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春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七冊。
教材分析:
《鯨》是人教版第7冊的一篇說明文,教材用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把鯨那抽象的生活習性具體化、生動化。課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能培養學生愛護野生動物,并引發他們學習科學、研究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來表現事物,并用打比方、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點。
2.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常識,進而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長大獻身科學的思想。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鯨魚的照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有一種海洋里的動物,“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里看書還顯得十分寬敞,它的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豬那么重” 。這種龐大的動物就是鯨。誰能根據掛圖和自己課前搜集的有關鯨的資料,把你看到的鯨用一句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2.學生匯報交流搜集的相關資料,并說明資料來源。
3.《鯨》是一篇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有關鯨的知識,了解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等,同時還要給課文分段。(板書:鯨。)
二、 初讀課文,自主探究
1.引導學生讀通、熟讀課文,體會課文主要講了鯨的哪些內容。
2.課文寫到了鯨很大,為了把這個特點說清楚,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來說明,同學們在書中畫出寫鯨很大的有關數字,然后完成如下練習:
鯨是一種很大的動物,最大的有( ? ?)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 ?)公斤。我國捕獲一頭( ? ? ?)公斤重的鯨,有( ? ?)來長,舌頭就有( ? ?)頭大肥豬重。( ? ?)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長須鯨剛生下來就有( ? ?)來長,( ? ?)公斤重,一天能長( ? ?)公斤到( ? ?)公斤。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
3.學生齊讀該段,重讀所填數字,加深印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文作鋪墊,同時為學生創設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知。)
三、 研讀課文,了解有關鯨的特點
1.說一說。
學生認真讀第二自然段,弄清這段主要寫鯨的進化過程,畫出寫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的句子。讓學生再讀此段,把自己當做鯨,將這一段話轉述給同學聽。
例:我是鯨,在很遠的古代,我的祖先和牛羊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后來環境發生了變化,它們到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去生活。又經過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鯨,后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變成了魚的樣子,生活在海里了。因為我的體型像魚,很多人管我叫鯨魚,其實我們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類。
2.議一議。
鯨可分為哪幾個類型?請認真默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后,舉手示意。(生自讀課文。)
師:通過剛才讀課文,你們能不能告訴我鯨分為哪幾個種類呢?
生:鯨分為齒鯨和須鯨。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溫順的須鯨和兇猛的齒鯨吧。(出示須鯨和齒鯨的課件。)
師:認識了須鯨和齒鯨,下面我們一起來把這一自然段讀一下。(生齊讀。)
3.小結。
一類是有牙齒的鯨,一類是沒有牙齒的鯨,那么它們在生活上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你知道鯨還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性?請同學來讀課文的第四段。
4.誦讀感興趣的內容。
師:讀完了課文,你對鯨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能不能讀一下描述鯨的生活習性的句子?
生:我對鯨的呼吸這一方面最感興趣。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也說明它不屬于魚類。不同種類的鯨,噴出的氣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樣。須鯨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細又高;齒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
生:我還可以把手掌當做一頭鯨,給大家演示一下鯨的呼吸。鯨慢慢地浮上水面。“噗嗤”從鼻孔噴出的氣形成了一股水柱。鯨吸足了氣,又慢慢地潛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會,憋不住了,鯨又向海面浮去。
師:你的表演和介紹真精彩,讓我們似乎親眼見到了鯨呼吸的全過程,還聽到了鯨呼吸的聲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老師為大家帶來的鯨呼吸的畫面,看看與你的表演是否一樣。(展示課件。)
師:下面誰能把這一段再來讀一下呢?
師:誰還能再來說說呢?
生:我對鯨的吃食比較感興趣。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它們在海洋里游的時候,張著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同吸進嘴里,然后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濾出來,把小魚小蝦屯進肚子里,一頓就可以吃兩千多公斤。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用鋒利的牙齒咬住,很快就吃掉。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來把這一自然段讀一下。(生齊讀。)
師:我們再來從視覺上感受一下鯨的大小吧。(出示課件。)
師:誰還能再來說說呢?
生:我對鯨的睡覺這一方面最感興趣。鯨每天都要睡覺,總是幾頭聚在一起,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么聲響,它們就立刻散開。
5.畫一畫。
找學生以同樣的方法說說剩余部分,在講鯨的吃食和呼吸時,可多指導學生朗讀。
四、 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鯨這種動物也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你喜歡鯨嗎?
生:喜歡。
師:可是,就是這樣一種可愛的動物,在我們自然界正在慢慢減少。為什么呢?你知道嗎?
生:環境污染和人類捕殺。
師:昨天老師已經讓大家搜集了有關這一方面的資料,誰愿意為大家讀一下呢?(找同學展示資料。)
師:看到這種畫面,你想說什么?
生:我覺得人類太不應該了。
生:鯨魚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生:我們應該讓人類停止捕殺它們。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鯨屬于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可是,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人類貪婪地大肆捕殺,這種可愛的動物正日漸減少。所以,讓我們共同呼吁: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已經告訴老師,你們很喜歡鯨魚這個可愛的大朋友。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對鯨魚的特點和它的一些生活習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我知道同學們肯定對鯨魚還有很多的疑問,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鯨魚這個可愛的大朋友。你們可以在課下多查一些資料,然后和同學們相互交流,看誰說得最棒!
反思:
本課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施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1.凸顯鮮明形象,促進學生自悟。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學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教學中,我便以理性認知為主,以感性體驗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凸顯事物的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學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真切地領悟到鯨呼吸的特點。如演一演:以手掌為鯨,加上語言的描述,展示鯨呼吸的全過程,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形象,使學生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又如畫一畫:動手畫一畫鯨睡覺時的樣子,變“話”為“畫”,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介紹,又變“畫”為“話”,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鯨睡覺的特征。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
2.落實自主閱讀,促進學生自得。
羅杰斯曾說:“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閱讀本是個性化的行為,而把學生捆起來齊步走的做法,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也違背了小學生的“選擇性”。教學中,我讓學生享有充分的閱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如情感的自我選擇:誰能告訴我你對鯨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能不能讀一下描述鯨的生活習性的句子?練習的自我選擇:自己畫畫鯨睡覺時的樣子。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還能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這種自主選擇正是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現。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清濱小學)
■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