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我曾在《不侵權,能賺錢——Kindle Worlds能解決同人作品的出版難題嗎?》中介紹了亞馬遜專門服務于同人作品的 Kindle Worlds 平臺,它可以看做影視、漫畫和文學世界的開源模式,將作品出售所得,給版權方、同人作者各分成 35%,而作為“我們不生產同人作品,我們只是版權收益的分賬機”的亞馬遜從中抽取三成。
實際上,在 Kindle Worlds 平臺出現之前,很少有同人創作者名利雙收。通常,人們在說起“同人作品”時,意思是完全等同“非商業”的。因為同人作品的商業價值,長久以來一直以“暗物質”的形態存在著——雖然在宇宙中具有強大的引力,卻難以測量。
打開世界最大的同人論壇 fanfiction.net,僅《哈利·波特》的衍生同人作品就有超過 53 萬篇之多。這些作品魚龍混雜,作者形形色色,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為避免陷入復雜的版權糾紛,這些文章的發表完全是免費的共享行為。
2008 年,50 歲的美國“頭號哈迷”史蒂文·范德·阿克(Steven Jan Vander Ark)因計劃出版《哈利·波特詞典》而被原著作者 J·K·羅琳起訴,在法庭對峙過程中,阿克當庭痛哭——這大概是一個粉絲與偶像會面最糟糕的情形了。此案羅琳勝訴,達到了她維護版權、聞者足戒的目的。
這就是同人創作的生存現實:同樣是付出了創作的艱辛,這些自發的二次創作本身毫無版權可言。它們在寫作與傳播意義上都是地下的,一旦沾染商業用途,即對原作構成侵權。換言之,同人創作這一活動,只能在版權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恩惠下謹慎地進行。即使打消了公開出版的念頭,以自制同人本的方式進行小規模販售,也只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打出了一記擦邊球。唯一安全的辦法就是等,等到原作版權有效期已過(作者壽終的年份往后再推 50 年)。
面臨這樣的困境,同人創作群體選擇了與世隔絕,形成了一個個頗為神秘的小團體。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那個沒有互聯網、存儲工具還極為簡陋的年代,《星際迷航》等系列的同人作品以紙張的形式承載并傳播著。沒有社交網絡的幫助,愛好者若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引路人、進入圈子、獲得同人本,難度不亞于獨自駕駛星艦完成一次星際旅行。
直到現在,國內許多同人創作者,因厭惡作品被他人任意轉載(這些轉載往往是不具名的,并會使作品曝露到普羅大眾的視野中),而堅決不允許自己的作品在網上公開發布。他們選擇將作品共享于某些閱讀權限非常嚴格的圈內論壇,或只在同好之間私下傳播。
更尷尬的是,由于同人文化作為“暗物質”的做派,讓外界對其產生了嚴重誤解。在國內一次次“掃黃凈網”運動中,網絡管理者對同人創作的盲目打擊就令人啼笑皆非。互聯網上所有帶有“同人”字符的比特均無法幸免:商品遭下架、網站遭關閉、資源遭清除。即使是一枚同人鑰匙扣,也會被簡單粗暴地扣上了色情的帽子,從而讓廣大同人作者欲哭無淚。
同人作品的價值在哪里?
同人創作的處境如此尷尬,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版權歸屬的模糊。可是,版權方與同人創作者的利益一定是相悖的嗎?
從文學本身的角度來說,任何文本都很少有幸被完全地、純粹地、直接地理解。一些帶有個人意識的解讀,也許會讓作品的內涵更加豐滿。這種解讀有可能是文學批評,也可能是其他的,比如二次創作。
對于版權方,同人作品是宣傳的利器,它們在社交平臺上極易擴散。一部正兒八經的原著可能讓你很想推薦一下,卻不知如何開口,但如果你看到了一則關于它的小段子或同人圖,你可以用極其輕松的心態將其分享出去,尤其在當今的社交平臺上,圈子的結合已經非常緊密,圍繞一部作品的同人創作越多,越能在傳播中產生病毒營銷的效果,版權方最終會成為同人文化的得益者,那么還有什么理由去禁止呢?
日本人非常重視版權,但對同人作品的態度卻非常寬容,有些版權所有者甚至鼓勵同人作品的生產。
在動漫文化盛行的日本,雖然理論上,具有商業性質的同人作品仍然不合法,但只要不肆意扭曲原作,版權方對同人作品的態度是非常寬容,甚至鼓勵的(事實上,大多起訴都并非出于利益,而是對內容有立場爭議)。因為同人文化已經成為動漫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粉絲們會聚積在某些節日、或連載進行到關鍵節點時,發起熱烈的應援活動,創作出大量的同人歌、同人圖、同人文,以表示對作品的喜愛。在這種大情況下,若版權方一意孤行地去向創作者追究版權,反而會引起粉絲們的反感,得不償失。
對于讀者而言,在閑暇之余閱讀同人作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由于現代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已趨近飽和,若是不斷地“開疆擴土”,閱讀完全陌生的故事,恐怕要先付出大量的理解成本,才能獲得其中的樂趣。而同人作品的優勢就在于,它的世界觀和角色設定是和原著一致的。讀者只要了解過原著,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讀懂基于它創作的其他同人作品。可以說,同人作品,讓閱讀的“邊際成本”下降了。
在這一點上,同人作品類似于近年來影視劇流行的“續集熱”。雖然大家明白續集不一定更好看,但出于某種惰性心理,往往會跟風下去,并樂此不疲。巧合的是,同人作品也好,續集作品也好,都具有讓原作形成品牌的魔力,只不過,前者借助的是愛好者自發的力量,不需要版權方投入任何精力。
正如賈森·格利所感慨的:“比起查找某位特定作者的作品,我想普通的 Kindle Worlds 讀者更傾向于搜索某個系列題材(World)的其他文章。”當讀者的需求反作用于創作者,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延展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比費盡心思新開啟一個新的故事,更容易獲得讀者的青睞,那么為什么不寫同人呢?
既然大家都可以是受益者,那么就只差一個平臺,將版權方、同人創作者、讀者,撮合到一起。國外已經有了 Kindle Worlds 的嘗試,國內還缺少一個合理的平臺,去激活同人作品的商業價值,挖掘同人愛好者的創造性。如果誰能抓住這一點,必將會為國內網絡文學,甚至文化生態帶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