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輝,孫小素
(山東工商學院 統計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的測度
戴金輝,孫小素
(山東工商學院 統計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由于歷史問題,導致我國存在城鄉二元經濟,城鎮化是縮小城鄉二元經濟差距的主要途徑之一。文章在新常態視角下,利用熵權法對我國31個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利用綜合協調法測度兩個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度。結果表明:在我國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也呈現出地域不平衡,據此提出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的策略。
新常態;城鎮化;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
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新常態經濟是惠民生,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而不僅僅是GDP的增長、經濟規模最大化,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多元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新常態經濟的生產目的。沒有廣大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就沒有小康社會的實現。本文基于新常態經濟視角下,探討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機理,為實現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理論指導。
1.1 評價指標的選擇
對區域城鎮化—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兩個子系統協調程度評價,首先必須要建立科學、規范的指標體系,才能反映二者的聯系,按照科學性、客觀性、代表性、可獲得性等原則,共選擇36個指標(見表1)來反映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的協調度。
1.2 評價模型的選擇
在綜合評價方法主要應用熵權法進行定量分析,在評價區域城鎮化—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兩個子系統協調性的方法主要是模糊數學法進行定量分析。
(1)熵權法綜合評價模型
n個指標,m個地區的指標值對應的矩陣為:

表1 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評價指標

第一步:為了保證指標間數值的可比性,對正(逆)指標進行處理

第二步:計算第i項指標下,第 j個地區指標值所占的比重yij

第三步:計算信息熵值

第四步:由指標信息值di=1-ei,估計熵權值

第五步:對各地區進行綜合評價

1.3 協調度評價模型的建立
協調度計算方法主要分為變化協調度、距離協調度和綜合協調度三類,本文以綜合協調度方法進行計算。
協調度定義為:

其中,L表示地區城鎮化水平,Q表示地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CLQ表示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度。當L、Q同正或者同負,并且數值相等時,CLQ=1,表明該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高度協調;當L、Q數值相等,但是符號相反時,CLQ=0,表明該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嚴重不協調;其他情況CLQ取值應該介于0~1之間,取值越接近1,表明該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越協調。協調度CLQ僅僅反映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兩個子系統的協調程度,并不能真實的反映出兩個子系統協調程度所處的水平,根據協調度CLQ、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計算兩個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度:

其中α+β=1,由于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兩個子系統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本文設α=β=0.5,基于上述分析過程,本文按照協調發展度CD數值大小把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兩個子系統的協調度劃分為5個等級(見表2)。

表2 協調發展度等級劃分規則
2.1 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31個地區為研究對象,數據取自于《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4)》、《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年鑒(2014)》以及2014年度統計公報。
2.2 計算過程
對數據進行整理,按照公式(1)—公式(4),計算我國31個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見表3、表4。

表3 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

表4 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
以表3、表4中的指標權重,按照公式(6)計算我國各地區的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綜合指數,按照公式(7),計算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度,按照公式(8),計算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并進行排序,見表5。

表5 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
2.3 結果分析
(1)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綜合分析
根據表5第2列和第3列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并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江蘇省城鎮化水平最高,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有上海、北京、浙江、廣東、遼寧、河北和山東,皆位于我國東部地區;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有吉林、江西、西藏、重慶、青海、黑龍江、新疆、甘肅、廣西、云南、貴州、寧夏和海南,除海南外皆位于中西部地區。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東部地區明顯的優于西部地區。
(2)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綜合分析
根據表5第4列和第5列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差異較大,并且地區間不平衡,廣東省居民生活質量最高,居民生活質量較低地區有上海、浙江、北京、重慶、天津、江蘇、山東、遼寧、陜西和福建,除重慶和陜西外都位于東部地區,新疆、河北、安徽、甘肅、云南、廣西、海南、青海、貴州和西藏地區的城鎮居民生活質量較低。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東部地區也明顯的優于西部地區。
(3)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排序比較分析
計算表5第3列和第5列差的絕對值,得到第6列,反映出同一個地區在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排序的差距,上海、山東、廣西和四川四個地區兩個子系統排序的差距為零,表明兩個子系統的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序同時高或者同時低,具有同步性;而河北、內蒙古、安徽、重慶和西藏五個地區的兩個子系統排序的差距超過10,表明兩個子系統排序差距巨大,并且只有重慶是城鎮化水平排序高于居民生活質量,其他四個地區都是城鎮化水平排序低于居民生活質量;其余地區兩個子系統排序差距小于10,表明兩個子系統排序差距不大。
總體來看,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綜合水平排序差距不大。
(4)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綜合分析
根據表5第7列可以看出: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度差別不大,沒有統計上的明顯差異,進一步計算二者的協調發展度第8列,結合表2結果進行劃分,見表6。

表6 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等級
表6結果表明: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度也同樣呈現出地域不平衡,高度協調的地區都是東部地區,是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雙高”的地區;中度協調的地區除重慶外都是中東部地區;低度協調的地區除廣西和海南外,都是中西部地區,是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雙低”的地區。
總體來看,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協調發展程度,是東部地區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優于西部地區。
通過各選擇18個指標,利用信息熵賦權的方法對我國31個地區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兩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水平同時呈現出地域的不平衡,東部地區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優于西部地區;進一步應用協調發展度對同一個地區的兩個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行度量,結果表明,同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總體上處于協調狀態,但是也呈現出地域的不平衡,東部地區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優于西部地區,這也為國家制定方針政策提供了方向。
(1)合理布局,采取東部地區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戰略。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應該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面向高、精、尖方向發展,但是在東部地區,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土地、水電等生產要素成本也在大幅度上升,環境容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所以產業轉型與升級在東部地區已經勢在必行,同時西部地區經過前期發展,已經初步具備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基本條件,同時這也是西部地區實現快速發展的機遇,中央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加西部大開發投資”等促進西部地區快速發展,同時東中西部走向的交通干線建設,可以擴大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交流,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
(2)挖掘地區發展潛力,增強競爭力。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應該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減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中部地區工業發展基礎薄弱,應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農副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生產,穩定種植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借助“一帶一路”機遇,開發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同時加快東西部連接通道的建設;但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薄弱,必須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把豐富的資源和能源輸送到東部地區,支援東部地區發展。
[1]張應祿,陳志剛.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測定、變動趨勢及政策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1,(11).
[2]李昌明,王彬彬.中國城鄉經濟二元結果轉換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0,(10).
[3]文峰.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基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視角的研究[J].探索,2009,(5).
[4]陳潔.住宅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協調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5]肖海平,肖地楚,朱佩芬.湖南郴州市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6).
[6]王燕玲,林峰.西部地區應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責任編輯/易永生)
F293.1
A
1002-6487(2016)23-0101-03
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14GGX101055)
戴金輝(1978—),女,遼寧凌源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