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娟
摘 要本學期,我園結合省級課題的研究開展了家鄉美食的篇章活動。根據大腦記憶原理表明大腦必須依賴人的五官把外界信號傳給它,而且同一個信號往往需要給它傳導多次才能記住。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并結合美食的特點,我園從“看”、“品”、“做”、和“評”這四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看;品;做;評
飲食文化是一個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參照物。本學期,我園結合省級課題的研究開展了家鄉美食的篇章活動。研究表明幼兒的學習就是通過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反復刺激大腦的記憶皮層,從而讓大腦記住視覺、聽覺、觸覺所傳導過來的信號的過程。而大腦記憶原理表明大腦必須依賴人的五官把外界信號傳給它,而且同一個信號往往需要給它傳導多次才能記住。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并結合美食的特點,我園從“看”、“品”、“做”、和“評”這四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 看——調動幼兒的視覺,讓家鄉的美食在幼兒的心中泛起漣漪。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視覺是人類最敏銳的感覺,幼兒的視覺是個體最重要的感知覺之一。所以,在家鄉美食的活動中我們以“看”為切入點激起家鄉美食在幼兒心中的漣漪。
1.1 看圖片
圖片能夠直接地向幼兒傳遞直觀形象的信息特征,所以,利用圖片可以間接地引發幼兒對家鄉美食的興趣。我園在此篇章活動的前期為幼兒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讓幼兒進行欣賞。如:在幼兒園的門廳布置了家鄉美食系列的展板,“好吃的阿婆團子”、“震澤的四碗茶”、“黑豆腐干也美味”等。在班級里創設了“我與古鎮美食”主題墻系列。教師還利用網絡收集了古鎮美食的圖片讓幼兒進行欣賞。
1.2 看現場
我們適時邀請美食手藝精湛的爺爺奶奶和開美食店的家長來園為幼兒現場做團子、包粽子、烘熏豆、制作待帝等,還結合家鄉美食主題的開展帶領幼兒走進古街、走進美食店、走進美食工作坊。第三,看視頻。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園與美食店聯系,讓他們幫忙錄制美食糕點師制作美食、大廚美食烹飪等過程錄像,還從網上下載美食制作的視頻讓幼兒欣賞,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加豐富和有趣的美食制作方法,從而達到拓展幼兒經驗的效果。
2 品——開啟幼兒的味覺,讓幼兒心中泛起的漣漪蕩起層層浪花。
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并產生的一種感覺。開啟幼兒的味覺能夠有效地幫助幼兒打通身體內部的感知通道,促進幼兒體內細胞的活躍,所以,在家鄉美食的篇章活動中我園又以另一個切入點“品”來開啟新的篇章。
2.1 品“他人之食”
在品嘗家鄉美食的環節中,我們主要結合古鎮的傳統節日讓幼兒品嘗家鄉的美食;還結合古鎮季節性美食讓幼兒品嘗,如春季的麥芽塌餅、夏季的南瓜餅、秋季的四碗茶和冬季的待帝、年糕等;也結合幼兒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走進古鎮的美食節活動、走進家鄉美食工作坊進行品嘗活動。
2.2 品“自我佳作”
我園非常注重這個環節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在每次實踐操作活動之后,我們都讓幼兒品嘗自己的“佳作”,并組織相關的集體教學活動,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然后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繪畫、講述、圖文結合、照片等。
3 做——連通幼兒的觸覺,讓層層的浪花在幼兒的指尖不停翻滾。
杜威“從做中學”理論認為兒童身上蘊藏著充滿生機的沖動,生來就有一種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所以 ,幼兒的學習一定要通過“做”才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效應。第一,做一做,模仿著。模仿對于幼兒來說不僅獲得了直接的經驗,而且獲得了一種自在感和滿足感。所以,我園開展了模仿性的實踐活動。如跟著阿婆做“阿婆團子”、跟著保育員阿姨腌制橘子皮,讓幼兒在跟著成人學做家鄉美食的過程中了解美食制作的基本步驟,幫助幼兒積累美食制作的初步經驗,從而幫助幼兒初步構建家鄉美食制作的知識框架。第二,想一想,創作著。我們為幼兒創設條件,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創作家鄉的美食。我園為幼兒開展了“家鄉美食創作設計大賽”,讓幼兒將自己對家鄉美食進行自我的創造。第三,玩一玩,快樂著。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快樂大玩家”的游戲,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的喜好盡情地創作單個的形象,如有趣的動物類形象、交通工具等,還以主題的形式創作了“家鄉的公園”、“我們的社區”、“現代化的交通設施”等等。
4 評——憑借多方的資源,讓不停翻滾的浪花變得更加創意無限。
第一,幼幼互評。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幼兒進行相互的學習,吸取同伴的長處,進行經驗的互補,從而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在實踐活動《好吃的涼拌黑豆腐干》的評價環節中,我們將幼兒制作好的成品貼上幼兒的姓名擺放在長桌上,讓幼兒自己進行逐個欣賞,并邊欣賞邊試吃,然后相互交流。第二,師幼點評。這是一種縱向式的交互評價方式。在實踐活動《好吃的涼拌黑豆腐干》中幼幼點評的基礎上,教師就組織幼兒進行一個集體交流活動,重點圍繞“你覺得誰做的菜最好吃?為什么?吃起來感覺怎樣呢?”這幾個點討論,然后引導幼兒從原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味道的掌控等幾方面來了解美食制作的重點,從而有效地提升家鄉美食的質量。第三,家園參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指導要點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所以,我園在家鄉美食篇章的評價活動中將家長資源引入其中,充分發揮家長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阿婆團子》的展示篇中,我們將幼兒制作的阿婆團子放在幼兒園的門廳里展示,讓家長利用來園和放學的時間進行試吃,從而評比出“最好吃的團子”、“最有創意的團子”和“最喜歡的團子”。我們還在全園的美食節活動中,邀請家長當評委,為美食節烘托熱烈的氣氛。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中心幼兒園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215222