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巍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36~37頁例1、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探索萬以內加法(不進位加法和一次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掌握其算理。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萬以內加法(不進位加法和一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筆算加法的算理。
教學準備:課件、直尺、計數器、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回顧方法
1.口算。(要求:學生搶答,并匯報口算思路。)
23+34= ? ? 43+33= ? ? 34+54= ? ? 51+25=
18+24= ? ? 27+36= ? ? 57+13= ? ? 39+24=
2.筆算。
師: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
生: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二、情境導入,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在我國有許多珍奇的動物。(課件出示主題圖。)有丹頂鶴、蜥蜴、麋鹿和狐貍等。丹頂鶴屬于鳥類,蜥蜴屬于爬行類,麋鹿和狐貍屬于哺乳類,那么這三類動物在我們國家存在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書中的統計表。)
師:認真觀察這份統計表,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鳥類271種,爬行類122種,哺乳類31種。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1: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生2: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生3: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生4:爬行類比鳥類動物少多少種?
三、互動新授
1.根據問題,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進位加法,理解相同數位要對齊蘊含的算理: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
師:剛才,同學們根據統計表提出了這么多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道題:我國濕地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誰會列算式?
生:271+122=
師:這道題你為什么用加法呢?
生:求鳥類與爬行類動物兩部分合起來,所以用加法。
師:那你為什么選擇271和122這兩個數,而不選擇其他的呢?
生:因為爬行類動物有122種,鳥類動物有271種。
師:同學們理解得都很好,解決問題信息很多時,我們要選擇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來解答。結果是多少呢?(學生口算出271+122=393。)
師:口算的結果是393,正確嗎?那到底對不對,我們不妨用列豎式的方法驗證一下。完成練習紙上的這一題,寫完后與同桌交流算法。
師:與之前我們學習過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2.小組合作探索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的加法,借助計數器理解算理。
師:再來看這個問題 ,我國濕地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呢?
自學提示:(1)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2)小組交流計算過程。
師:哪個小組想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的計算過程?
生: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上1+1=2,在個位上寫2;十位上7+3=10,在十位上寫0,并向百位上進1;百位上2+1=3,在百位上寫3。(隨著學生匯報老師進行板演。)
2 ?7 ?1
+ ? ? ? 3 ?1
3 ?0 ?2
師:31的3為什么要與7對齊?
生:相同數位要對齊,因為3在十位上,所以要與271中的十位上的7對齊。
師:百位上的3是怎么來的?
生:十位上3+7=10,十位上滿十向百位進一,百位上2加1就等于3。
師:借助計數器,我們再來理解一下:十位上原來有7顆珠子,再撥3顆,就是10顆,十位滿十要向百位進1。請看,此時十位上一個都沒有,所以十位上寫0。注意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并畫上小1。(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上“1”,重點強調。)
師:對比兩個豎式的計算過程,你能發現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第一題是三位數加三位數,第二題是三位數加兩位數。
生2:第一題計算時不用進位,第二題是有進位的,但它們都是加法。
3.探索百位滿十向千位進一的加法。
師:看來這兩道題都難不倒你們,老師想再給你們出一道更難的,敢接受挑戰嗎?271+903,先估算一下結果大約是多少。
師:具體是多少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完成,并和同組同學進行交流。
師:你們在計算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嗎?是怎么解決的?
生:當百位上相加滿十,我不知該怎么辦了。想起“十位上滿十,向百位進一”,我覺得應該是百位上滿十,向千位進一。
師:說得很有道理。同學們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能解決未知的問題,很了不起!雖然加數在千位上沒有數字,但千位這個數位依然是存在的,結果千位上的數字要寫出來。
2 ?7 ?1
+ ? ?9 ?0 ?3
1 1 ?7 ?4
師:認真觀察,你能發現這一題的結果與前兩個題相比有什么不同?我們來看一下這三道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示課題:萬以內的加法。)
4.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算法。
師:通過上面的三道題,在筆算萬以內的加法時應該注意什么呢?自己先想一想,想好了在小組內說一說。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相同數位要對齊,先從個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一。
師:回憶一下我們剛上課時筆算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除了數位不同以外,其他方法都是一樣的。今天我們學習了三位數加三位數,對于加數是四位數的式子,你們會算嗎?五位呢?
四、鞏固練習
師:大家自己探索并掌握了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你們真了不起!現在我們來玩玩智力大闖關吧!
第一關:列豎式計算。(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答案,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
476+121= ? ? ?543+93= ? ? ? 723+426=
第二關:啄木鳥治病。(書上練習八第五題。)
師:說一說哪里錯了?為什么會出錯?
第三關:解決問題。
養雞場有公雞162只,比母雞少82只,養雞場一共有多少只雞?
第四關:在( )里填數
( ) 9 ? 6 ? ? ? ? ? ? ? ? ? ? ?2 ( ) 3
+ ? 1 ( ) 2 ? ? ? ? ? ? ? ? + ? ? ?( ) 5
3 ? 2 ? 8 ? ? ? ? ? ? ? ? ? ? 3 ? 0 ? 8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呢?
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和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以后學習多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又為后面的加減法驗算奠定基礎。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是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一次進位的計算方法。
一、利用舊知識,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在教學中,運用遷移是經常采用的有效教學方法,它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上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從而使學生在捕捉聯系和發現竅門的“頓悟”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以拓展。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時也體驗了成功,體驗了學習的快樂。因此,本課教學由復習簡單的進位加法口算開始,然后復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鞏固了豎式計算中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這樣的復習既鞏固了舊知又為新知作鋪墊。
二、合作探索,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新課開始時我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發現數學信息,啟發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接著讓學生展開新知的探究,在教學例2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這里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討論、辯論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特殊的研究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了能力,培養了主體參與意識。但課堂上學生能否有效進行交流和討論,關鍵看教師如何引導。我在課堂上力求做到指令明確、任務具體。課堂上只有教師正確引導,學生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會感到茫然。
三、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認知興趣
整個課堂,我一直在注意調節課堂氣氛,使用激勵性語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比如學生完成第二個學習任務即例2時,很快就完成了。我就說:“這么難的題你們也會啊,沒遇到什么困難嗎?你們可真了不起呀!老師想再給你們出一道更難的,敢接受挑戰嗎?”課堂上我還會在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處巧質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因為例1不進位,例2要進位,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什么進位,向哪里進位,學生一定要弄清楚。于是我說:“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百位上的3從哪里來的?”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這樣,學生在述說的過程中輕松地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四、習題設計有梯度,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根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的特點,在習題的設計上,我創設闖關情境,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安排了豎式計算、改錯和解決問題。豎式計算中讓學生去進一步理解算理,改錯題中學生通過計算很快發現錯誤原因,再進行改正,有利于強化學生對進位加法特點的認識。找錯的過程也提醒了學生在自己的計算中也要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于教學環節上的安排不夠詳細。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節節相連,節節緊扣的,但是在具體實施的安排上沒有充分詳細的安排, 教學設計的預設不充分。對于各種問題的出現,教學設計中沒有充分從學生的角度來預設,因此對于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沒有進行很好的解決,使教學設計超出預期時間,學生沒有達到充分理解和鍛煉計算能力的目標。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鉆研教材,扎實備課,不斷完善課堂,讓學生在今后的課堂中學得更扎實。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民勝小學)
■ ?編輯∕宋 ?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