鏈作為新市場經濟時期的新概念,它的前景廣闊且政策環境良好。它為國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打下了深厚的經濟基礎,也催生了更多以互聯網金融為主的金融業態。在圍繞大數據與云平臺的技術輔助下,它進一步推動了金融產品的有利創新,更加速了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是值得我國未來金融產品發展長期借鑒采納的優秀理念。
參考文獻:
[1]陸岷峰,張歡.成長鏈金融產品創新研究[J].海南金融,2016,(4):31-36,43.
[2]楊蔚.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31-40.
[3]陸岷峰,汪祖剛.基于成長鏈金融理論的模型設計分析[J].河北金融,2016,(7):13-16.
[4]徐元曦.基于供應鏈融資的銀行產品創新[D].中國人民大學,200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