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下半年以來資源性產品的價格下跌,一方面將使中國相關行業收入減少,給財政收入和就業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世界范圍內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的研發進展造成困難;另一方面,也促進中國物價水平的全面回落,并為生態和社會環境的改善以及貿易條件的改善作出貢獻。本文圍繞金融危機背景下資源性產品價格降低的現象,從多角度解析其引發的經濟效應。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源性產品;經濟效應
一、前言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各個行業都受到了猛烈的沖擊,資源性產品自然也不例外。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資源性產品在2008年年初仍處于猛漲的趨勢,但在不久之后便進入了一個回落區間,其下落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從需求方面來看,由于金融風暴的出現導致全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減慢,從而較少了人們對石油、煤炭等資源性產品的需求,而這種現象對社會的經濟既有負面效應,也有正面效應。
二、金融風暴背景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下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1.與資源性產品相關的產品受到連帶影響
2008年的金融風暴在蔓延到我國之后,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經歷了由漲到跌的大幅度變化。與資源性產品相關聯的行業的經濟由于資源性產品行業的不景氣而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譬如運輸業、重機車制造業、造船業的收入與往年相比出現大幅度的下降。眾所周知,諸如石油、煤炭等這些資源性產品屬于大宗商品,可謂是支撐著一國基礎經濟的運行。而金融風暴的爆發,擴大了民眾的危機意識,對這類的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必然減少,從而不僅導致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而且產品生產和交易的低迷必然會給與之相關的行業帶來打擊,首當其沖的相關行業就是運輸業和航海業。而這些相關行業又是資源性產品的主要需求者,運輸業、航海業等行業的低迷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下降趨勢,形成惡性循環。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下半年鋼鐵行業的利潤為-13.7%,而與之相關汽車行業、房地產行業市場一度低迷,收入隨之直線下降。
2.資源性產品價格下降引起相關行業失業率上升
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資源性產品價格下降不僅造成與之相關的行業市場低迷,還進一步影響了相關工作人員的薪資收入。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失業的現象逐漸突出。進一步觀察2007年至2009年的財政數據可以發現,2008年之后政府撥出的補貼失業人口的金額顯著增加。而在我國,由于資源產品價格的下降,引起資源性產品企業的利潤大幅度下跌,為了降低成本,有關管理者必然需要采取減小規模、經濟性裁員等方式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大部分從農村進城來謀求生計的務工人員將會由于資源性產品企業的裁員措施而受到嚴重損失。因為這類人員大部分沒有其他技能,再從業的難度較大,而如果對他們進行其他的職業培訓,所耗費的成本較大,因此這類務工人員所遭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大。同時,學習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以及待業人員也將面臨難就業的風險。此外,與之相關的行業也同樣會因為利潤下降采取相同的措施,導致失業率的進一步擴大。
3.資源性產品價格下降阻礙新能源以及節能技術的研發
世界新能源以及節能技術的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就是煤炭、石油等這些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一路攀升。自從20世界70年代,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存量告急以來,我國除了采取市場化定價趨勢,利用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所造成的高價格來降低人們對資源性產品的需求之外,還積極研發可代替的新能源以達到節約能源、改善環境的目的。因此一旦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下降的趨勢,將會直接阻礙新能源研發以及節能技術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蕭條,人們對新能源的需求也會進一步的減少,從而不僅導致新能源市場價格的降低,還會給相關的資本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由于實體經濟的增長受到阻礙,世界新能源以及節能技術的研發機構也就缺少了可供進一步研究的經費,從而阻礙了新能源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資源性產品下降的正面影響
1.資源性產品價格下跌阻礙通貨膨脹現象進一步擴大
由于資源性產品價格下跌帶來的連鎖反應,市場上各個產品的價格逐漸呈現下降的趨勢,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政府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性政策的效應。在我國,石油、煤炭等資源性產品屬于大宗商品,與之相關的產業較多,因此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與我國整體的物價水平息息相關。由CGE分析法定性分析可知,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資源性產品一直處于價格增長的趨勢,而與之相關的產業,諸如電熱水行業、石油加工業以及房地產行業等的價格與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正相關關系。而結合相關函數定量分析可知,截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一路攀升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導致國內物價水平處于6%-8%的高通貨膨脹狀態。而在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跌,使得國內通貨膨脹指數回落,由原本的6%-8%將至2%-4%,從而擴大了政府為拉動經濟增長而采取的擴張性政策的效應,有利于政府調控經濟,加速金融危機之后國內經濟的恢復。除此之外,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下跌還推動了燃油稅的改革。由于2008年之前一路攀升的石油價格給大多數消費者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國政府一直在等待適當的時機推行燃油稅,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所導致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正好給政府推行燃油稅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下跌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對諸如煤炭、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大范圍開采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譬如在進行鋼鐵鍛造時,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如果用轉爐煉鋼的方法生產鋼鐵,每生產100萬噸鋼鐵就會生產3.5萬-5.7萬噸的煙塵。此外,由于煤炭、石油等資源性產品的開采都是地下作業,從而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地微生物的生存環境以及自然地貌遭到破壞,進而導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可見開采、生產資源性產品對環境的破壞是極大的。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人們對于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價格降低,相關企業對資源性產品的開采和生產自然隨之減少,從而大大降低了廢氣、廢水的排放,減少對土壤環境的破壞,與過去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
3.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下跌使中國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我國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性產品的資源,但同時也擁有龐大的資源性產品消費人群。根據中國數據統計網的數據顯示,我國石油的產量在2008年高達1.89億噸,位居全球第五位,但同時中國消費者對石油的消費量也已經達到了3.68億噸,由此可見,若想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中國還需要大量進口資源性產品。此外,截至2008年上半年的數據,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已經過半,這樣的貿易條件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2008年之后,資源性產品的大幅度下跌,說明國民對于資源性產品的需求有了明顯的降低,從而減少了對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貿易條件。
四、結語
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于中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都是極大的,各行各業的市場進入蕭條狀態,資源性產品自然不例外。而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下降雖然產生了連鎖負面效應,導致相關行業收入下降、失業率提升、政府稅收大幅度縮減以及阻礙新能源的開發等負面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如抑制通貨膨脹、改善生態環境以及中國貿易條件等的正面效應。建議從多角度看待這一現象,結合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方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促進資源性產品市場經濟的復蘇。
參考文獻:
[1]林伯強,牟敦國.能源價格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5(11).
[2]孫穩存.能源沖擊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02).
作者簡介:李憲陽(1989.10- ),男,漢族,山東濰坊,學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